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慧律法师《顿悟本心》 内容: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诸位大德、在家居士,大家阿弥陀佛。 看到佛学院蒸蒸日上,真是非常欢喜。 太虚大师说:佛教的僧伽教育犹如树木的根,是最重要的。 有一次,老和尚病得很重,要我到他房间,牵著我的手,交代道:倘若我遭不测,你要负起救化众生的责任,要培育僧才。 我请师父安心,并慨然允诺:如果有因缘,我一定会负起教化众生的重责大任。 所以,文殊讲堂首重僧伽教育,迄今共剃度比丘八十位,比贵佛学院人数还多。 所以,僧伽的教育(education)很重要。 但僧伽教育的师资问题也很大。 一来,教授不好请;再者,每个教授知见不同,所以留给下一代的,究系甘露抑或毒药,尚待商榷,乍看似样样精通,要实际运用时,却发觉是样样稀松。 这是因为没有悟道,若悟道的话则万法尽通。 佛的教法是法法道同,是以,唯佛与佛的知见能够一致。 至于十地以下的菩萨、小乘声闻,看法都不同。 在这种状况下,最重要的是,开展我们的心性。 我深深体悟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大家都知道,光行布施不能成佛,光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也都不能成佛。 必须以般若为前导,以智慧的心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有了智慧,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然而智慧既是我们本性里具足的,何以至今犹未得见? 何以仍是烦恼不断呢? 这是由于我们一直在事相上打转,而这种错误的观念,将导致我们无法修行。 所谓在事相上打转,就是我的道场对;你的道场不对。 我要持戒;你不持戒。 赞叹自己;攻击别人,陷入知见的牢狱而不自知,还自以为是。 由于知见不同,角度互异而纷争不断,又未提出解决的办法,山头主义、门户之见于焉产生,每位法师各有一套理论。 我今天来时,一直在思惟该讲什么,到底应从何处下手? 处处是,又处处不是,根性也各不相同。 因时间关系,遂拟出一个表,提纲挈领地来谈。 发菩提心,提起正念弘法者或修学佛道的人,或偏重于事相上,视诸行无常的修行,或偏重于理体上,不生不灭之真如性的发挥。 此二者皆难臻圆满之境。 我们讲: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就是增增减减。 那么,哪里是不生不灭? 如何进入涅槃? 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在这有为的世间法里,生灭的因果相里,如何契入不生不灭的本体? 彼既非物质构成,亦不是具体的东西,既处处是,又处处不是。 小乘阿含偏重无常及三法印的发挥,然而,在生灭的造作世间,造作因果下的生灭,怎能契入不生不灭的本体? 修行只有八个字发菩提心,提起正念。 提起什么正念观照的正念。 譬如:观无常、观不净观、修四念处、四谛、十二因缘,这些都是生灭的造作法。 什么是不生不灭的涅槃自性呢? 如果不悟的话,就好比盲人摸象,讲的头头是道,其实是各执一端,未尽全貌。 由于未能体悟本体界的毕竟空性,以及方便即究竟,究竟即方便的不二法门,遂将佛法打成两段,变成强烈的二元对立论,并非进入绝对的真空状态,是以所到之处都是障碍。 并非别人障碍我们,而是自己障碍自己、这是因为侧重于发挥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我们会难以体悟何谓不生不灭。 小乘之无常观、不净观,乃至四念处,其修持目的,在对生灭的事物要能离欲(离开欲望的束缚)。 所以说:皈依法,离欲尊。 法的现前,用意在令我们离开种种欲望的束缚。 但问题在于最后的涅槃寂静。 如何在无常的生灭中找到不生不灭的清净涅槃自性呢? 大乘偏重真如或如来藏心的发挥。 大乘的初判佛教,像《华严经》讲真如、大乘的后期佛教讲如来藏,皆偏重于理体上的发挥,否定了生灭的因果法。 那么,该如何去诠释因果的连锁性呢? 所以,著重于无常的发挥不够圆满,著重于不生不灭的发挥也不够圆满。 重于理体上的发挥,否定了因果;重于事相的表达,又不易悟入本体。 一个弘法者倘欲不坏因果而又能悟入不生不灭的真如本体,则势必要能体会附表上所框起来的几个字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方为佛法之正知见、中庸之道、名副其实的正法。 