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谕法师:金刚三昧经一波记 无生行品第三 内容: 无生行品第三「尔时心王菩萨。 闻佛说法出三界外不可思议。 从座而起。 叉手合掌。 以偈问曰如来所说义出世无有相可有一切生皆得尽有漏断结空心我是则无有生云何无有生而得无生忍」尔时心王菩萨,闻佛所说出三界不可思议之法。 于是从座而起,叉手合掌以偈问佛。 如来所说义,出世无有相,可有一切生,皆得尽有漏? 心王菩萨以有所得心问佛。 凡有所得,皆有生法,故佛以无生法回答。 偈中意谓,若如佛所说义。 出三界不思议法,无相无为。 如果无相之法,应无所得。 如此说来,可有一切众生得于漏尽法吗? 若得于漏尽法,其所得漏尽之法,岂非有相? 皆得尽有漏,有漏者,欲有、色有、无色有等三有。 故生于三界者,谓之有漏。 出三界者,谓之无漏。 「尽有漏」者,谓得于无漏也。 如果得于无漏,仍是有相,何故佛说出世无有相呢? 断结空心我,是则无有生,云何无有生,而得无生忍? 如果断于结使,空其心我,若如是者,便是无生。 既然无生,云何而得无生法忍呢? 若得无生法忍,岂非心我不空吗? 总之,心王菩萨以有所得问佛。 当知般若正观,应以无所得为方便也。 经云:无所得为佛法,有所得为外道法。 心王菩萨为众生故,如是问佛,非心王菩萨有所得也。 「尔时佛告心王菩萨言。 善男子。 无生法忍法本无生。 诸行无生非无生行。 得无生忍即为虚妄。」尔时佛告心王菩萨言,善男子! 所谓无生法忍者,是言一切法本来空寂,本来无生,非谓有无生法忍可得也。 当知诸行皆因缘无性,无性则无生,非谓有无生行可得也。 所以若谓得无生法忍,便是虚妄。 以一切法毕竟空,不可得故。 若有所得,便是虚妄。 「心王菩萨言。 尊者。 得无生忍。 即为虚妄。 无得无忍应非虚妄。 佛言。 不也。 何以故。 无得无忍是则有得。 有得有忍是则有生。 有生于得。 有所得法。 并为虚妄。」心王菩萨言,如果说得无生忍,即是虚妄,那么无得无忍,应该不是虚妄了? 佛回答说,不是的。 无得无忍者,知诸法性空,心无所住,乃得心法相应,是则有得于真如法性。 如果有得有忍,便是心有所住,执着诸法实有,于是虚妄见于法生。 见于法生,于是起有所得心。 如是以心取法,惑业乃生。 应知有所得法,并皆虚妄也。 有所住心,亦是虚妄也。 「忍」者,安忍也,安住也。 「心王菩萨言。 尊者。 云何无忍无生心。 而非虚妄。 佛言。 无忍无生心者。 心无形段。 犹如火性。 虽处木中。 其在无所决定性故。 但名但字。 性不可得。 欲诠其理假说为名。 名不可得。 心相亦尔。 不见处所。 知心如是。 则无生心。 善男子。 是心性相。 又如阿摩勒果。 本不自生。 不从他生。 不共生。 不因生不无生。 何以故。 缘代谢故。 缘起非生。 缘谢非灭。 隐显无相。 根理寂灭。 在无有处。 不见所住。 决定性故。 是决定性亦不一不异不断不常。 不入不出不生不灭。 离诸四谤言语道断。 无生心性亦复如是。 云何说生不生有忍无忍。 若有说心有得有住及以见者。 即为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般若是为长夜了别心性者。 知心性如是性亦如是。 无生。 无行。」心王菩萨问言,云何无忍无生心而非虚妄? 佛言,无忍无生心者,心无形段。 无忍即无住也。 无住无生之心,无有形段。 形者形色也,段者起灭也。 无住无生之心,无有形色,亦无有起灭也。 犹如火性,虽处木中,其在无所定性故。 犹如火性,本是真空,因缘而现。 虽现不得谓火性定有,虽空不得谓火性定无。 因为火现是因缘现,既然现属因缘,是知其性本空,故不得谓有。 火性真空,空故方能随缘现相,故不得谓无。 例如木中之火性不得谓有,若木中有火性者,木应自燃,不必待缘。 但亦不应谓木中无火性,若木中无火性者,因缘具足时,木亦不应燃烧。 故火性虽处木中,若无因缘,则不能自燃,知其非有也。 因缘具时,则木能燃火,知其非无也。 故火性虽处木中,然而无有决定性。 正如无忍无生之心,以缘起无性,无性缘成故,所以无形无段也。 是知火性但有名字,无性不可得也。 为了诠释其理,假说名字罢了。 其实名字无有实体,不可得也。 心相亦复如是,为诠释其理,假说心之名字。 而心无处所,无实体可得也。 如果如是知心无体,缘生无性,无性缘成,便知无生心了。 善男子! 是心性相,又如阿摩勒果,本不自生,不从他生,不共生,不因生不无生。 