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果煜法师:法云灌顶 打开心中的结 内容: 打开心中的结87. 11. 17打开心中的结打开心内的窗保与障的矛盾为下一转语拆除心中的墙杀光心中的鬼消除心中的结结如何消除? 生活中起观照修定的作用现代的心理治疗布毛侍者打开心中的结在昨天的开示中,我们最后乃结论:必死心塌地的去用方法,这方法,才是你的善知识。 但如仔细深思,这句话还是有问题的。 因为是否任一种方法必皆如此呢? 答:未必也。 盖若如此,则正道与邪道、究竟与不究竟者,竟有何差别呢? 所以我们今天,乃需进一步来介绍方法。 若死心塌地去用何种方法,这方法才是我们的真善知识? 曰:唯消除心中之『结』尔─情结与见结。 打开心内的窗然在正式讲「消除心中的结」前,我们且先来看一套书─林清玄所着之《打开心内的窗》。 不可讳言:这套书非常畅销。 所以作者本人及出版公司,皆因此赚了很多钱。 然虽卖座很好,但读者、甚至作者本人,心中的窗,是否真打开了呢? 我看未必也。 否则,又那里会有《生命中的龙卷风》呢? 以若真打开了,便当内外合一;而在内外合一的体证中,当既无作者,也无受者。 所以其不只将「八风吹不动」尔,更且乃「八风吹不到」也。 于是乎,既有《生命中的龙卷风》;则乃「此地无银三百两」,正自招其未打开心内的窗也。 或曰:心内的窗,也非全未打开也,只是开得不够大而已! 答云:其实,每个人心中的窗,也本来都是打开的! 问题只在「开得有多大」而已! 保与障的矛盾此就如同人为了保护生命财产的安全,故建有房舍。 于是因房舍故,便可既避风雨、虫兽,又可防患他人的干扰。 但是房舍虽建造,却不可将之完全封闭。 否则人也将闷死、饿死、渴死也。 于是又为与外界沟通故,必辟有门窗。 这也就说:因为有房舍,才有门窗也。 所以房舍内的窗,乃一向都是打开也─只是开得有多大而已! 同理,每个人的心中,也都是有墙、有窗的;窗不是不开,只是开得有多大而已! 由是,「有墙、有窗」的生命型态,其实还脱离不了「保」和「障」的矛盾中。 墙之建,乃为保全故;然而既有墙者,必形成内外之界障。 而窗之设,虽为消除界障;但若窗开得愈大,保全的效果也不得不降低矣! 所以只唱言:打开心内的窗。 其实,仍消除不了生命中的矛盾。 即使视野稍扩大些,也还智慧不能明了,也还烦恼不能绝了。 简单讲,「打开心内的窗」,仍只是世间法,而非佛法与禅法。 而某人之所以不惜采用这样的书名,或正昭示着:其实,他不明真正的禅法。 或者竟为顺乎世人的思考模式,而大赚其商业利益。 为下一转语下面,我们且为「打开心内的窗」,而下一转语,使它更相应于禅法也! 这转语,当怎么下呢? 其一曰:拆除心中的墙。 其二乃:杀光心中的鬼。 拆除心中的墙现首先看:拆除心中的墙。 前既说:人之所以筑墙,乃为保护生命财产的安全尔。 于是乎,以不再汲汲营营于保护自我故,而不须筑墙也。 何以在六波罗密中,乃以「布施」为入门方便呢? 余曰:乃为消除人我间的樊墙也。 于是乎,既无樊墙,则能视他人的缺憾,如同我的缺憾;故在人我一体的觉受中,虽布施而不执着布施也。 反之,若太强调:布施为「求福」的法门,则墙厚故也。 同理,何以为「忍辱波罗密」呢? 打开樊墙,而任风雨之飘摇也。 而非有辱,再来忍! 否则,如何能到彼岸呢? 所以筑墙,用世间法来看,乃是安全的屏障。 然就佛法而言,却只是从「常乐我净」之颠倒所生也。 因为有我,才需要保护。 而任何的保护装置,却皆敌不过「无常之火」。 故虽至心保护,不只免不了伤亡;且在过程中,还必造种种业,起种种烦恼。 所以有智慧者,既堪破樊墙的本质,为「惑业苦恼」,故不再筑墙也。 或者,既有墙已,则唯用心去拆除也。 简单讲,墙是什么? 