在事相上来说:生灭,缘起无自性;就作用上来说:也是缘起无自性;从本体界的角度而言:一切法无我。 所以,只有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 才能贯通所有的禅、净、律、密、大、小二乘的总思想,才能抓住佛法的重心,才可以理事圆融,体相用具足。 放下知见和执著,就完成佛道心本自具足万法,不论研究唯识、华严(法界缘起、一真法界)、禅(心具足万法,即心即佛)、净土(唯心净土),统统不离此心。 关于心性的讨论,分事法与理法,偏一不可。 就事相或事用上来说,是生灭的,如六根、六尘、六识,眼所见,耳所闻,可感受到的、有形相的东西;就理上来说,则是无形相的。 理即事,事相亦不离理体。 法定要理事圆融,偏理偏事都不究竟也不圆满。 事相来说:不昧因果(意即不能违反因果),无论修行至何等境界,皆不能违背因果。 即使开悟,也必须注意身、口、意的造作,何以故? 因为不昧困果。 事相上,因、缘、果的连锁性,即使是圣人亦不可坏,必须对因果负责。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何以相貌和福报却不同呢? 这就是宿世所修的善根不同,而其因果具体反应在事相上所致。 可是,理却无法去讲,因为它离语言相,只能方便说。 圣者悟到本体界,亦即悟到非因非果。 所谓非因非果,不是没有因,没有果,而是指因本身就是空性。 非因,意即当下就是空性,非果亦是空性。 换言之:圣人悟到因缘果报、任何一个动点上统统是空性,契入此名为顿悟。 何时能放下,何时就开悟。 就理上而言,若能放下知见和执著,当下就完成佛道。 然而,悟到理上、本体界的空性,并不代表一切都懂了,因为事相上还要学习。 开悟,就会讲英文吗? 非也,还是得透过学习才会。 开悟不代表什么都通。 所以,悟到本体界,我们内心解脱,了解一切法无常,无常本身就是空性,所以开悟者是悟到身心不可得,一切法无相,而得以解脱。 行菩萨道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什么都要学习。 开悟的人若英文不会,登机门(gate)看不懂、连坐飞机都成问题。 电脑不会打,也是会团团转。 但他内心解脱,活得很快乐。 所以,我们要了解,开悟的人是悟到本体界的空性,因此,任何一个动点都解脱。 什么是开悟? 就是天下太平,心中无事,无所欠缺。 开悟者处处解脱,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也知道那是生灭的。 例如:电脑是无常法、哲学为生灭法,乃至太空物理学,也还是生灭的道理。 你毋须懂,也知道它们皆是生灭法。 举一微尘出三千大千世界,整个宇宙皆可用四个字涵括缘起性空。 因缘生,因缘灭。 但于一切境界莫住、莫著、莫求,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于一切法,莫著、莫求、莫取舍。 修行要在事相上磨练既然一切法本自具足,为什么我们要讲修行呢? 断习气方便说名为修行。 如果我们今天没有习气,当然内心本自具足。 问题就在习气未断,所以必须在事相上磨练。 过团体生活,以遵守团体规矩为原则,关于私下的用功,则纯属个人的。 以文殊讲堂为例,进入文殊讲堂,不论你修禅净律密,一律要做早晚课、拜八十八佛、过堂、每半月诵戒、结夏,上课不可缺席,此大原则掌握住,私下要如何修行、用功,则是尊重个人的选择。 像这里的佛学院,就必须有院规,大家共同来遵守。 学佛的重点在有没有悟必须了解理事不二,修行有事相上的生灭及理体上的不生不灭。 所谓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学佛就两个字,悟与迷,重点在有没有悟。 修行一定要悟。 而悟就是发菩提心,提起正念。 时时刻刻提起正念,大用现前。 开悟的人悟到无念。 无念不是没有念,而是有念,有清净的念。 我们的本性是无常吗? 不对! 本性若是无常,我们永远不能成佛。 一般而言,皆认为本性是常,是不生不灭而非生灭的。 我们的本性是不生不灭吗? 错! 我们的本性是无常。 为什么? 因为大用现前。 既然要起作用,而起作用就是无常。 如果我已开悟,跟大家说话即是本性在作用,现在就是无常,无常就是常,觉性当下现前。 我们一般都以观念在学佛,教育往往落入文字的游戏,书本拿来就一直在教义、教理上研究,从未契入空性的道理,所以谈到不生不灭,就透过主观的意识,将之观想为一种永恒的东西。 有人说:永恒如同虚空一样。 