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果煜法师:法云灌顶 开悟与解脱 内容: 开悟与解脱87. 11. 20开悟与解脱西部牛仔的套头功缩头乌龟的境界禅门的问候语如何缩头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若人死光了,该怎么办? 问题的本质何以骑虎难下总结开悟与解脱禅期将结束了,故今天来讲一个较堂皇的题目─「开悟与解脱」。 参禅为了开悟,而学佛乃为解脱,这原是很明确的。 可是一般人却觉得要开悟很困难,尤其要解脱更是遥远。 这就像今天下午所讲的:要发愿「大梦先觉」。 各位在听的当下,或还觉得「对! 对! 对! 当发愿大梦先觉。」故而雄心万丈、英姿焕发。 但等拜了佛,喝过水,上完厕所后,便壮志全消矣! 想想说开悟,我这个人不照镜子,也自知是什么根性。 为开悟者,乃六祖慧能、马祖道一等大善根器人的事,与我有何干系呢? 我其他的妄想都曾打过,就是不敢打着要「开悟」的妄想。 否则不只悟不了,还恐怕着魔发狂哩! 如果要在禅堂里数息、修定,那我还勉强当个精进组的;至于参禅嘛,则只能随喜尔! 所以虽大家口口声声「禅呀! 禅呀!」可是你却只敢在禅门外遥望,而不敢真登堂入室也。 所以虽策身于禅堂,心曾何落实呢? 至于解脱呢? 如《阿弥陀经》上所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想想解脱的境界,大概还离我有十万亿佛土吧! 所以求不求解脱呢? 求呀! 但何以皆在原地踏步呢? 这种情况就像我们当学生时,常常被迫到介寿堂前喊口号。 「万岁! 万万岁!」当你跟随大众慷慨激昂地喊完口号后,却徒然地放下手曰:「他几岁,到底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所以若一方面跟随着摇旗吶喊:「我要解脱! 我要解脱!」一方面却更觉得:我与解脱,似乎怎么搭也搭不上线。 所以这样的学佛、参禅,竟有何受用的呢? 所以我今天要讲:开悟原很简单,而欲解脱,竟也很省力。 西部牛仔的套头功为什么呢? 因只要学会一种功夫就可以了! 什么功夫呢? 不是铁头功,而是缩头功。 何以缩头功,既可以开悟又可以解脱呢? 我想在座各位,不管男众、女众、在家众或出家众,一定都看过西部片,对不对? 西部片里的牛仔,怎么抓羊、套牛的呢? 都是先拿条绳子,打个结;然后再用这个绳结去套牛或羊。 牛仔不会去套它们的手,它们的脚,也不会去套它们的尾巴,而是必套头也。 这也就说:那些牛羊等,就是为不曾学好缩头功,所以才会被套住。 所以要学会「先不被套牢而解脱自在」,而不是等已被套牢了,才泪眼汪汪地摇尾乞怜:「我很温顺哩! 你不要杀我呀!」早来不及也。 这是第一个缩头功的比喻。 缩头乌龟的境界其次,我们讲「缩头乌龟的境界」。 我师父最近几年,因热衷于佛教事业的发展,所以需要更多人去护持他,尤其需要身边的弟子大大地发心。 可是很奇怪,愈是早期的弟子,愈不发心─可能为学禅故,八风吹不动也。 所以他也真无可奈何! 有一天,他决定用激将法,故当众调侃说:「你们这些人真是没有用,我白白米养了一群乌龟,故每个都是缩头缩尾的成不了大器!」他讲过之后,虽还是没有人发心,却有些人因此而闷得吃不下饭。 (可惜! 我当时不在场也。 )过一段时间后,我也不知道为了什么事,乃回农禅寺去也。 于是乎,师兄弟们看到我回来,赶快一吐为快:古德不是说「出家乃大丈夫也,非将相所能为!」而师父竟嘲讽我们为缩头乌龟。 我说:「汝等跟师父学禅,学了这么久,竟还不知道这里有什么禅机吗?」「有禅机吗? 真是不知道哩!」「你可知道:缩头缩尾是何等人的境界?」「从未听说过呀!」「好! 跟大师兄叩头,我才开示你:缩头缩尾是何等人的境界?」曰:「缩头缩尾者,乃阿罗汉的境界也!」为什么呢? 前不造业是缩头,后不受报是缩尾。 所以呀! 师父乃在夸奖你们,而你们竟还自寻苦恼哩! 他听过后,从此很发心,不是发心当佛门龙象,而是发心学禅门乌龟。 