人我心物间的种种界限,皆是墙也。 而这墙,其实也就是佛法所谓之「我所」也。 是我的,即非你的;故有界限也。 比如既是我的财产,即非你的财产。 故以财产为我所,既消极地保护我的安全,更积极地增益我的光彩。 同理名份、地位、田园、眷属,甚至学问、经验、技术等亦然。 我所愈多,即墙愈厚也。 杀光心中的鬼其次,杀光心中的鬼者。 以人一切的执着,乃不出我与我所也。 而我与我所,其实更是一体的两面。 所以光是拆墙,还非究竟也。 因为既一切墙之造作,乃为我者;故若我执还在,则墙必不免尔。 所以更直接究竟者,乃是杀光心中的鬼。 问:云何称为鬼呢? 答:盖所谓「我」者,唯缘起性空尔! 而众生以无始无明故,妄执有一个常住不变、永恒相续的我。 故而随妄造业,自堕生死。 故称其名为「鬼」也。 若尔,心中的鬼又有多少呢? 答:心中的鬼,既可说一个,也可说一群。 一个者,乃单执「我」尔。 至于一群者,从我执而生我爱. 我慢及贪瞋疑等附属烦恼。 消除心中的结以上「拆除心中的墙」与「杀光心中的鬼」,乃合称为消除心中的结。 众生被什么束缚了呢? 乃被自心中的结所束缚。 因此若能渐次解开心结,则渐得解脱也。 如原始佛教中谓:待解三结─身结、戒禁取结、疑结,则能证初果也。 其次,若贪瞋之结渐薄,则证二果也。 更者,若贪瞋之结全断尽,乃证三果矣! 至于若能将「我慢」之结,全断无余;则证阿罗汉果,得全解脱也。 至于中国禅宗所谓的「疑情」,也是结也。 故若参破疑情而开悟者,亦是解心结也。 由是而言,欲开悟、欲证果,其皆必从消除心中之结去着手也。 或者我们常说:修学当除两种障─所知障与烦恼障。 其实两种障,即是两类的结:所知障是「见结」,而烦恼障为「情结」。 故从无始无明而有的俱生我见,乃「见结」者。 其次,因我见而愆生的种种烦恼,则为「情结」也。 结如何消除? 既修行当消除心中的结,则结又从何去消除呢? 答:欲消除心结,首先得返照「结是何状?」「结在何处?」,故才能对症用药而消除之。 而欲返照「结是何状?」「结在何处?」,还得先有佛法的正知见才行。 否则若邪正不分、清浊混淆;则即使用心返照,才将检查不出个所以然来。 而正知见的获得,乃必从多闻熏习中,而渐次明了。 故八正道,乃以正见为上首。 因此闻思佛法,非为增长见闻,非为卖弄口舌。 而是当用以省思返照,以确认自己的心结,是什么相状? 是什么属性? 故才能对治消除。 故传说:有某位禅师,乃问沙弥道:「你每天看多少经卷?」沙弥答曰:「十卷!」「好,很用功哩!」于是沙弥颇为得意,故而扬首询问曰:「那也请问和尚,你每天看多少经卷?」禅师答云:「我每天只看一个字。」沙弥竟瞠目结舌,不知所云。 为什么禅师却每天只看一个字? 而这个字又是什么字呢? 乃『心』也。 故每天只看一个『心』字者,即谓用心于观照自己的动心起念也。 所以真会用功者,乃将佛法当作「鉴镜」,而用以返照自心也。 如原始佛教的四圣谛:苦、集、灭、道。 苦集,乃心结也。 道则对治,灭乃消除。 故四圣谛者,乃是从观照心结之起,而得对治消除之道也。 由是,修得四圣谛者,即能证果解脱矣! 然今很多人学佛,却只如「填鸭」式地记诵了很多名相,而不曾用以返照对治心结之所在,故虽学佛多年,却只依然故我而已! 其早在解脱道上迷失了方向,故怎可能有实效呢? 生活中起观照这也就说:修行的重点,其实是在生活中。 故我们当时时、念念而起观照。 若既以得知心结之处,又得以对治消除;这才使我们的生命,能真安定落实。 否则,若只于讲堂中闻法,是修行;只于禅堂中禅坐,是修行。 则你一天中、一年中、一生中,又有多少时间能修行呢? 于是乎,既一曝十寒,也难怪只如老牛拖破车般地,使不上力。 或者竟如逆水行舟,所进者少,所退者多,愈修反离道愈远! 其次,在生活中起观照,既宜于平常时,更得力于逆境时。 