若依《中论》,法有四种生:即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 然一切法无生,故曰法不自生,不从他生,不自他共生,不无因生。 所以「不因生不无生」,应为不无因生。 此段经文,在明心性相无生的道理。 阿摩勒果者,不过随处举例而已,无特殊意义。 一切法不自生,生必假乎因缘。 既假因缘生,故知法不自生。 如果法自生者,应自还生自。 那么初果还生初果,不生二果。 二果还生二果,不生三果四果。 众生还生众生,永不生佛。 人还生人,天还生天,地狱还生地狱。 如是则无六道轮回、因缘果报了。 所以法不自生。 法不从他生,此有二种理由。 第一,诸法若从他生,则牛应生马,马应生羊。 第二,既然法不自生,故知「他」亦不生。 因为他对他而言,犹是自也。 法不从自他共生。 既然自不生,他不生,自他和合当然不生,故曰不共生。 法不无因生。 「因」即是生义。 如果法无因生,当是汲水为油,煮砂成饭。 无如是道理,故曰不无因生。 既然此心性相,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当知此心性相无生也。 何以故? 缘代谢故,缘起非生,缘谢非灭。 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生灭皆是因缘,其中无有体性可得,故曰因缘代谢,缘起非生,缘谢非灭。 因为缘生缘灭,皆一法界故。 于一法界,缘起非增,缘谢非减,非增非减,不生不灭。 隐显无相,根理寂灭,在无有处,不见所住,决定性故。 既然生灭是一法,故知生是灭之生,灭是生之灭。 如是则生而非有,灭而非无。 非有而有,则理透事表;非无而无,则事达理源。 理不碍事,则不异而异;事不碍理,则异而不异。 故生时正是灭时,灭时正是生时。 见生则生显灭隐,见灭则灭显生隐。 然显而非生,以显以隐成故;隐而非灭,以隐以显成故。 显以隐成,则显全是隐,故显无相,亦无根本。 隐以显成,则隐全是显,故隐无相,亦无根本。 所以说隐显无相,根理寂灭。 根者本也,理者体也。 若有根本,法应生灭。 若有理体,法应有相。 今心无心相,法无法相,故曰根理寂灭。 所以虽在而无有处所,亦不见所住处,以决定性故。 决定性者,毕竟空也。 是决定性,亦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入不出,不生不灭。 此毕竟空性,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入不出,不生不灭。 离诸四谤,言语道断,无生心性,亦复如是。 四谤者,四句也。 四句者,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无生心性者,离有,离无,离亦有亦无,离非有非无。 因为执有,则有常过;执无则有断过;执亦有亦无,则有二边过;执非有非无,则有无因过。 如是言说,皆谤正法,故曰四谤。 若离四谤,便是言语道断。 言语道断者,非是无言说也。 而是虽有言说,而口离四谤。 如是则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是宣说正法也。 无生心性,亦复如是。 无生心性者,心无所住也,不生我见也,如是则是心行处灭。 云何说生不生,有忍无忍。 为何说生即无生? 有忍即是无忍呢? 因为于「生」无所得,便是不生;于「忍」无所住,便是无忍。 若有说心有得有住及以见者,即为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 是为长夜。 如果有人说,心有所得,心有所住,心有所见者,即不得无上菩提智慧了。 般若二字,应译为智慧。 译者直以音译,未作义译耳。 是人则处生死长夜,不见光明。 了别心性者,知心性如是,性亦如是,无生无行。 似应为「知心如是,性亦如是。」若人以正智慧了别心性者,即知心无生无行,性亦如是无生无行。 「心王菩萨言。 尊者。 心若本如无生于行诸行无生生行不生不生无行。 即无生行也。 佛言。 善男子。 汝以无生。 而证无生行也。 心王菩萨言。 不也。 何以故。 如无生行。 性相空寂。 无见无闻无得无失无言无说无知无相无取无舍。 云何取证。 若取证者。 即为诤论。 无诤无论。 乃无生行。」心王闻佛所说,便说自己心得曰,尊者! 心若本如,无生于行。 诸行无生,生行不生,不生无行,即无生行也。 