禅门的问候语记得,有些人曾向我建议:「虽佛门里,大家见面,乃习惯以合掌称念『阿弥陀佛』而互相问候! 但那是净土宗的作风,与我们学禅的不怎么相应,我们何不换个较有禅意的问候语呢?」于是乎,我乃建议诸位:以后大家见了面,就以「缩头乌龟」和「一边凉快」而互相问候吧! 如张三称:「缩头乌龟!」则李四答:「一边凉快!」真是禅意绵绵、道心梗梗。 盖既「缩头乌龟」是阿罗汉的境界,也「一边凉快」是阿罗汉的境界! 因一边者,即是到彼岸;而凉快者,寂静涅槃也。 记得喔! 以后见面时,不要再:「师兄! 师姊! 菩萨呀!」多俗气呢! 如何缩头1. 马其顿国王的解结法至于应如何缩头呢? 我们首先看:马其顿国王的解结法。 听说希腊自古相传有一个绳结,且古仙人还预言道:谁若能解开这个结,谁就能称霸天下。 然以希腊诸先王们,都不曾解开过这个结;所以希腊历代先王乃不能称霸天下也。 于是等马其顿王子就位当上国王后,大家就急着把那个结拿出来,请他解─看他能否称霸天下? 结果马其顿连是什么结? 都没看清楚! 就抡起宝剑,一刀两断去也! 「解什么结? 去他个鬼!」所以马其顿后来,乃征服了半个天下。 各位看! 马其顿这种手法,跟禅宗何等相应! 很可惜他未曾参禅,不然不只早已开悟,必也一代宗师哩! 但有人说:「以他不是真解了结,而是用刀砍断的,所以只能征服半个天下!」这是世间不懂禅的人说的。 而我的看法,乃:他虽不曾用手去解结,但至少已动刀了,所以只能征服半个天下。 如果他连心都不动的话,便能征服整个天下! 各位,你觉得呢? 所以有智慧的人,不是着手去解结。 否则这个结还没解,那个结又纠缠起来了! 有智慧的人,乃是一眼就堪破它,故能了无罣碍。 这是第一种缩头法。 2. 南泉救鹅其次,我们且看南泉普愿禅师的公案。 谅各位已听过「南泉斩猫」的公案。 但这次他不将斩猫,而是救鹅,救那只鹅呢? 宣州剌史陆亘大夫问南泉:「古人瓶中养一鹅,鹅渐长大,出瓶不得。 如今不得毁瓶,不得损鹅,和尚作么生出得?」泉召大夫,陆应诺。 泉曰:「出也。」陆从此开解。 为什么泉曰:「出也!」便陆大夫从此开解呢? 我们讲白一点,南泉禅师乃说:「陆大夫! 你不要自以为聪明或慈悲,而想救那只鹅。 其实,你正是那只鹅哩! 不只救它不得,还得请人救你呢? 所以嘛,你赶快自个出来吧!」这陆大夫也是个有慧根的人,所以乍听之下就走为上策,故从此不再烦恼。 这鹅,乃比喻众生;而瓶者,则为周遭所碰到的境界。 故请问各位:「这鹅,是用什么饲料养大的呢?」曰:乃用贪、瞋、痴、慢、疑等而养大的啦! 不是吗? 众生最初还安份点,后来乃以贪瞋痴慢等而自我扩张。 故扩张到最后,便与周遭的环境起冲突了。 而冲突之后,叫他改变环境,他又没有这种能力─故曰「不得毁瓶」。 或者竟要他改变自己,削足适履,他乃更不愿意─故曰「不得损鹅」。 于是乎,就形成两难的问题。 所以,若待这个时节再去找人排解,我想谁都没有办法。 所以南泉怎么救这只鹅呢? 不入瓶中,是上上策。 那如果已被坑进去了呢? 不将养大,是次中策。 至于已被坑进去,又将养得肥肥的,就只能毁瓶损鹅,故为下下策也。 所以诸位鹅等! 不入瓶中,是上上策。 赶快缩头出来吧! 这是第二种缩头法。 3. 香严上树再其次,我们讲「香严上树」的公案。 香严禅师既开悟后,便也坐镇一方,开始教化众生。 故有一天,乃上堂曰:「若论此事,如人上树,口衔树枝─脚不蹋枝,手不攀枝。 树下忽有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不对他,又违他所问。 若对他,又丧身失命。 当恁么时,作么生即得?」时有虎头招上座出众云:「树上即不问,未上树时请和尚道。」师乃呵呵大笑。 香严禅师何以呵呵大笑呢? 因为诡计已被拆穿矣! 盖这个问题本就是无中生有的嘛! 他原想用此去套牢禅众,结果竟一语未了,即被识破! 不好玩? 何以这本是无中生有的问题,你想:有人上树,却脚不蹋枝,手不攀条;而单用口衔树枝来支撑身体的吗? 绝无仅有! 其次,若树下忽有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那不回答也没关系,谁叫他不识时务,却于此要命时刻发问。 