如果永恒是一种死寂的东西,那么,佛性就没有作用,成了一潭死水。 所以,佛性是常还是无常? 佛性,你讲常,不对,它要起作用依体起用,摄用归体。 说佛性是无常也不对,因为无常是生灭法。 对立法,乃凡夫之见,著无常则不能成道。 接著,我们来讨论佛性是什么? 佛性是常因为它不生不灭;佛性是无常因为它大用现前。 所以,简单讲,悟道就是你讲什么都对也都不对。 你讲无常不对,因为空性不是无常,《楞严经》讲:你可曾见过虚空坏掉、烂掉? 我们这个色身会烂会坏,凡是有相的东西皆会烂会坏,但无相的虚空会烂会坏吗? 我们的觉性亦复如此,是以,说常不对,说无常亦不对。 说无常对,何以故? 因为作用。 说常对,为什么? 因为不生不灭。 难就难在这地方。 说常、无常、生灭、不生不灭都对,也都不对。 要先认识佛,才能成佛。 我们以正思惟来探讨,何者为佛? 泥塑纸绘,被供奉的是佛吗? 那只是佛像而已。 什么是佛? 清净心就是佛。 在事相上悟到绝对的空性,名为开悟。 觉悟到这颗本自具足的清净心就是佛。 那么,清净心是什么东西? 它不是有形相的事物,无法用言语形容,亦无法以笔墨描绘,但处处起作用。 我现在讲话就是,你们听课也是起作用,此系就事相上而言。 佛性就是理,但不离事用,不坏事相。 因此,就理体来讲,是绝对的;就事相上来讲则千差万别。 开悟即是在一切的事相上,悟到绝对的空性。 古时候,有人打破碗、打破杯子、打个香板就开悟。 为什么? 在事相上体悟到这不生不灭的绝对理体,就叫做开悟。 他就身心自在,万缘放下。 泰国高僧阿姜查说:放下一切执著,是我们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课。 何谓做功课? 去掉那份执著,放下那份假相,名为做功课。 《楞严经》云:想像为尘,纳想为垢。 我们用文字来教育,会栽培一些学者,但不能造就成佛道者。 虽然看很多经典,但拼命著相,没有正思惟,因此无从得到法益。 由于执著自己的角度,在文字里面作文章,所以烦恼断不了。 例如看到毛巾,我们晓得这是因缘生因缘灭的假相。 理相上知道,但平常观照的功夫不够,无法突破。 譬如说,你看到一个俊男,知道这是缘起性空,可是却断不了爱著之想,分手后念头仍萦绕不停。 缘起性空的道理你很清楚,但就是断不了,这是习气使之然也。 至于纳想为垢,就像我们每天都用同一个杯子泡茶,即使有一天,你把它洗干净,杯里依然有茶的味道。 所以说修行容易,习气难断。 就是这样。 因此,在一个团体里面,能有一个好的环境修行,是很有福报的,像贵佛学院均收女众,让大家有很好的学习环境,各位应该珍惜。 全世界的人都会死,非独我而已。 开悟则万法尽通,妄想尽息,正念时时刻刻现前,出来的都是清净心、无相心。 修行,说简单很简单,说难很难,关键在有没有志气。 要了生死,从哪里下手? 观无常二十四小时观无常,你很快就会悟到空性的道理。 两人争执、吵闹,就退一步想无常,我们此刻在争执什么呢? 一百年后来看,这种争吵岂不是很无谓? 我们不是要在二六时中提起正念吗? 那么,你就提起无常的念头,一定成道。 《阿含经》中百分之八十都在阐述无常的理趣,只要你下手观无常,时时刻刻念兹在玆,道业绝对成就。 当你在病苦、疲惫不堪时,就观这色身,每天都有大小便等不净之物、偶遭病苦的折磨、死后还有尸毒,最后成为一堆臭骨头。 要抗拒对死亡的恐惧,就必须认知全世界的人都会死,非独我一人而已,自可袪除对死亡的恐惧。 事实上,恐惧亦无济于事。 想想印尼航空飞机爆炸,二三四人在一刹那间全部毙命,世间没什么好计较的,修行就是几个字不计较、不比较。 因为一切皆无常,时时刻刻把这个死字挂在念头,提起正念,观无常。 深入观照无常,甘露马上现前如果对观无常下过很深的功夫,一切苦都可以接受;一切顺逆境全都是佛法。 为什么? 因为很清楚那是无常。 长得庄严亦不会执著,因为这也是无常的。 饱受欺凌也不觉得委屈,而会认为对方是在成就自己。 对外来的诽谤、批评都能泰然处之,因为那也是无常的。 一旦观无常,甘露马上现前,但功夫要下得很深,不可草率苟且。 你看到总统,知道那是无常,没啥好攀缘的;看到富人,无常;看到俊男,无常;美女,无常,一切皆无常。 一直下功夫观照无常,任何动作举止,包括吃饭、下肚、消化、胃、大肠、小肠、大小便皆属无常,观照色身,每一个细胞、每一块骨骼都是无常,空性思想立刻现前,当下就解脱,离一切欲望的束缚,挣脱一切烦恼、种种困扰,你会发现所有的执著都没有意义。 道其实在每个人心中,无片刻暂离,当我们念佛的时候,只要思及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你自然就会精进。 我们就是因为佛法听得太多,功夫下得太浅,会听却不会用。 