标题:大安法师:西方极乐世界四土界说以及如何往生到各土 内容: 作者:大安法师首先申言的是: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乃报佛报土。 五乘行人(人、天、声闻、缘觉、菩萨)正是由于仰托佛愿以作强缘,得以往生西方报土,全显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胜妙。 至于各宗祖师大德依据通途教理对净土的分类,仅可用作参考。 在诸多净土界说中,得到后人认同并广为运用的当推天台智者大师的净土分类框架,兹拟天台四土界说与极乐世界四土生因两大方面,略施阐释。 第一节 天台四土界说天台净土分类系统诠释面宽,剖析精细,囊括十方佛国的净土与秽土,将净土的类别性质与众生的根机、不同净土往生的条件等加以综合说明。 天台将十方佛国类分为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 兹分述如次。 一、凡圣同居土本土是凡夫与三乘圣人共居之地。 凡圣同居土又分净秽二种。 吾人所居的娑婆世界即是凡圣同居秽土。 若约秽土,则有三界、二十五有,乃凡夫有漏善、不善、不动业之所感。 凡居土有人天趣,圣居土有实圣与权圣二种。 实圣是界内的声闻缘觉与地前菩萨,权圣是地上菩萨与如来有缘而化现三界内者。 本土有凡夫,也有圣人,凡圣同居,故名凡圣同居土。 娑婆的凡圣同居土有三个特点:(1). 暂同。 此土小乘初二三果,证阿罗汉便入寂灭;大权菩萨度生机尽便不复示现,故与此土凡夫只是暂时同居,非究竟同居。 (2). 难遇,虽有圣者现居此土,但不容易见闻亲近。 (3). 稀少,此土圣者如珍如瑞,稀有难逢。 凡圣同居土的净秽,依见思惑的程度而判分,凡夫见思惑轻,感凡圣同居净土;见思惑重,感凡圣同居秽土。 二、方便有余土本土是声闻缘觉及地前菩萨所住之地。 但离三界内分段生死,未断变易生死;但断三界内见思烦恼,未断尘沙无明,不能逍遥自在。 以烦恼生死,二皆有余,故名方便有余土。 方便有余土的净秽,依体空与析空的巧拙而判分。 通教三乘,体色明空则巧,感方便有余净土;藏教三乘,析色明空则拙,感方便有余秽土。 三、实报无障碍土本土乃圆教四十一位,别教地上菩萨所居之地。 由于全性起修,契合实相,所感真实果报,故名实报。 色心自在,一多互含,突破时空的羁束,故曰无障碍。 此土菩萨分证法身;身能现土,土能现身;心外无法,全彰法界。 七宝庄严具净妙五尘,毛孔遍含刹海,十世不离刹那。 法法相即,周遍含容。 具如《华严经》所明法界安立海。 实报无障碍土的净秽,依次第三观与一心三观而判分。 别教菩萨修次第三观,证法身理,感实报无障碍秽土;圆教菩萨修一心三观,证法身理,感实报无障碍净土。 四、常寂光土诸佛所居之三德秘藏,究竟涅槃皆含有性德修德,约修德所显真实法性言之,谓如智不二,依正圆融,真俗两忘,自他不二。 尘尘无非法界,念念贯彻古今。 常即法身德,法身常住不迁故;寂即解脱德,一切尘劳永寂故;光即般若德,般若光明遍照故。 三德不离一心,复本心源,究竟清净,具证常寂光净土。 常寂光土的净秽,依分证与究竟而判分。 别教如来,断十二品无明,分证三德,感常寂光秽土。 圆教如来断四十二品无明,究竟证三德秘藏,感常寂光净土。 克实而言,实报无障碍土与常寂光土,本属一土,圆教初住菩萨,豁破一分无明,始入实报无障碍土,分证常寂光土。 妙觉极果,断尽无明,属究竟常寂光土。 十方佛刹的十界四土,皆有净秽之别,分齐有别。 唯极乐世界为阿弥陀佛大愿之所成就庄严,有净无染。 凡夫带业往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即已横生上三土。 四土在一处,往生者根机有殊、所见有异。 若见思惑断尽,即见方便有余土;尘沙惑断尽,分破无明,即见实报无障碍土,亦分见常寂光土;无明断尽,即得了了见于常寂光土。 于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横生上二土,即实报无障碍土与常寂光土;于彼实报无障碍土横生上一土,即常寂光土。 又极乐世界的佛菩萨声闻,能随于自己所居之土,横向竖向自在无碍。 若证常寂光土,能于下三土随心寄托;如欲教化法身菩萨,则寄实报无障碍土;欲教化权乘圣人,则寄方便有余土;欲教化凡夫,则寄凡圣同居土。 实报无障碍土的法身大士,能示现下二土;方便有余土的圣人,能示现同居土教化带业往生者。 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体现在凡圣同居土。 与娑婆凡圣同居土相比,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净土中,凡夫与圣人俱会一处,直至成佛,非暂同;凡夫与圣人如师如友,朝夕同聚,非难遇;极乐世界的圣人,一生补处菩萨无量无数,非稀少。 极乐世界的凡夫与圣众一道,同尽无明,同登妙觉,与娑婆众生所作不同。 可见极乐同居净土胜过娑婆同居秽土百千万亿倍。 下凡众生带业往生凡圣同居土,悉皆圆证三不退,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 不必舍身受生,一生必补佛职。 此等往生者,非凡非圣;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圆证佛果,与观世音大势至,无二无别,故非凡;若谓是圣,就所带烦惑业障而言,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故非圣;而又即凡即圣,十方无量佛刹,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如是凡圣同居土。 这种情形,“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弥陀要解》)。 蕅益大师的赞叹,弥显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超绝殊胜。 十方世界的众生,见思之惑难断,分段生死难出,故凡圣同居之关最难透脱。 唯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圆融具足上三土,圆证三不退,故能圆断诸惑,一生圆成佛道,超出十方凡圣同居土之外。 吾人深契此中真相,方可感戴阿弥陀佛的深重恩德。 第二节 极乐世界四土生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悉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正因。 