反之,若欲回答,也不难:或把手攀回树去,或将脚踩上枝端。 谁规定你一定得口衔树枝呢? 甚至欲回答,也不必执着非用口说。 何不学黄檗禅师,径一巴掌打过去;如果因在树上,手打不到,那就用脚踹去。 更干脆! 所以这岂非「无中生有」的问题呢? 可是我实言告汝:就是用无中生有的问题,才能考倒天下英雄好汉。 因为一切英雄好汉,必将本着「挣出头地」的愿习而欲作答。 结果想得昏天暗地、日月无光;竟只一个个地被套牢─既上不得去,也下不得来。 所以虎头招上座,怜悯众生,故出众云:「树上即不问,未上树时,请和尚道。」大众还是不要上当吧! 我觉得招上座,虽识破了诡计,不过他的回答却不够绝! 如果是我,且喝道:「拿斧头来,将树砍倒,看你还如何作怪?」事实上,很多禅宗的对话都是这个样子:你想套牢我的头,那我且拆散你的骨。 所以虽对世间人而言,却是无中生有的问题最难解决。 可是就学禅者而言,他的绝招就是专门撩倒这些无中生有的问题。 怎么去撩倒呢? 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下面我们来参一个话头:「如何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想各位必已听过这个话头。 然如何才是本来面目呢? 如果你往大小、男女、老少、美丑等,而去寻思它的答案,便保证你绝对开不了悟的。 而这个问题,对学《中观》者而言,真是再好处理不过了。 以缘起无自性故,岂有本来面目可得─若有本来面目,则不出「自性见」而已! 我一向就这么回答,也自觉得够满意了。 但是有一天,大概是闲着太无聊了,或为因缘时节成熟故,却也来参这个问题。 于是参呀参的,不求甚解。 然而参过一段时间后,却发现「别有洞天」。 事实上,如果我们只在「本来面目」上揣摩计较,那还只是参话尾,而非参话头。 因为真正的「话头」,乃『父母未生前』也。 盖既『父母未生前』,则岂有能问者,岂有能答者? 故能问能答,都必是父母既生后的事。 简言之,「如何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终究是个无中生有的问题。 于是乎,返观世间诸戏论者,恰如江水东流,皆一去不回头也。 有人想:「你胡赖! 明明问你:何为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你却避重就轻而未回答?」好! 如果这样的声明你还不满意,那我们再看另一个问题好了。 若人死光了,该怎么办? 有一次我外出演讲,当主题讲完后,却还余有一点时间,因此便让听众自由发问。 于是乃有人举手问道:「法师! 若第三次世界大战发生了,故而所有的人都死光了,那该怎么办?」她刚问完,全场愕然! 怎么会问出这么荒谬唐突的问题呢? 然而问题虽荒谬唐突,但要回答得鞭僻入里可还真不容易哩! 于是我乃蹙眉地说「既人都死光了,还有谁去办呢? 怎么却来问我:该怎么办?」一语未了,在座者皆笑得前翻后仰。 而我也自觉得:百步穿杨、一针见血,何等痛快? 然既演讲已毕,我且转身欲走。 不料,她却又来拉着我的衣袖:「法师! 你还没告诉我:该怎么办?」天啊! 真是「秀才遇强盗,有理讲不清!」故而我只好说:「等你死光了,再来告诉你:该怎么办吧?」各位想,世上竟还有这么驴的人! 事实上,实告各位,你们有很多问题,在我看来也是半斤八两差不多也。 问题的本质所以很多时候,问各位「有没有问题?」全场默然。 不是没有问题! 而是不敢发问。 或怕问出来就被别人取笑,或怕问后,也像临济义玄即被一棒子打回来。 所以事实上,很多人也怀疑自己的问题,是眚眼生花的。 于是既问不出来,也放不下去,故只得闷在那里。 除非闷久,实在受不了也,才去发问。 但在问之前,还得先准备好「金钟罩」,以妨万一被一棒打下来,还不会死得太惨。 其实,若有问题,不见得需要千山万水去寻找善知识来破解,也不需要忙着翻书索页去探取答案! 有时候,你往「这问题是否无中生有的?」去寻思,还更方便解了也。 