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1922年至1925年,师62岁至65岁 内容: 印光大师年谱沈去疾著公元一九二二年 壬戍 民国十一年 六十二岁民国政府赐大师题字悟彻圆明之匾额一方,赍送普陀山法雨寺。 缁素欣羡,盛极一时,师若罔闻知,澹泊而己(一)。 是岁春,大师应陶在东请,修普陀山志。 策画保护庙产,制止江苏教育期成会借寺庙作校舍(二)。 与魏梅荪居士书(三)。 指导魏梅荪居士等创建法云寺道场(在南京三叉河),为手订寺规,并办佛教慈幼院于其中(四)。 大师函约高鹤年居士到沪。 简氏兄弟发心印书,嘱高氏请师午餐,谈及道场之事,大师言:要扫除习弊,实行清修,洗涤身心,不染俗气者,方有益处。 高氏往九华山过夏,大师返普陀山法雨寺(五)。 大师请智德法师宣讲因果报因、净土法门等要旨,授《安士全书》,众为革心,颇多感化(六)。 大师令皈依弟子邓朴君、戚则周(后出家,法名明道)、乔恂如为讲师,宣说因果、往生西方等(七)。 往扬州刻书。 住苏州一弟子家。 往访吴引之老先生(八)。 江西许止净居士朝普陀,礼观大师(九)。 (一)见《永思集行业记》:民十一年(六十二岁),定海县知事陶在东,会稽道尹黄涵之汇师道行,呈请大总统徐,题赐悟彻圆明匾额一方,斋送普陀,香花供养,盛极一时。 缁素欣羡,师即若罔闻知。 有叩之者,答以虚空楼阁,自无实德,惭愧不己,荣从何来? 等语。 当今竞尚浮夸之秋,而澹泊如师,实足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若道若俗,获益良多。 (二)见《永思集行业记》:江苏义务教育期成会会长等呈准省府,借寺庙作校舍。 定海知事陶在东函师挽救。 师即函请王幼农、魏梅荪二居士设法,并令妙莲和尚奔走,遂蒙当局明令保护。 (三)见《续编》卷上书第一八一页。 按:《续编》收辑大师与魏梅荪居士书函共十六通。 大师于书题下括弧自注:梅荪至十八年始皈依,此时且作朋友。 (四)见《言行录慈幼放生》:魏梅荪居士等秉师慈怀,创建法云寺放生念佛道场于南京三叉河。 法云者,效法云栖,以放生念佛为宗。 寺规与灵岩同,俱师手订。 并办佛教慈幼院于中,虽由诸缁素擘画经营,而师实主之。 师之于孤儿也,不惟望其以长以育,并望其能成才成贤,利益社会。 尝以晋释道安,宋吕文穆皆出自孤儿,一则离俗而奠佛教之基,一则居麈而成康济之业,为孤儿劝,为世人告。 又云:纵使无此天姿,亦当养成良善,为一乡一邑淳谨之士,则新世隐受其利,固不仅为孤儿计也。 若夫戒杀放生,师尤重视,尝示人以心佛、众生一体之义,若能于放生戒杀实力奉行,近则息杀因,远则灭杀果,所关者大,亦非仅为物类计耳。 (此条并见《画传》)。 (五)见高鹤年苦行记。 (六)见《永思集行业记》。 (七)同(六)(八)见《三编》卷四第一0八一页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九)见《续编附录许止净居士往生记并颂》:居士名业笏,江西彭泽人,清光绪甲辰翰林。 住馆八年。 光复后,即隐居。 民国二年,归心学佛,专志净土,继读印光法师文,即知老人乃法门龙象,尤为净宗泰斗。 进知观音大士为弥陀左辅,莲邦智导,遂动朝普陀、礼大士、谒印老之念。 于民十一年前往,礼觐之下,以撰就礼观音疏进呈。 内有食廷璋之芋,克日西行句,老人更意其尚未断荤,乃问:汝吃素否? 答曰:吃花素。 老人作色呵斥曰:倒架子! 如此大通家,尚不以身作则吃长素,何能感化他人! 厉声大吼,居士欣然乐受,不但毫不介意,实在心悦诚服。 次日上书请老人继续编辑《净土圣贤录》,自愿助成。 于见面受呵斥之慈训,表示万分感激,叹为名不虚传。 老人见其知见纯正,文笔超妙,且虚怀若谷,殊为末世罕有,遂请编《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 自是函件往来,益臻款密。 乃执弟子礼,求老人授皈依,赐法名。 老人仍令名止净。 按许止净居士于一九三八年农历九月初三日早七时安详西归,临终有瑞相,终年六十三岁。 生平佛学著述有《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历史感应统记》(一九二七年在沪应聂云台居士所请而编,印光法师校对印行)、《学佛救劫编》(应潘对凫老居士所请而编,印光法师校对印行),并辅助印光法师编撰《四大名山志》。 