而由念佛功夫的浅深、断惑的程度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的境界,为何土所摄。 四土的差别只是就往生者的根机而论。 在西方净土本身并无此分别。 极乐世界乃是阿弥陀佛依无漏善根所成的唯一清净的净土,而四土的差别乃是往生者唯识所变。 一、凡圣同居土生因净业行人信愿持名,未断见思惑,以一向专念之力,得蒙阿弥陀佛愿力加持,临命终时,舍娑婆世界同居秽,生极乐世界同居净。 得生净土,即截断生死轮回之苦,故名为横出三界。 带业往生的凡夫依念佛功夫的浅深分为三辈九品。 而十方世界凡圣同居土的凡夫,须断尽见思二惑,方得漏尽通,始截生死流,出凡圣同居土而升方便有余土,此名竖出三界,其事甚难。 净宗念佛带业往生净土,其事至易,故名易行道。 如是方便直截,殊胜稀有,乃十方世界之所无。 故知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胜于十方佛土,良有以也。 二、方便有余土生因若人念佛功深,以离杂乱之心专念一句名号,或系缘忆念阿弥陀佛相好光明,心口相应,字字分明,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如是念佛,名事一心。 若达此境界,虽不求断惑,而见思烦恼自然断落,则从娑婆凡圣同居秽土,横生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 此土以伏断尘沙惑的程度分三辈九品。 三、实报无障碍土生因若忆佛念佛历历分明,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不为贪瞋烦恼诸念之所杂乱,是名事一心。 事上即得,理上未彻,属定门摄,未有慧故。 若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于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无念。 诚如莲池大师所云:“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 ”(《弥陀疏钞》)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言思路绝,不可名状,唯是一心,清净本然之体,更有何法而得杂乱,是名理一心。 属慧门摄,兼得定故。 念佛若达理一心,破一分无明,则生实报庄严土,同时分证常寂光土。 四、常寂光土生因法身大士任运进道,四十二品无明,生住异灭四相,悉皆断尽,即生实报庄严土上上品,而证究竟无上菩提,究竟无余涅槃,常寂光净土。 实报庄严土与常寂光土,以无明惑的多寡而区别。 天台家以六即佛判摄由凡至圣的六个阶位。 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 从事相上申言六个阶位,欲令行人免于增上慢,未证谓证。 从理体上申言即,欲令行人免于退屈,高推圣境。 兹将古德六即佛偈颂。 转述如下:理即: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 冥冥随物转,杳杳不知归。 名字即:乍听无生曲,才闻不死歌。 方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 观行即: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 遍观诸法性,非假亦非真。 相似即: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 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分证即: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 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究竟即:昔年真是妄,今日妄皆真。 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以天台六即位来判,若修行功夫至观行即(凡夫五品位),于中则生凡圣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见思惑未断,故见弥陀劣应身。 若至相似即(十信位),则生方便有余净土,四住虽脱,六尘未空,故见弥陀胜应身。 若至分证即(初住至等觉),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名分证常寂光净土,见佛报身,亦见法身。 若至究竟即(妙觉),于此境界,虽生彼土,即生自土;虽见他身,即见自身,自他不二,乃惟心净土自性弥陀的现量亲证。 四土各有三辈九品,一般来说,娑婆世界净业行人,大多生在凡圣同居土。 于中随其功行浅深,分三辈九品(或无量品)。 兹举几例以证。 天台智者大师,相传释迦之化身。 临终时,有弟子问:“未审大师证入何位? ”智者大师回答:“我不领众,必净六根(相似即、十信位——注),损己利人,但登五品(即随喜、读诵、讲说、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五种,此位圆悟如来藏性,圆伏无明烦恼,而见惑尚未能断——注)。 ”智者大师的回答,表明自己还属凡夫,只能生到凡圣同居土。 蕅益大师临终示偈,表明自己的修证位果,“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 ”蕅益大师自称尚居名字即位人,圆悟如来藏性,见地与佛同俦,而见思惑尚未能伏,何况乎断? 如论往生品位,蕅益大师亦只能生凡圣同居土。 此世间大彻大悟人,亦多多是此等身份。 二位大师的本迹不可测度,然其末后示位,以身说法,杜塞后人以凡滥圣之弊,恩德弘深,诚末法净业行人之顶门针。 本文摘编自大安法师著、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净土宗教程》(中国佛学院教材)第七编(往生品位)第二十章(西方极乐世界四土界说)的第一节(天台四土界说)和第二节(极乐世界四土生因)  发布时间:2025-02-18 10:48:41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25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