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耳根圆通法门,闻思修略说 内容: 一《楞严经》卷六:“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 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 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发菩提心就是发了彻底觉悟的心,也即是具有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的心。 愿共一切众生究竟觉悟的心。 这个觉有三个意思:一个是本觉,一个是始觉,一个是究竟觉。 所以三觉一齐圆满才成佛。 本觉就是人人本有的本体,也就称为本心,妙明真心。 也就是你的自性,也就是你的法身。 这个称为本觉,是人人所本有的。 当你发起一念背尘合觉之心,要恢复本来,以达到究竟觉悟,这就是始觉了。 你开始觉悟了。 始觉应合乎本觉,如珠放光,其光首先照亮了珠的本体,这就是始觉合本。 以后达于究竟圆满,就是究竟觉。 这三个觉都圆满就称为佛。 发菩提心,就是要发这样一个心。 依始觉的智慧,继续发心,勤求究竟觉,即是发菩提心。 《华严经》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忘了利他的心,忘了觉悟的心,你就是作善法,也只是作魔的事业。 可见菩提心的重要。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正是从闻性下手。 “初”指最初下手之处,“闻中”就是在闻性之中。 “入流”,驰求声音叫作出流,不听外声返闻自耳的能闻之性叫作入流。 “亡所”这是一个极重要的关键。 眼睛看见红花绿叶,这些花叶就是所见,耳朵听到钟鸣鼓响,这音声是所闻,味是舌根所尝,孔子三月不知肉味,就是忘了舌根的所。 对声音无动于衷,是观音最初步的忘所。 因为耳根能听就叫“能闻”,能闻的本性叫作“闻性”。 这是单从耳根说,实际闻性通真实,也就是全体自性的作用。 可见闻性一下手用功,就是从本体上,从自性上用功。 这是一个很深入、很契机的法门。 “入流亡所”,就是入了闻性(能闻的本性)的流,绵密相续没有间断,默照在闻性之中了。 入了这个法性的流,就叫做“入流”。 忽略了所闻的声,就叫做“亡所”。 参究自心,在心光内,注在闻性中,入了流,忘记了所听到的声音,故称“入流亡所”了。 回转闻性,不去听那个声音,而是听我能闻的本性(本性即无量觉、无量光、无量寿,即阿弥陀如来),念佛就是返闻闻自性嘛! 能闻者是谁? 这个谁那就是你的闻性,你的主人翁,你的本来面目,就是你本来的觉性,就是你本来的妙明真心。 因此这就是背尘合觉的开始。 “入流亡所”是修证圆通的总诀。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亡掉了声音,这是亡掉声尘的动相,动相不能妨碍自己,于是解了声尘的动结,但动相一除,马上显出声尘的静相,这是声尘的静结。 仍是外尘的结缚,必须继续入流,返观闻性,来解除掉。 若能返闻自己能闻静尘的闻性,于是静尘也不能为碍。 声尘的动静二结,一齐解除。 故云 “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引证一段唐代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中的开示,来辅助发明:“且入理多端,指汝一门,令汝还源。 汝还闻鸦鸣鹊噪之声么? ”曰:“闻。 ”曰:“汝返闻汝闻性,还有许多声么? ”曰:“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俱不可得。 ”曰:“奇哉! 奇哉! 此是观音入理之门。 我更问你,你道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总不可得。 既不可得,当于彼时,莫非是虚空么? ”曰:“原来不空,明明不昧。 ”曰:“为何是不空之体? ”曰:“亦无相貌,言之不可及。 ”曰:“此是诸佛诸祖寿命,更莫疑也。 ”‘如是渐增’等者。 由境寂灭,复增现行,以所闻声尘既无动静(皆不可得),则此闻根亦泯,故曰‘闻(能闻,闻根),所闻,尽’。 能闻的耳根,这根也是结。 根与尘相对了然不生,就没有外相,既然外相消除,内相也随之而同尽。 于是“泯然豁然,无复内外,即根尽之相”。 于是破了根结,又进一步了。 此时先得人空(破除我执)。 “尽闻不住”,所闻能闻俱尽,就是“尽闻”。 但决不半途而返,要一往直前。 根尘都没有了,怎么知道的? 自己有觉,觉到的。 由于智慧,所以能觉。 觉照,照到这个根尘俱空。 所以由于能觉,才知道根尘都空了。 现根尘俱尽唯剩一觉,若住此境,但得人空,未得法空,永堕无为深坑,所以“不住”。 唯当加功再进,透过此关。 当“能闻”与“所闻”(第一层能所,即我执),都消除之后,根与尘都一齐脱落,当前出现的是清湛纯一没有边际的境界。 这个境界正是自己所觉到的。 