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经》讲解第六讲 内容: 主讲:释慧祥日期:2005年06月19日讲别:第六讲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 请放掌。 上次我们说明了次第乞食,也说明了次第乞食有三种,并给了大家功课(作业),要大家回去查资料,看看佛陀是依这三种中的哪一种。 相信有人已经找了不少资料。 现在,我就再深入说明佛陀教比丘们如何乞食。 《十诵律》: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已,语诸比丘:乞食有二种,一者、受请;二者、不受请。 佛言:从今教汝等乞食法。 若比丘乞食时,应学行是法。 若欲下床时,应徐下一脚,次下第二脚。 安徐起,徐就架上取安陀卫,莫牵。 安徐著,著已应左右看,齐正不? 若不齐正者,更应著。 若齐正者,止。 徐就架上取泥洹僧,莫牵。 安徐著,著已左右看,齐正不? 若不齐正者,更应著。 若齐正者,止。 徐就架上取郁多罗僧,莫牵。 安徐著,著已左右看,齐正不? 若不齐正者,更应著。 若齐正者,止。 徐就架上取僧伽梨,莫牵,安徐著左肩上。 徐徐取钵,莫放地。 徐取锡杖,不应曳地。 向户时,安徐推橝。 开户徐出,出户时,莫以衣触两边。 出已,应左手牵户扇,右手牵橝。 若户扇在右,橝在左者,以右手牵扇,左手下橝。 下橝已,应排看,坚牢不? 若不坚牢,更闭坚牢者,止。 若共佛行,应在佛后。 应白和上。 应右绕佛塔、声闻塔已,徐徐泻水,著钵中,莫使瓶钵相触。 应安徐洗钵,莫使有声。 不得挑水浇钵底。 若僧坊门闭者,应徐却橝开门,安徐出门。 出门时,莫以衣触两边。 应徐以钵杖著一处已,徐著一重革屣。 应徐取钵杖。 应安徐在道行。 行时莫拖曳革屣。 近聚落已,徐以钵杖著一处。 应徐取僧伽梨著,著已应看,齐正不? 若不齐正,应更著。 若齐正者,止。 应徐取钵杖。 入巷时,不得上下看,应直前。 若遥见狂象、狂马、狂牛、狂狗、狂裸形人者,应避道。 若至乞食家,应好识外门、中门、内门相。 入庭中住,弹指。 若无所得,应第二弹指。 若复不得,应更三弹指。 三弹指已,若得者,应两手捉钵,曲身受食。 若更余处乞食时,应看日时节。 若日故早,更乞,若日时至,便止。 不应上下看,直视前行。 若遥见狂象、狂马、狂牛、狂狗、狂裸形人者应避。 出聚落时,徐捉钵杖著一处。 徐取僧伽梨。 中牒抖擞,著右肩上。 徐取钵杖。 若先到食处,应敷座床。 取揩脚物、拭脚物,安水瓨、水瓶。 应扫洒食处,涂地。 若和上阿阇梨在食处者,若得好食,先与和上阿阇梨。 与饮时,莫令指入器中。 若在后者,应举床座。 举揩脚物、拭脚物,安水瓨水瓶,扫洒除粪,还入房中。 入房中时,应牵橝,闭户,就床座。 徐徐摄一脚,次摄一脚,结加趺坐,思惟法行。 (CBETA,T23,no. 1435,p. 298,b14)。 这就是佛陀时代,教比丘们要学的乞食法。 因此,我们就可以进步一了解,《金刚经》中所谓: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的景象了。 又,在三种次第乞食的方式中,一、一日只一家;二、一日只七家;三、一日无限制家数,够了为止。 佛陀是依哪一种呢? 佛陀的弟子,这三种都有做,就看自己对自己的要求。 然而,佛陀是无上觉者,其所做,则是依大慈大悲大智大慧,依当时众生的需要而依智慧行的,何以知之? 一、佛陀乞食曾经有连续三天在同一家乞食的例子。 《别译杂阿含经》:尔时,世尊于其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次第乞食。 次到婆罗突逻阇大婆罗门家。 时,婆罗门清净澡手,即取佛钵,盛满美饭,以奉世尊。 于第二日及第三日,亦次乞食至婆罗突逻阇。 二、佛陀也曾某次只接受一个人的供养,而不接受多人的供养。 《大般涅槃经》载,很多人想要对佛陀做最后供养,佛陀都没有接受。 后来,尔时,世尊一切种智无上调御告纯陀曰:我今受汝最后供养。 因此可知,佛陀所有的次第乞食法,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而随缘示现,并没有一定的方式。 【经文】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释经】用过饭后,收拾好三衣一钵,洗好了脚,就在敷好了的座位上坐了下来。 【说明】有关这段,只要比对刚刚佛陀说明的乞食法来了解,就会清楚了。 【经文】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释经】这时候,长老比丘须菩提尊者,也在与会的大众中。 他就从座位上起来,将袈娑偏袒一边,露出右肩,右膝跪下来,接触地面。 【说明】一、长老是如何分类呢? 答:(一)、《增壹阿含经》:世尊告曰:若小比丘向大比丘,称长老,大比丘向小比丘,称姓字。 又,诸比丘欲立字者,当依三尊,此是我之教诫。 (CBETA,T02,no. 125,p. 752,c20~22)。 佛陀在临入涅槃时,是如此交待的,小比丘称大比丘为长老。 又,我们上次已经研究过,出家五年以上,通利五法,就是大比丘。 (二)、长老一词,梵语 sthavira(音译作悉他薛罗),巴厘语 thera(音译作涕罗)。 指年龄长而法腊高,智德俱优之大比丘。 又称上座、上首、首座、耆年、耆宿、耆旧、老宿、长宿、住位。 (三)、如《长阿含经》:谓三长老,年耆长老、法长老、作长老。 (CBETA,T01,no. 01,p. 50,b20)。 然而,在佛经中,没有找到这三种长老的说明。 而在《释氏要览》说明如下,我们暂时参考参考,别当真:耆年长老(年腊多者),法长老(了达法性内有智德),作长老(假号之者)。 (CBETA,T54,no. 2127,p. 260,a24~25)。 (四)因为长老一词,通上座一词,所以我们再看看更多的资料。 《十诵律》:有十法名上座。 有所住处,无畏,无能遮者;有长老,息烦恼;多知识,有名闻;能令他生净心;辩才具足,无能胜者;无有滞碍,义趣明了,闻者信受;善能安详入他家,能为白衣说深妙法;分别诸道;劝令行施斋戒,令他舍恶从善;自具四谛,现法安乐,无有所乏。 是名上座十法。 (CBETA,T23,no. 1435,p. 368,b17)。 (五)又有另一种分类方式。 《毗尼母经》:从无腊乃至九腊,是名下座。 从十腊至十九腊,是名中座。 从二十腊至四十九腊,是名上座。 过五十腊已上,国王、长者、出家人所重,是名耆旧长宿。 (CBETA,T24,no. 1463,p. 835,a1~4)。 (六)《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又有另一分类:三上座者,谓生年上座、世俗上座、法性上座。 (CBETA,T26,no. 1536,p. 380,b28)。 其说明很长,请自行查阅。 (七)又长老一词的定义,佛陀有说明过。 《增壹阿含经》:所谓长老者,未必剃发须,虽复年齿长,不免于愚行;若有见谛法,无害于群萌,舍诸秽恶行,此名为长老;我今谓长老,未必先出家,修其善本业,分别于正行;设有年幼少,诸根无漏缺,此谓名长老,分别正法行。 (八)又,什么才叫长老净,也就是清净的长老呢? 如《摩诃僧祇律》:长老净者,我见长老比丘尊者舍利弗、目连行此法,与四大教相应者用,不相应者舍,是名长老净。 (CBETA,T22,no. 1425,p. 492,a13~16)。 这四大教相应就是指相应于四大教法的比丘,就叫长老。 什么是四大教法呢? 在《长阿含经》中有说明,请您们自己去查阅之:佛告诸比丘,当与汝等说四大教法。 谛听! 谛听! 善思念之。 (CBETA,T01,no. 01,p. 17,b29~c2)。 从这里就可以知道,须菩提尊者是一位依四大教法来说法的长老,是一位见谛法,无害于群萌,舍诸秽恶行,修其善本业,分别正法行。 的长老。 又有关偏袒右肩在《佛光大辞典》说明如下:偏袒右肩,梵语 ekamsam uttarasangam krtva,巴厘语 ekamsam uttarasangam karoti。 又作偏露右肩、偏袒一肩、偏露一膊,略称偏袒,为通肩一词之相对语,即披着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原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即于比丘拜见佛陀或问讯师僧时,须偏袒,以从事拂床、洒扫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谓便于服劳、听令使役,亦即以偏袒为敬礼之标帜。 又有关右膝著地在《佛光大辞典》说明如下:为印度之敬礼法。 即以右膝跪地,右趾尖触地,使右股在空,又竖左膝于上,使左足跖著于地。 又作互跪、胡跪。 据释门归敬仪卷下载,所谓互跪,即左右两膝交互跪地,乃有所启请之意,或用于悔过授受之仪式,多为比丘所用。 若以两膝据地,两胫翘空,两足趾拄地,挺身而立者,则称长跪,多为比丘尼所用。 【经文】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释经】须菩提合着掌,恭敬地对佛陀说:难得啊! 世尊! 如来非常善于爱护顾念菩萨们,非常善于教导嘱咐菩萨们。 【说明】虽然十方一切诸佛时时忆念着众生,但是,如果众生不能忆念佛陀,则有缘而无因,自然不能相应。 如《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云: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而在金刚会上,须菩提尊者观察到在场的这些菩萨们,能跟佛心心相印,实属稀有难得,所以才会发出赞赏之声。 又,我要说明,合掌一词的含义虽然有很多,其中,大家一定要常常去用心体会的,就是合掌时,是合十法界于一心。 我们知道:十法界是指四圣(佛、菩萨、缘觉、声闻法界),六凡(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法界)。 我们于每一个当下,一心本具十法界。 我们于每一个当下,要展现哪一个法界,都是当下这一念心来造作的。 (一)、当我们这一念心,安住于无为法,也就是不生不灭法起用时,则属于四圣之中。 所以,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当我们这一念心,不见无为法,不见不生不灭法,追逐着生灭法而流转,则是属于六凡之中。 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因此,请大家一定要照见不生不灭无为的本心,别追逐生灭心,而跟着流转生死。 当我们双手合掌之时,第一念就是要如实照见这圣凡不二、十法界圆融的本心,所以说合十法界于一心。 (二)、又,当我们起心动念,而造作任一法界之时,果报必然随着相应的业缘而展现。 而我们的本心、本性,并未曾被这些业缘动摇分毫。 因此,六祖惠能大师在听五祖弘忍讲《金刚经》后说到: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因此,当我们合掌恭敬之时,同时要如实照见:真心,本非恭敬亦非憍慢。 心念,本可恭敬亦可憍慢。 当起恭敬念,则得相应于恭敬之果报,当起憍慢念,则得相应于憍慢之果报。 自己要如何展现,纯属自作自受。 而在《金刚经》中,长老须菩提尊者,则是展现合掌恭敬。 