一九三六年在苏州报国寺由印光法师为其亲授菩萨戒。 一九三八年五月避难庐山牯岭黄龙寺,又大病,至闰七月,病稍痊,仍奄卧不能握管,至是年农历九月初三往生。 入龛时,身软如绵,俨如老僧入定状,留寺念佛七日,依律火化,骨灰尚存黄龙寺中。 又:印光法师《复永嘉某居士书五》有语云:次则阅彼所印《文钞》,据此,该函当于民国七年或民国七年至十一年间,今录于民国十一年(公元一九二二年)后,永嘉某居士即周孟由。 (《复永嘉某居士书五》见《增广》卷一书第四三页)公元一九二三年 癸亥 民国十二年 六十三岁元月初六,复蔡契诚居士书一(一)。 四月廿一,复蔡契诚居士书二(二)。 六七月在杭州(三)。 施省之(四)发心修杭州梵天寺,邀大师前往(施之修梵天寺系受大师劝化)。 大师应魏梅荪居士请,与高鹤年同至南京,是时南京名流皈依者众(魏居士等创建慈幼院、法云寺放生池于南京三叉河,策画及寺规由大师手订)(五)。 张一留居士于南京初谒大师,皈依为弟子(六)。 十月,作广长舌序(七)复卓智立居士书(八)。 在沪对袁海观之次媳,作关于妇女临产仍不妨供佛、念佛之开示(九)(一)见《三编》卷二(上册)第四八五页。 (二)见《三编》卷二(上册)第四八六页。 (三)见(四)(四)施省之(一八六五一九四五),名肇曾,法名智照。 浙江杭县人。 近代佛教居士。 早年由知县保至二品衔江西道员。 一八九三年,任驻美华盛顿公使馆馆员。 一八九六年,任驻美国纽约总领事。 一八九七年返国后,历任湖北汉阳铁厂提调、京汉铁路工程总办等职。 一九二二年起,奉命督办陇海铁路事宜,次年任陇海铁路局局长。 一九二二年退职。 中年信佛,皈依印光大师,专弘净土,退职后寓居上海觉园,弘传佛教,热心慈善事业。 一九一二年,上海佛教净业社成立,被推为董事长。 其后复于净业社香光堂侧捐资建造智照堂一座,作为静修之所。 一九二三年,在印光法师劝导下,发心修建杭州梵天寺,一九二五年起,当选为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林长。 翌年,与王一亭、关絅之、黄涵之等发起成立上海佛教维持会,维护佛教。 一九三四年,复与叶恭绰、王一亭、关絅之,黄涵之等联合发起成立中国动物保护会,宣传保护动物。 生平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曾创办北京中央医院,以惠贫病;资助各学校,以振教育;设立施氏义庄,以瞻家族。 又尝与无锡唐文治先生创立国学专修馆,培育国学人才;独立捐资刻印儒教十三经,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一九四五年病逝,终年八十岁。 (五)见《永思集苦行记》:民国十二年,南京魏梅荪老居士创建慈幼院、法云寺放生池,约余请师同往参观。 是时京师名流,皈依者众,方便说法,由此放大光明,相助而成,功德不可思议。 后同至扬州,寓少怀学校(张端曾居士所办)。 师云:张居士愿拨滩地百馀亩,欲助贞节院。 余心不安,故力辞未收。 师屡欲来刘庄观光贞节院,余辞以敝院尚未成立,归来一看,仍回扬州。 送师返申。 余因他方灾重,视察迭办救济,与师不常见矣。 回忆陪师同行,一次有一次的利益,并留心他语默动静,出入往还之时,不谈玄言妙语,神通异奇,皆是平常的话。 即使行不到,其中亦有不可思议、利益身心之妙处。 (六)见《永思集归依印光大师回溯记》:流寓白门,附读于狮子桥边,随喜于毘)庐寺里,行常问法,愿切求师。 一日,魏刚长居士访予寓,笑谓:子欲师而师至矣,光师为三叉河放生事,适由申来。 盍就近归投? 予知师为莲宗尊宿,心窃慕之,匪伊朝夕。 即往,即拜,即受归戒于观音庵中。 师知予有老母也,曰:甘旨在蔬不在肉。 又知予被俗累于瞻园也,曰:随地随时皆可念佛,瞻园固无异只园。 谨依伏之不敢忽。 未几回海上,予送之站。 因待车,露坐于地,人声鼎沸中,隐隐佛声,一如平昔。 而似粟红粒,面臂皆盈。 盖夏夜多蚊,任其侵扰而无动于中焉。 一心念佛,四大能空,类如此。 自掩关报国寺,余亦僦居吴门,欣咫尺,问道益亲。 拙译《净土教史》竟,师见而喜之,手写序文,原原本本千馀言,异常珍宝。 今师西归,愧无以报恩于万一,回潮厓略。 用志不忘。 按:《永思集》所载张一留此文,无有年月日期。 今据他文考证,知大师为三叉河放生事至宁初期,乃公元一九二三年,民国十二年也。 