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正法眼藏 内容: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 言离心无佛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著心相。 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 ”即是离心相也。 离佛无心者,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 然佛从心生,而佛未尝生心。 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于鱼。 欲观于鱼者,未见鱼而先见水;欲观于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 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 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 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 为三毒所烧,即名众生;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 为三冬所冻,即名为冰;为三夏所消,即名为水。 若舍却冰,即无别水;若弃却众生,则无别菩提。 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 众生性者即菩提性也。 众生与菩提同一性,只如乌头与附子共根耳;但时节不同,迷悟异境,故有众生菩提二名矣。 蛇化为龙,不改其鳞;凡变为圣,不改其面。 但知心者智内照,身者戒外贞。 众生度佛,佛度众生,是名平等。 众生度佛者,烦恼生悟解;佛度众生者,悟解灭烦恼。 非无烦恼,非无悟解;是知非烦恼无以生悟解,非悟解无以灭烦恼。 若迷时佛度众生,若悟时众生度佛。 何以故? 佛不自成,皆由众生度故。 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 无明贪爱皆是众生别名也。 众生与无明,亦如左掌与右掌,更无别也。 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 若知心空不见相,则离迷悟;既离迷悟,亦无彼岸。 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 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 彼岸者,菩提也。 佛有三身者:化身、报身、法身。 若众生常作善根,即化身现。 修智慧,即报身现。 觉无为,即法身现。 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化身佛也。 断惑修善,雪山成道者,报身佛也。 无言无说,湛然常住者,法身佛也。 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三? 此言三身者,但据人智有上中下。 下智人妄兴福力,妄见化身佛;中智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上智人内照圆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 是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 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 ”此之谓矣! 众生造业,业造众生。 今世造业,后世受报,无有脱时。 唯有至人,于此身中,不造诸业,故不受报。 经云:“诸业不造,自然得道。 ”岂虚言哉! 人能造业,业不能造人。 人若造业,业与人俱生;人若不造业,业与人俱灭。 是知业由人造,人由业生。 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生人也。 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 今之凡夫,往往造业,妄说无报,岂不苦哉! 若以至理而论之,前心造、后心报,何有脱时? 若前心不造,即后心无报,亦安得妄见业报哉? 示谕:蚤岁知信向此道,晚年为知解所障,未有一悟入处,欲知日夕体道方便。 既荷至诚,不敢自外,据款结案,葛藤少许。 只这求悟入底,便是障道知解了也,更别有甚么知解为公作障? 毕竟唤甚么作知解? 知解从何而至? 被障者复是阿谁? 只此一句,颠倒有三:自言为知解所障是一;自言未悟,甘作迷人是一;更在迷中,将心待悟是一。 只这三颠倒,便是生死根本,直须一念不生,颠倒心绝,方知无迷可破,无悟可待,无知解可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久久自然不作这般见解也。 但就能知知解底心上看,还障得也无? 能知知解底心上,还有如许多般也无? 从上大智慧之士,莫不皆以知解为俦侣,以知解为方便,于知解上行平等慈,于知解上作诸佛事,如龙得水,似虎靠山,终不以此为恼,只为他识得知解起处。 既识得起处,即此知解便是解脱之场,便是出生死处。 既是解脱之场、出生死处,则知底、解底当体寂灭。 知底、解底既寂灭,能知知解者不可不寂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不可不寂灭。 更有何物可障? 更向何处求悟入? ……但将妄想颠倒底心,思量分别底心,好生恶死底心,知见解会底心,欣静厌闹底心,一时按下;只就按下处,看个话头——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州云:“无。 ”此一字子,乃是摧许多恶知恶觉底器仗也。 不得作有无会,不得作道理会,不得向意根下思量卜度,不得向扬眉瞬目处垛根,不得向语路上作活计,不得掉在无事甲里,不语向举起处承当,不得向文字中引证,但向十二时中、四威仪内,时时提撕,时时举觉——“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云无”,不离日用,试如此做工夫看,月十日便自见得也。 …… 发布时间:2025-08-21 11:47:37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29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