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安法师:弘法利生的正确心态 内容: 摧灭嫉心,不忌胜故。 专乐求法,心无厌足。 常欲广说,志无疲倦。 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痴暗。 修六和敬,常行法施。 志勇精进,心不退弱。 为世灯明,最胜福田。 常为师导,等无憎爱。 唯乐正道,无余欣戚。 拔诸欲刺,以安群生。 功慧殊胜,莫不尊敬。 (《佛说无量寿经》)大安法师讲解:前面用了二十二个比喻,喻表极乐世界诸菩萨自行化他的胜妙功德。 这段经文又进一步赞叹极乐世界诸菩萨这种广大的菩萨德行。 嫉妒心是二十种随烦恼之一,特征是,于他人荣盛之事,心生嫉妒,能障自利利他功行。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随喜功德与恒顺众生,即具有对治嫉妒心的神效。 今极乐诸菩萨住平等心,摧灭嫉妒心,随喜赞叹一切众生的功德与福德,不会嫉妒胜过自己的众生。 这些菩萨在极乐世界唯一好乐的是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 法能任持自性功德,能作为十法界普遍的立法原则,能令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契证涅槃乐。 法的功能无量无边,是故诸菩萨专一好乐地从事这一重大而神圣的、最有价值的事情:求法,学法,修法,证法,讲经说法。 佛法即心法,心无尽故,法亦无尽。 是故诸菩萨学法修法,不疲不厌,不得少为足,为普遍利益诸众生故,求学无量法门,这即是慈悲心、菩提心的表达。 菩萨求法的目的,就是安乐利益一切众生。 如果众生能够闻法得利益,赶紧宣说。 在这个广说佛法的过程当中,不疲不厌,捍劳忍苦。 诚如《阿弥陀经》中的常精进菩萨为度一众生故,无量劫来,随形六道,种种善巧化度,曾无一念弃舍。 亦如善导大师弘传净土之精神:“欲得舍此娑婆世界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生命,急为说之。 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 ”极乐诸菩萨在广说佛法过程中,为诸众生作不请之友,主动广弘法音,犹如鼓声传扬甚远,威德摧伏外道邪魔,高树法幢。 佛法智慧犹如杲日升空,普照大地,灭除一切众生的无明愚痴暗冥。 如是菩萨真可谓轮回苦众生之大导师、大善知识。 这些菩萨在他方世界建立三宝,尤其建立僧团住持法道。 而一个有力量的僧团一定要修六和敬。 六和敬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建立僧团的原则,乃是阿弥陀佛所教化的菩萨们于十方世界建立僧团的最高理念原则。 六和敬首先是“见和同解”,僧团知见要相同,宗旨要统一,以圣言量为准,达成共识。 “身和同住”,僧团的每位比丘要遵守共住规约,要随众。 在作法界内,要上殿,僧众都要去上殿做功课;要作羯磨法,僧众不得无故缺席;要出坡,僧众一起劳作。 “口和无诤”,相互口业没有争吵,总是说令对方欢喜的话、赞叹的话。 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你尽量看人家闪光点,赞叹他的闪光点。 不要专门指责他人的不足,口业要清净,要厚道。 “意和同悦”,见面相互心生欢喜,一团和气。 “戒和同修”,大众僧都奉行二百五十条戒。 “利和同均”,十方的供养,大众僧平均分配。 由六和敬组建的僧团,具有无形而巨大的力量。 而僧团力量乃是推动佛法传扬的必要前提。 如果僧团诤论坚固,心行不一,才便是涣散的团队,也就注定弘法的佛事难以成就。 菩萨们在他方世界以六和敬原则建立了强有力僧团,恒常广行法布施,在作法布施的过程中,精进勇猛,碰到任何困难要不退转,不怯弱。 须知以菩萨心去传播佛法,利益众生,如是发心就有佛菩萨的加持、龙天护法的护佑。 所以要心志勇猛,精进努力地去作弘法的事业。 尤其是目前中国大陆的弘法现状,广大信众与社会有缘人士,对佛法之渴望,如大旱之望云霓。 佛教四众弟子宜发大心,随分随力承担弘法的佛事,于弘法之事,要发勇猛心,精进努力地去做。 极乐诸菩萨五眼圆明,观机逗教,为诸众生作不请之友,恒转无垢法轮。 在法弱魔强之世,面对种种障难,不生悔退之心,无有怯弱之念。 以代众生受苦之心,荷负众生的烦恼重担,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疲不厌地济度众生。 以佛法慧光及自己的慈悲德业,作世间之灯,慧光破除众生之愚痴黑暗。 须知在浓重黑夜中,明灯何其重要。 哪怕这盏灯的光甚为微弱,也能令众生清楚一点道路。 若一团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的话,那走到悬崖峭壁边,也曚然不知,就万分危险了。 所以,只要吾人通过修行佛法,开启心光智慧(或信愿之光),便要主动为黑暗中的众生作明灯。 若能为世间作明灯,即是惠予众生了生死成佛之究竟大利,那就堪为世间人天最胜的福田。 世间众生供养到这样的菩萨,就能生长他的福德。 这些菩萨分身到他方世界,常为一切众生作导师,引导众生出离生死险道,对一切众生具有大平等心,没有憎爱之情,慈心对待一切众生,生生世世的示现就是为了专乐求法、常行法施这个事情,唯一好乐的就是佛法——正道。 思惟的就是怎么把这个大乘佛法传播出去。 心志趋向大道,自然远离世间荣辱得失恩怨,无有或欣喜或忧戚的情绪反应。 菩萨欲饶益众生,自己得离欲清净,安住无为,同时亦以同体悲心,拔除众生财色名食睡之五欲刺。 三毒五欲伤人,如以针刺肉,痛苦难堪。 今菩萨说法,而拔众生爱欲瞋恚愚痴之刺,令众生安住寂静法性,安乐一切众生。 菩萨如是积功累德,其功德、智慧才能到达殊胜无伦的地步,自然能得到一切天人的尊重、尊敬,能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天龙八部的护持,其弘法利生的佛事才能顺畅圆满。 可见,自利利他菩萨的修持,关键在菩提心。 如果一个人借着弘法的名目,追逐名闻利养,那就行不通的。 是故,佛教的事业,确实需要剿灭个人的私欲。 有个人的欲望就干不成佛教事业,是很难利益众生的。 弘法者一定要具备如《法华经》所示的三要素,入如来室(大慈悲是),坐如来座(一切法空是),披如来衣(忍辱柔和是),才能成办弘法度众生的佛事,这是放之法界而皆准的真理。 极乐世界诸菩萨弘法利生的心态和作略,乃是我等净业行人效法之楷模。 (摘自《净土》杂志2011年第4期《无量寿经》讲记之三十三) 发布时间:2025-05-14 08:39:53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2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