其时皈依者众故张氏亦当于此际皈依大师焉。 张一留(? 一九四七)名援,字涤珊,晚号一留,江苏省靖江县人,住苏州,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教育事业。 工诗、善鼓琴。 后皈依印光大师,末年谢绝人事、专修净土。 临终前自撰念佛偈数首,安详而逝。 荼毗得五色舍利花甚多。 遗著有:《净土宏网论》、西方认识论、《驮沙净土文》、《修忍堂诗钞》、《修忍堂随笔》、《灵岩山志》,均由弘化社出版流通。 尚有《中国农业史》、《田园诗选》。 另有翻译日人净土著作多种。 未出版。 (七)见《三编》卷三第七五二页。 (八)见《三编》卷三第一0一0页。 (《复卓智立居士书一》见《三编》卷四第一0一0页)按:此函大师自叙家乡、出生、身世经过颇详,又兼一一道及出家后之履历、时间、地点分明。 于法雨寺隐迹潜修二十馀年,不为人知。 信中并言及陕西乡人及督军屡催回乡。 .. .. .明年《普陀志》成,《文钞》排印好,当回陕一次,尚恐复来。 但法师这个打算后来并未能实现。 原函信未署年月日期,现据信中所云今年六十有三岁句,定为本年所写。 (九)见《三编》卷四第一0九四页《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公元一九二四年 甲子 民国十三年 六十四岁大师仍住法雨寺。 释弘一至普陀山拜谒,居七日。 每日自晨自夕皆在大师房内,观察大师一切行为。 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 大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己三十年馀矣(一)。 江浙交战,魏梅荪居士避居上海,思所以息杀劫而弭祸乱于将来者,大师劝其遍阅二十四史,择其因果报因之显著者,录为一书,以为天下后世一切各界之殷鉴。 魏甚喜,卒因力不从心而罢(二)。 北京有《自知录》一书出版,上海、杭州、馀姚各欲广印流布,大师以此书完全涂造,止之,不令印(三)。 王羡门居士之弟,约于是年南游,皈依大师。 皈依礼毕,临行请开示,大师诫之曰:去习气。 (四)。 正月廿一日,复陈士牧居士书一(五)。 三月十二日,复陈士牧居士书二(六)。 春,作《〈劝戒杀生文〉》(七)。 仲夏,作杭州云居山常寂光兰若七七念佛缘起(八)。 十二月廿八,复陈士牧居士书三(九)。 作《〈学佛浅说〉序》(十)。 (一)见释广定《印光大师纪念文集》载弘一《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乙)惜福。 大师一生,于此事最为注意。 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 民国十三年,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师房内,观察师一切行为,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 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 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己三十年馀矣。 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馀之饭粒也。 至午馀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 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 师自行如是,而劝人亦极严厉,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有饭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 竟如此糟塌! 此事常常有,余屡闻友人言之。 又有客人以冷茶泼弃痰桶中者,师亦呵诫之。 以上且举饮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类此也。 (二)见《续编》卷下第二三页《历史感应统记序》:民国十三年,江浙交战,魏梅荪居士避居上海,思所以息杀劫而弭祸乱于将来者,余劝其遍阅二十四史,择其因果报因之显著者录为一书,以为天下后世一切各界之殷鉴。 梅荪颇欢喜。 曾屡商办法,以年老精神不给,又无力请人代劳,怅然中止。 (三)见《三编》卷二第四三四页《复倪慧表居士书》:十年前,北京有《自知录》出,上海、杭州、馀姚各欲广印流布。 此书乃完全捏造,光止之(不令印),后有二人亦仿彼之意,来函请证,光以《自知录》事戒之。 (四)见《纪念文集印光大师生西二周感言》。 按:此文中所记王羡门居士之弟皈依时间不详,仅是某客告知王弘兹者,此客得读《文钞》第一版之后数年。 非但皈依确切时间未明,且连王羡门之弟姓名亦未道出。 然则大师之开示在兹,言之凿凿,终不能因彼文士疏忽习气,而致使大师如此重要诫箴湮没不彰。 考徐蔚如刊印大师《文钞》之第一版在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后数年,则二、三年,三、四年,四、五年. .. .. 均不定也,乃以权宜办法,折衷归于本年条内,阅者谅焉。 嗣后凡所记述事毫无线索头绪可循者,则于《年谱》后另立一专栏以载之。 (五)见《三编》卷二第三九一页。 (六)见《三编》卷二第三九三页。 (七)见《三编》卷三第七五九页。 (八)见《三编》卷三第七八八页。 (九)见《三编》卷三第三九六页。 按:大师此函后复又提及《自知录》,谓宝一师只闻名,未曾通信。 如欲亲近,亦非不可,但彼有一女弟子所出之《自知录》切勿看。 看之恐不致力于一心,而专欲得好境界,则必致著魔,此为要义(上海、杭州、馀姚见者,皆欲石印,光极言其弊 ,故皆止印)。 (十)见《续编》卷下第五十五页。 《学佛浅说》近代王博谦居士著。 用通俗文字编写的初级学佛者读物,共二十篇。 公元一九二五年 乙丑 民国十四年 六十五岁大师至南京法云寺,郭介梅往谒。 大师对其开示云:汝既信佛,当劝汝母念佛,以求了生脱死,方谓真实报恩。 二月廿四,复陈士牧居士书四(二)。 范古农率妇礼普陀大士,再谒大师于法雨寺藏经楼,范夫人皈依,大师赐法名智彻(三)。 德森法师江西百丈,与了然法师同至普陀山法雨寺谒大师。 大师出函介绍至佛顶山藏经楼挂单(四)。 自后德森即依止大师,由普陀至上海太平寺,至苏州报国寺,直至上灵岩山寺,随侍整二十年(自一九一九年报国寺起)。 四月十八,复陈士牧居士书五(五)。 六月初二,复陈士牧居士书六(六)。 十月初一,邵慧圆回公署,晤见大师,幸蒙收录为弟子(七)。 十月廿六,复陈柏达居士书一(八)。 十一月初七,复陈柏达居士书二(九)。 十一月初七,复陈士牧居士书七(十)。 募印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说明(十一)。 (春)复显荫法师书(十二)复许止净居士书(十三)。 (一)见《纪念文集印光大师五周年纪念概言》:迨民十四年,大师来京住法云寺,往求一见,蒙开示法:汝既信佛,当劝汝母念佛,以求了生脱死,方谓真实报恩。 默思大师对余不曰父,而独曰母,是知父己先逝矣。 慧眼洞见,遏胜惊讶。 (二)见《三编》卷二第三九六页。 (三)见《永思集我之纪念印光大师》:十四年,率妇礼普陀大士,再谒大师法雨寺藏经楼,承赐妇法名智彻。 范古农(一八八一 一九五一),现代佛教居士,佛教学者。 号幻庵,别号寄东,笔名海尸道人,浙江嘉兴人。 早岁攻治经史,勤勉好学而淡泊功名仕途。 初不谙佛法,后与桂伯华、黎端甫等游,复每问学于章太炎,遂受浸染。 偶于书肆购得《圆觉经大疏》,诵之大喜,以为救国之道,唯此彻底,尽在其中矣。 台氏依杨仁山居士所定佛学课程,潜心研修,深有领悟。 一九一一年,听《阿弥陀经》,研学《大乘起信论》,遂深信净土法门。 一九一八年,皈依谛闲法师受具足戒。 并随从听讲,复又通晓天台教义。 此后即于沪、杭、苏、锡等地讲经弘法。 嗣以为佛经高深莫测,非论疏难得确解,而疏释经论,莫逾慈恩一宗,乃精研法相章疏,颇有心得。 尝谓:学理高深,莫逾《成唯识论》,行持方法,莫详《瑜伽师地论》。 旋于嘉兴精严寺设佛学会,每岁春初及暑期,必亲临讲经。 一九三一年,任上海佛学书局总编辑,发行《佛学半月刊》,编辑《佛学小丛书》、《海潮音文库》、《佛学百科丛书》以及影印宋版《大藏经》。 一九三五年起,任《佛教月报》主笔。 