心若本如者,谓心若保持本来无变异,无住着,无执见,无取无舍也。 则无生于行,无生于造作行也。 诸行无生,生行不生,不生无行。 如果诸造作行不生,则生行不生。 生行不生者,虽行而非造作也。 行非造作,则虽行而非起心动念。 不生无行者,既无造作,便是无行。 如果依十二因缘解释,若心本如,是无无明也。 既无无明,便不生于行。 诸造作行无生,于是行不以无明为因缘,便不成业。 其行不生于业,自然不受业果报,故曰不生则无行。 即无生行也,心王菩萨结论说,这便是无生行了。 佛言,善男子! 汝以无生,而证无生行也(耶)? 佛进一步问言,汝以无生证无生吗? 若以无生证无生,便是造作也,便是以心取心,以菩提证菩提,头上安头了。 心王菩萨言,不是的。 因为无生行者,性相空寂,无一法可得。 所以无见无闻,无得无失。 言语道断,故无言无说。 无知无相,以无分能所故。 无能则无知,无所则无相。 乃至无取无舍。 云何能取证呢? 如果取证者,即为诤论。 无诤论者,方为无生行也。 云何为诤论? 取相则有诤论,着我见则有诤论,心有所住则有诤论,有所得则有诤论。 「佛言。 汝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心王菩萨言。 尊者。 我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菩提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 无分别中即清净性。 性无间杂。 无有言说。 非有非无。 非知非不知。 诸可法行亦复如是。 何以故。 一切法行。 不见处所决定性故。 本无有得不得。 云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复问曰,汝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 当知若得无上菩提,仍是虚妄。 心王菩萨回答说,我于无上菩提无所得。 因为菩提性空,于此空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 此无分别相,即是清净性。 清净性则无有间杂,亦无言说。 此清净性,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 如是一切无得,一切无住,于是无无明。 无无明故,虽有所行,而不被业系。 故曰诸可法行,亦复如是。 何以故? 一切法行,不见处所决定性故。 不见处所决定性者,心无所住也,法无所得也。 所谓无所得者,于得无所得,于不得亦无所得,是无所得也。 故曰本无有得,或是不得。 既然如此,我云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 「佛言。 如是如是。 如汝所言。 一切心行。 不过无相体寂无生。 可有诸识亦复如是。 何以故。 眼眼触悉皆空寂。 识亦空寂。 无有动不动相。 内无三受。 三受寂灭。 耳鼻舌身心意。 意识及以末那阿梨耶识亦复如是。 皆亦不生。 寂灭之心及无生心。 若生寂灭心。 若生无生心。 是有生行。 非无生行。」佛印可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言。 一切心行,皆是无相而体寂。 因为相是因缘假现,所以无相。 既然诸法无相,故其体性空寂。 以无相体空故,所以无生可有。 诸识亦复如是。 诸识者,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 即三能变识。 三能变识者,即异熟识,第八阿赖耶也;思量识,第七末那也;了别境识,即其余六识。 何以故以下,解释何故诸识亦无相体空,无生可有。 眼眼触悉皆空寂,识亦空寂,无有动不动相。 《杂阿含》二一八云,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 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 如是耳鼻舌身意。 亦复如是。 故知眼者眼根,眼触者略说色尘。 及以眼识,一皆空寂。 以空寂故,所以无有动不动相。 以无相体空故,所以内无三受。 