因为何以成逆境呢? 如所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境界本无美丑、顺逆的差别,但是为众生有分别心故,才妄生差别。 所以于逆境时,乃更方便起观照,以确知心结之所在。 比如于生病时,知身见为障;于失败时,悟我慢为结。 所以会用功者,反将于逆境中,大有斩获也。 故称逆境,为「逆增上缘」也。 这也是何以八正道中,于「正见」、「正思惟」后,乃接着有「正语」、「正业」和「正命」;其唯透过生活中的观照,而将正见实践于生活中也。 修定的作用于是乎,我们乃从打开心结的观点,来审视修定的作用:首先,修定有助于闻思。 虽多闻熏习、思惟经义,乃不需要太深的定力。 但若杂念蔚起、妄想纷飞;便将于闻法时,或听不入耳,或转眼即忘。 故状似听闻,其实不能有闻之效用。 反之,若心安定;则既听得清楚,也必记得明白。 又佛法不只听闻就够了,还要慎思、明辨、抉择、统合。 故也得有较深的定力。 否则,虽思而乱无头绪,只空自于门外打圈。 故「禅那」的定义,有曰「思惟修」也。 其次,前虽曰:当于生活中起观照。 但若心太忙乱了,也将观照不起。 尤其是情绪正发作时,更观不得也。 于是乎,必待心安定了,返照能力才能提得起、用得上。 此譬如混水,必待沉淀后,才能分辨清浊也! 第三, 既已明了心有什么结,则当用修观或参禅来对治。 而修观或参禅者,则更得有较深的定力才行。 以上从闻思、返照到对治的过程。 乃如摄影时,初用广角镜头的弘观视野,以搜寻对象。 而待对象确定后,再调整焦矩;故成为长镜头的特写细腻。 故定力得一层比一层加深。 因此必待心结消除了,才能称为「从定发慧」。 否则若修定,只是专心地数息或守窍;则即使能修得「非想非非想定」,也还只是外道也。 简言之,修定能否与道相应,关键只在于是否用之来消除心结。 而审视当今所教授的修定方法中,竟有多少与道相应的呢? 现代的心理治疗西方的心理学,待二十世纪后─如佛洛伊德之学派者,也开始注重心结的发掘与治疗。 然而从佛法观之,其能解了的心结,殆如九牛一毛尔。 为既正见不足,更也定力缺缺。 正见不足者,既以自我的理论为架构,怎比拟于无我的弘观视野? 至于定力缺缺者,光用催眠技巧,还只道是海底捞针,竟能捞到多少呢? 不过,这总算进步了。 而在未来中,其有待向佛法、向禅法学习者,乃正方长哩! 布毛侍者以上打开心中的结,理论部份说到此。 最后我们来看个公案:鸟窠道林禅师有侍者会通,忽一日欲辞去。 师问曰:「汝今何往?」对曰:「会通为法出家,和尚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师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师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领悟玄旨。 为什么「师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领悟玄旨」呢? 本来侍者求法,乃为向和尚索取砖块等,以方便去筑墙也。 不料,和尚乃拈起布毛吹之;于是侍者的墙,竟一吹即倒。 故顿证得「心物双泯、内外如一」之境界。 侍者的墙,能一吹即倒。 那你呢? 若不能一吹即倒者,也只好一块块慢慢去拆除了。 好! 今天说到此,拆墙去吧! 发布时间:2025-04-17 11:15:08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26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