既有所觉,必有能觉,能觉即是能观照这个境界的智慧,有能觉与所觉,这是第二层能所(法执)。 “尽闻”是能闻与所闻的尽除,破了根结(我执)。 达到根尘齐泯的境界,能照这个境界的是能觉。 “尽闻”之后,还有能觉与所觉,能觉的智与所觉的境相对,这就是能所仍存,智境相对,仍是障碍。 不能执着此智,都应舍弃,来破除法执。 《通议》说:“根尘双泯,为尽闻处。 而亦不住尽闻之觉,更增观行。 根尘既泯,而此观智亦亡,故觉所之觉亦空,此空观智也。 ”憨山大师说,尽闻则根尘皆尽,不住则继续进修,所觉的境是根尘齐销,了不可得,所以能觉没有对待随之也空,所以“(能)觉,所觉空”,于是破了觉结(法执)。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能空与所空是第三层能所(空执)。 上面说“觉所觉空”,其中的空是空观智,即是现在“空觉”中的“空”字。 “觉”字呢,就是能觉和所觉。 这个觉结因空观智的空而解除了。 因有这个空,空掉能觉与所觉。 觉的结解开之后,方显现出虚空性,此虚空性滞碍为空结,还须解除。 能空和所空,宛然仍有能所对立。 还要加功进修念佛(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入流照性,达到“空觉极圆”。 于是不但所空的智境全息灭了,能空的这个空也灭。 这就是“空所空灭”。 打个比方:就像拿木头钻木头来取火,木头钻木头,钻来钻去,一下火出来了,钻的木和被钻的木都烧完了。 空所空灭就是这样。 能空的和所空的都灭,两个同时都没有了,“空所空灭”。 这就解了空结证了法空。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以上由于“空所空灭”,破了空结,证了人空与法空,但其中末后的一个“灭”字,仍是一结。 动、静、根、觉、空、灭是六个结(能闻、所闻;能觉、所觉;能空、所空),都是生灭法。 解结次第:第一步动结灭了(破了声尘的动相),静结就出生了。 再破了静结,声尘的动静二相都消,只显能闻耳根,于是静灭根生。 耳根之外没有了可作对待的声尘,于是根结也不存在了。 根结也破了,此时根尘全脱,唯有照境的觉智,这是根灭觉生。 所觉之境既离根尘,能觉之智仍在,若常对待,仍有能所,此智亦须放舍。 于是能觉与所觉俱空,觉结灭而空结生。 “空所空灭”则空结灭而灭结生矣。 到此若常住灭相之中,被灭相所障,是一种顶堕,正在百尺竿头,更须进步,到此也必须著力去灭除,但不存执著之心,以俟一刹那顷,灭相迥脱本理现前,六结俱解,顿证一心。 “生灭既灭,寂灭(涅槃,即不生不灭)现前”。 所以这就跟《涅槃经》所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涅槃)为乐”完全是一致的。 在寂灭(涅槃)中不是空无所有,而是常乐我净、涅槃为乐。 “寂灭”即涅槃的最初汉译,其中“寂”字,不是与动互相对待的寂,而是从无始来,本自不动的寂。 其中“灭”字,不是与生互相对待的灭,而是从无始来,本自无生的灭。 故此“寂灭”,即不生不灭的本觉理体,即是如来藏,真如实际,一乘寂灭场,大光明藏,实即真心全体,无边妙用,皆在其中。 以上解除六结,是观音大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寂灭现前,证入圆通。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世尊! 由我供养观世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世尊! 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 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忽然’指从闻思修,证入圆通,发挥全体大用的时候。 《通议》说:‘一念顿证,故曰忽然。 ’‘超越’是解脱无碍之义。 《通议》曰:‘十界依正,皆寂灭一心所现影像,故曰超越。 ’(十界中,六凡是世间,四圣是出世间)如古德所云,十方所有诸法,无非自性光明,当然就解脱无碍了。 自性光明,圆满十方,洞然无碍,故曰‘十方圆明’。 《心经》与此正好互相印证。 心经中一切皆无,无智无得,故云‘无所得故’,但最后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嘛! 这里也是如此。 生灭灭了之后,是‘寂灭(涅槃)现前’。 是‘超越世出世间’,得到两种‘殊胜’:一个‘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 向上说,和诸佛本来明妙的大觉之心相合,与佛同体。 又‘与佛如来同一慈力’,跟佛如来同样的大慈大悲的力量。 与佛同用,大士所证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理体,故本心上合诸佛下合众生,所以我跟六道一切众生也是同心同体。 ‘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悲者悲哀,仰者仰望,众生在苦难之中,哀求佛菩萨求度,菩萨就和同体的一切苦难众生同样悲仰。 为什么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因为观世音菩萨跟我们同体嘛,你悲仰,观世音菩萨跟你同样的悲仰,但菩萨同时具有佛的慈力,所以众生马上得到救度。 ……十方众生只要念观音名号,观音就可以观他的音声,循声救苦。 众生就可以立即得到解脱。 《通议》解释为:‘令苦恼众生,观自称菩萨之音声(即是净土法门的自念自听),即脱其苦也。 ’足证以上‘观其音声’的关键是念观音圣号,是完全正确的。 大家注意,我们念佛,讲究自念自听。 自听很重要。 自己念,自己听,自听就利用了耳根了。 你自听什么? 听你自己所念的佛号,这不是闻自吗? 返闻闻自,这不就返闻了吗? 算不算是闻自性呢? 大家念咒,佛号就是咒,东密教祖兴教大师说,一个阿字具足一切陀罗尼。 佛号就是真如自性嘛! 六字大明咒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本心。 观世音菩萨和我们众生是一个心哪。 我们就在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或心咒,观世音菩萨的心就和我们众生的心同体呀。 我们正在念观世音菩萨的心,他的心和我们的心同体。 那么我们在念佛时,不就是念本心吗? 我们念了我们的本心,并且在自听,不就听了自己的本心吗? 你返闻的不就是自己的本心吗? 本心不就是自性吗? 至于念佛法门呢? 首楞严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皆真如实相,皆是法身,也即是自性,这句佛号不就是自性嘛? 《净修捷要》:“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始本不离,直趋觉路。 ”可见所念的佛即是本觉,即是自性。 咱们这个念佛法门也是‘返闻闻自性’。 称赞‘返闻闻自性’,也就是称赞念佛法门。 这一点我们是应当坚定的。 不要一听称赞这部经,那个法,就动摇不定。 我们必须一门深入。 (黄念祖居士《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二“初于闻中”: 最初是由耳根闻性中,下手来修,以耳根为所入之妙门。 这“闻中”不是肉耳,不是耳识,亦不是意识;而是不生不灭的闻性亦即如来藏性之中。 “入流亡所”:入流是入流照自性,不向外驰求,心光时常内注。 出流是攀缘外尘。 攀缘外面声尘,便是生死轮回结缚。 不要跟声尘跑,而是收拾内心,回光返照,反闻闻自性,入法性流。 忘却外边声尘,没有动相,就解除第一个动尘之结,叫做入流亡所。 亡是解脱,所是声尘。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既亡动尘,还要再反闻入流,不能住于静境,因静境是色阴区域。 直到动静二境都不生,才能达到所入既寂。 这时第二个静结亦解了。 声尘完全寂灭,动静二相都了然不再生,就破了色阴。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根结既解,渐次再修,增加定力,则能闻之根,亦随所闻而俱尽,没有能受和所受,解去了第三个根结,同时亦破了前五识的受阴。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能闻和所闻既消尽,还有知觉,还有我相,故要再修,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达到知亦不知,觉亦不觉,(能)觉所觉空的时候,就解除第四个觉结。 这时能觉和所觉都没有,就全无执著,亦破了第六意识的想阴。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能觉和所觉既空气,还要再修,参究空何所依,直到觉空极圆的时候,能空和所空都消除净尽,就解开了第五个空觉,同时亦破第七识行阴。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能空和所空都灭,还有个灭字。 有灭就有生,故要再修,直到生相和灭相都消尽,才解除第六个灭结。 同时亦破第八识阿赖耶的识阴。 生灭二字,总指诸结,因动灭静生,静灭根生,根灭觉生,觉灭空生,空灭灭生,六结就是生灭法。 灭相最难解,要灭相全消,才能达到不生不灭,才能亲见本来面目。 现在六结尽解,五阴全破,妄尽真露,就是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证得圆通了。 (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 发布时间:2025-05-22 09:19:44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27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