一九三八年,应请至省心莲社主讲净土三经一论,同时讲演《三十唯识颂》、《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 生平佛学著作有:《古农佛学答问》、《幻庵文集》、《八识规矩颂贯珠集》及《观所缘缘论贯珠释》等。 (四)见《永思集续编追念导师溯前缘》。 按:德森法师初谒印老在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嗣后印老迭有书翰及书籍惠赐,并有《续藏经》一部寄颁,时德森、了然己离江西,故未得之。 (五)见《三编》卷二第三九七页。 (六)见《三编》卷二第三九九页。 (七)同注(五)。 (八)见《三编》卷三第五七二页。 按:此函中有光,光绪十二年朝五台,先在北京琉璃厂遍求《清凉山志》,只得一部,日常看之。 以天冷,至三月初方到山。 住山四十馀日,见来朝山者多说见文殊菩萨,实少真行持者。 固知朝山者说见,皆附和古人之迹以自夸耳诸语,然则《行业记》载大师朝五台之期为光绪十三年,该文曰:遂于二十六岁(光绪十二年丙戍)辞师前往。 是年十月,入堂念佛,沐彻祖之遗泽,而净业大进。 翌年正月,告暂假朝五台,毕,乃回资福。 据大师此函所云,似在光绪十二年冬发心朝五台,以天寒冷,至(次年)三月初,方到五台山。 然如此理解,又不符《行业记》所载之意,难圆其说。 今姑并存,志以备考。 (九)见《三编》卷三第五七三页。 (十)见《三编》卷二第四0二页。 (十一)见《续编》卷下杂著,第二六一页。 (十二)见《三编》卷一第二十七页。 按:大师此函虽短,然至为重要。 教诲显荫数语,诚千金难市之言也。 苟显荫获此猛省彻悟,必不夭亡焉。 复显荫法师书接手书,不胜欣慰。 座下聪明过人,不几年,于宗、于教、于密悉已通达。 恨光老矣,不能学座之所得,唯望座下从兹真修实证,则台、密二宗当大振兴矣。 但现在年纪尚轻,急宜韬晦力修,待其涵养功深,出而弘法,则其利溥矣。 聪明有涵养则成法器;无涵养,或所行所言有于己于法不相应而不自知者。 此光区区愚诚也。 道师已来,勿念。 春风易于入人,祈保重调摄,当勿药有喜矣。 显荫(一九0二一九二五),近代僧人,俗姓宋,名今云,字大明。 江苏省崇明县(今属上海市)人。 早年于本县第一两等小学毕业,补入师范讲习所,用功勤读,学业优异。 年十七,礼浙江宁波观宗寺谛闲法师出家,复于五磊山受具足戒。 旋入观宗学社受业,习天台教观,得悟法要。 二十岁时任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编辑部主任。 此后即专志研学宗。 一九二三年东渡日本,入高野山大学,从金山穆韶阿阇黎学密法,同时考察日本佛教现状,草拟远东佛教协会组织大纲。 一九二五春,学成归国。 至宁波见谛闲老法师,谛老令其闭关用功。 后至上海,是年夏即病逝。 按:显荫逝世时年仅二十三岁。 印光法师此函后未署年月,据其内容视之,当是显荫离日本归国之时,此时已身染疾病,故信末有春风易于入人以及保重调摄,当勿药有喜等语,则此函复于一九二五春季无疑矣。 此函中大师以长者身份对显荫法师爱护关切备至,嘉勉开示数语重心长,积久年之世故阅历,融佛法经论奥旨而凝炼成短短一言数词,自肺腑中泻出者:急宜韬晦力修,待其涵养功深,出而弘法,其利溥矣! 聪明有涵养则成法器。 惜乎显荫,学贯宗教,身通显密,卒未能谙憬领悟印老此寥寥数语,据尔夭折,可悲也夫! 印光法师尚另有一函(《复恒惭法师书》),亦提及显荫。 时显荫已故,大师于哀痛惜之余,指出显荫天资甚高,显密诸宗皆得其要领,但以志尚浮夸,不务真修,死时显密之益不得力,念佛之事向未理会,亦不得力,虽有多人为彼助念,而自己糊涂,不省人事。 此可为年轻之聪明人一大警策。 良由显荫天资虽高,气量过小,无韬晦涵养之真修,有矜张夸露之躁性(在东洋回国,往宁波看师,当日即病,次日即往上海。 因闻其师令闭关静修一语,即日便病,次日即去。 竟至延缠以死,可不哀哉)。 (十三)见《三编》卷一第一一九页。 许止净注见前。 按:大师于此函指出一般人不能接受认真长时间念佛之辛苦,其实此本非苦,以一向不惯,故以为苦,然此苦乃出苦之苦,若不能受此苦,则将来之苦,盖有说不能尽者意味深隽。 发布时间:2025-07-13 08:47:00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2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