何以骑虎难下比如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何以骑虎难下? 虽世间人都说「骑虎难下」,但我却觉得:若不骑虎,反才难下哩! 不是吗? 若屋子里有老虎,而在屋顶上的你,竟敢下来吗? 才不敢哩! 反之,若已骑上老虎,却好下也。 为什么呢? 你就学马其顿国王的招式,一刀就把老虎头给剁下,于是随你爱怎么下都行! 或者现代化一点,用手枪「砰! 砰!」两声,不就一切解决了吗? 所以骑虎,反才好下也。 否则,即使有手枪;它若到处狂奔,你还瞄不准哩! 有人说:「法师! 请你慈悲一点,不要动手,即非刀枪不行!」好! 如果不动刀枪,我也可以教你更慈悲的方法,什么方法呢? 用麻醉剂也! 故打一针,待它睡着了再下来,不是两全其美吗? 然何以世人都说「骑虎难下」? 这个问题,我参了很久。 终于我懂了! 为什么骑虎难下? 我们且回归到:他最初何以骑上老虎的? 盖为骑上老虎后,可狐假虎威故;便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而硬骑上老虎也。 如本来只是个无明小卒,故既谁也看不上眼,且还常受一些窝囊气。 而今既袭得尊贵后,便可抬头挺胸、趾高气昂也。 所以他怎么忍心下来呢? 如果我说:你骑虎难下吗? 没问题! 我一枪把老虎打死就是。 他下来后,会衷心感谢你吗? 不! 他必死命地刮你一巴掌:「你可知道,这老虎是我花了多少心血,才把它养大的! 而你竟一枪就把它打死了!」所以骑虎难下吗? 是难下! 但此难,非不能者,乃不为也。 如在组织中或事业体里,能够翻案者是谁呢? 当然是在其位而主其事者。 否则小萝卜头再怎么反对,也是没有用的;还恐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下场哩! 但大人物脸皮较薄,宁死(未必死自己,多半死他人! )也不肯翻案。 他不肯公开翻案,那怎么办? 我们且悄悄将之冻结吧! 可是他们也还不愿意呢! (公开翻案,乃用刀枪而将老虎一时击毙;至于默然冻结,则用麻醉剂也! )所以如怕骑虎难下,最好当初就不养虎、不骑虎。 可是若不养虎、骑虎,则何能狐假虎威呢? 总结这也就说:欲求彻底地解决问题,我们还是得回归到最初的原点去;否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也太累、太烦了。 所以既开悟,很容易;也解脱,不遥远! 因为如果有问题,你不要往找答案的方向去费心。 若去,便远隔秋山矣! 而要从怀疑「问题本身是不是问题?」去着手,便能很快云消雾散、水落石出。 所以一个人参禅,若有一次体验后;再来者,就过关斩将,直捣黄龙也! 因为只要套公式就行。 所以欲「开悟」,就是这么简单:不要参话尾,而要参话头。 至于解脱呢? 既不要像呆头鹅,一把就将头伸入瓶中;也不要学香严禅师,无事却上树,而徒惹麻烦。 既不要养虎,更不得骑虎。 若有人请你解结,你就学马其顿国王,一剑把它剁烂算了! 如《孙子兵法》上有曰:「百战百胜者,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又「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故「挣出头地」者,原是轮回的愿习。 而欲求解脱者,唯学「缩头功」尔─不解结、不入瓶、不上树、不骑虎也。 反之,若待入瓶、上树、骑虎而被套牢,再来求解脱,那谁有办法呢? 如果去求观音菩萨,他也爱莫能助。 如果去找文殊菩萨呢? 他会说:「你活该! 谁叫你把头涨那么大、伸那么长、抬那么高;真是自作孽,不可活也。 何不抡起宝剑,而将头削小、砍短、压低呢?」与其如此,悔不当初! 故我们还是自求多福,早日来学「缩头功」吧! 发布时间:2025-04-17 13:59:33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26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