三受者,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既然无有三受,所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意识末那识阿梨耶识亦不生。 寂灭心,无生心,亦皆不生。 若生寂灭心,若生无生心,便是有生行,不是无生行了。 「菩萨内生三受三行三戒。 若已寂灭生心不生。 心常寂灭无功无用。 不证寂灭相。 亦不住于无证。 可处无住总持无相。 则无三受三行三戒。 悉皆寂灭清净无住。 不入三昧。 不住坐禅。 无生无行。」如果菩萨内生三受三行三戒,便非寂灭。 三受已如上释。 三行者,即身行口行意行。 《杂阿含》二九八云,云何为行? 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 三戒者,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如果已证寂灭,心不生起,无求无作,心常入寂灭。 既入寂灭,便不起加行之功,任运而起,曰无功用行。 这种境界,以心不生故,所以不取证寂灭相,亦不住着无证寂灭相。 可处无住,总持无相,则无三受三行三戒。 悉皆寂灭,清净无住。 于一切处无住,则总持无相。 总持者遮恶不生,持善不失。 即所谓不善不生,善法不灭也。 如是总持,则净心无染,故曰无相。 无相者,心无所住也。 以心无所住,故无三受三行三戒。 于是一切相悉皆寂灭。 唯有净性独照,灵明不昧,清净无住。 以清净无住故,所以不住入三昧,亦不住坐禅。 终至无生无行。 「心王菩萨言。 禅能摄动。 定诸幻乱。 云何不禅。 佛言。 菩萨禅即是动。 不动不禅是无生禅。 禅性无生。 离生禅相。 禅性无住。 离住禅动。 若知禅性无有动静。 即得无生。 无生般若。 亦不依住。 心亦不动。 以是智故。 故得无生般若波罗蜜。」心王菩萨言,禅的功用,能摄动散,能定幻乱。 佛云何说不住坐禅呢? 若不住坐禅,则散乱云何定息? 佛言当知菩萨禅者,即是动、不动,皆不住于禅也。 换句话说,动与不动皆不住,是菩萨禅也。 如是菩萨禅,便是无生禅。 因为禅者,其性无生,离生禅相。 禅性无住,离住禅动(似应为离住禅「相」)。 若知禅性无生无住,不住于动,亦不住不动,即得无生也。 是为无生般若。 如果知法性空寂,便知禅性无生无住。 般若正智,便是以此为方便,修习一切智智,修习一切陀罗尼门,一切三摩地门。 《大般若经》菩萨问佛,云何以一切法无二为方便,一切法无生为方便,一切法无所得为方便,回向一切智智,修习一切陀罗尼门,修习一切三摩地门? 佛言,以一切法性空故……。 然于此无生般若,亦不应依住。 于此无生般若,心亦不应动摇。 以这种智故,得无生般若波罗蜜也。 无生般若波罗蜜者,究竟到彼岸也。 「心王菩萨言。 尊者。 无生般若。 于一切处。 无住于一切处。 无离心无住处。 无处住心。 无住无心。 心无生住。 如此住心。 即无生住。 尊者。 心无生住不可思议。 不思议中可不可说。 佛言。 如是如是。」心王菩萨言,尊者! 无生般若,于一切处无住,于一切处无离。 无生智慧者,于一切处心无所住,于一切处亦无离。 无住无离,妙湛不动,是无生智慧也。 因为毕竟空中,心是因缘生,一切处亦是因缘生。 既是因缘生,故无定性。 心无定性,于是能造万法。 一切法无定性,故唯心所造。 故曰心无住处,言心无住也。 亦无处住心,以无所住处也。 无住无心,心无生住,如此住心,即无生住。 既然心无有住着,便是无心。 心无生住者,只要住着之心不生也。 如此住心,谓这样安住其心于不生住着,便是无生住了。 最后心王菩萨赞叹心无生住。 尊者! 心无生住,不可思议。 心无生住者,即心无生「行」也。 不可思议中,可不可说。 第一个「可」字,是语助词。 谓不可思议法中,不可说也。 佛印可曰,如是如是! 「心王菩萨闻如是言。 叹未曾有。 而说偈言满足大智尊广说无生法闻所未曾闻未说而今说犹如净甘露时时乃一出难遇难思议闻者亦复难无上良福田最上胜妙药为度众生故而今说宣说尔时众中闻说此已。 皆得无生无生般若。」心王菩萨闻佛说法后,得未曾有,以偈赞叹之。 偈中大意,旨在赞佛及法。 文义明了,不劳赘释。 尔时与会众中,闻佛说此无生行已,皆得无生忍,及无生般若波罗蜜。 发布时间:2025-03-03 12:30:10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25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