其实,如来善护念诸菩萨,这种说法非究竟说。 为什么呢? 实际上应是:如来善护念诸众生。 既然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非究竟说,那为什么须菩提尊者还要如此说呢? 因为,须菩提尊者今天是要请释迦牟尼佛开示大乘菩萨法,所以才如此说的。 又,须菩提尊者虽然是阿罗汉,但是他也是一位外现声闻身,内秘菩萨行的行者。 如何知之呢? 如《妙法莲华经》云:尔时,世尊知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诸比丘:是须菩提于当来世,奉觐三百万亿那由他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常修梵行,具菩萨道,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号曰:名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经文】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 云何降伏其心? 【释经】世间上最尊贵的佛陀! 当肯上进的男子,或肯上进的女人,已经发愿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了。 这时,他们应该如何来安住他们的这个菩提心愿呢? 他们要如何来降伏会障碍菩提心发展的心念呢? 【说明】一、什么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odhi,巴厘语 anuttara-sammasambodhi 之音译,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 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 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 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 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或译为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发菩提心。 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发菩提心呢? 有很多原因,都会令众生发起无上菩提之心一、为报四恩发菩提心。 阿难尊者,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如《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CBETA,T19,no. 945,p. 119,b14~15)。 二、耻有所不知,耻有所不净,耻有所不能,回心向菩提。 如果阿罗汉回小向大,大都是属于这种情况。 如《维摩诘所说经》:是时,大迦叶闻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叹未曾有,谓舍利弗: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现众色像,非彼所见。 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能解了为若此也。 智者闻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三、以抱怨心而发菩提心。 有关这个案例,我有个故事,但忘了出处。 我用白话说明故事,请您们去查找资料,作为这次的作业。 有一个在家的优婆塞,自己修行纯熟,只差一点点法,而未通达。 只要再请佛陀指导一下,则能当场证阿罗汉。 因此,他就去向佛陀请法。 当这位优婆塞到了佛陀处顶礼、并供养后,请佛说法。 这时,佛陀默然而住。 这位优婆塞再三请法,佛陀也都是默然。 这位优婆塞没办法,只好顶礼后离开。 这时,阿难尊者在佛陀后面为佛陀扇扇子,看到了,就下来跪在佛前请示。 阿难说:依我观察,这位优婆塞根基纯熟,如果佛陀开示相应法要,我看他必然能当场证阿罗汉。 佛陀为何不为他说法呢? 佛陀说:是的,您观察正确。 但是,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佛陀又继续说:如果我为他说法,确实他会依小乘法而得度。 但是,您知道吗? 因为我不为他说法,所以,他依大乘法而得度。 这时,阿难就请问说:为什么说他依大乘法而得度呢? 佛陀说到:当他再三请法,而我默然。 这时,他离开后,走到精舍门口时,就发大愿:依我的根基,佛陀不愿为我说法,好! 我将来一定要成佛,广开方便,为一切众生说法,令一切众生都能成就。 这时,佛陀就再说到:因此,我不为他说法,他依大乘法而得度。 他是发了菩提心而离开的。 (故事毕)好! 这也就是我所说的:依抱怨之心,怨佛陀不跟他说法,所以发大心,要广开方便,为一切众生说法,而发菩提心的。 好了! 今天上课到此。 下课。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 发布时间:2025-04-13 12:54:45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26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