佛陀教育弟子,统统从观无常、四大皆空、五阴无我下手。 我们早晚课天天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一定要照见五蕴皆空,才有办法超越一切痛苦。 而我们只是照本宣科,口中念的是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心中想的却是:(待会儿要上哪儿去玩?)只是惯性地念一念而已,失去警惕的作用,无法产生提振的力量! 其实法早就在我们心中,只是没有深入观照。 由于观照功夫不够,所以会一直在假相里打转,在戏论里打转。 烦恼来了,不知如何是好。 在欲望方面,不要让自己太舒服,也不要让自己太苦。 修行是点滴的功夫,没有办法一蹴即成。 法只有渐没有顿,顿也是从渐来的。 例如:苹果瓜熟蒂落,是瞬间的事,但在掉下来之前,必须经过多少栽培,阳光的照射、养分的灌溉,假以时日,才成熟落地。 一门深入,其利断金。 在座诸位有的根性很利,切勿妄自菲薄。 法,只要你坚持一样,一定成道。 我们现在就是不会坚持。 有个比丘尼持戒、念佛,全部放下,吃的菜是去菜市场捡人家不要的,每年都讲四分律比丘尼戒,曾讲了数百遍。 她是否大彻大悟,我无从得知,但她非常坚持持戒念佛,修行到临命终时,非常自在,火化后得五千多颗舍利子。 我参加大专斋戒学会时,曾听法师如此开示:有的人工夫练得很多,可是刺不死对方;有的人只练一招,可是,一刀就足以让对方毙命。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的人修很多法门,但烦恼断不了;有的人只坚持一样,烦恼就断了。 所以,修行如同武侠小说的练剑,这一剑要很利,一砍就足以令对方致命。 我们这一剑下去,烦恼就要断,才有作用。 例如专修不净观,也可以成就。 像我以前修不净观,观想米粒像厕所里的蛆虫;观想面条如人的头发,结果三、四天都食不下咽。 如此单刀直入地把贪嗔痴都放下,自可了知这世间没什么好贪的,只要坚定一门,努力行持,虽只有一招,却很管用,否则修百千万世都不能成道。 又如你念佛,也要坚持到底,要念到很有功夫,听自己的声音,一心不乱,任何烦恼来,这一念佛统统有办法把它克制过去,念到相当有定力,临命终时,前念断气,后念即生。 一念断气,后念随即往生极乐世界。 因此,我们要了解,修行若要悟道,下手要狠,意志要坚,很快就会成就。 要记住我今天所说的观无常,二十四个小时观无常,没有一个不成道的。 无常就无得无失,没有什么好计较的。 无常就是缘起无自性,无常就是毕竟空,就是不可得,就是无相,就是生灭,但生灭若解脱,即是不生不灭,无常就是一切法,无常就是理事圆融,法最重要的是要能受益。 诸行无常,因果生灭。 根据所附的表,就事上来说,有事相和事用,所谓诸行无常,因果生灭。 我们讲经说法时,常会强调因果,既是因果,就是有生有灭,而在因果相的生灭法里,任何一个时间、空间的动点上观无常的话,就是空性。 无常就不可得,一切皆为假相。 并且要下狠心,亦即以极大的志气,二十四小时都观无常,你不成就道业,那才奇怪。 我们剃度多少年了,何以迄今毫无消息? 佛世时,五年内不证果即属下下根器。 且看佛陀他们怎么修行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二十四小时都观无常、保持正念,自然马上见性。 观无常,心就渐渐清凉,渐渐就没有得失的观念、著相的观念、是非的观念、善恶的观念。 一切皆无常,善无善性,恶无恶性,是也不一定是,非也不一定非。 诸行无常,因果生灭。 这是相用。 有相就一定有作用。 涅槃寂静,不生不灭。 至于体则是涅槃寂静,不生不灭。 此系就本体的空性而言,此即我们清凉之处。 若安住于无所住心就清凉。 因为生生灭灭,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生生灭灭若当体即空,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就是生灭,生灭就是不生不灭。 所以无常就是常,常就是无常,说常不对,说无常也不对,说无常也对,说常也对。 为什么? 因为相是心体所影现出来的,本无实体可得。 推求、分析、剖析一切的事跟理,体、相、用统统不可得,所以修禅宗的主张:一切法不可得。 事相上是造作,是有相。 所以看附表的右边,事相上,我们应该要造作。 为什么? 因为造作不离理,虽说本自具足,你还是要修,要断习气,要精进,因为,即使悟到本体界,事相仍不可免。 去执方名作功课有大多数出家众执意做自己的定课,而不随众做早晚课,认为与其在大殿打妄想,不如自己把定课做好。 这样不如法,因为做早晚课是一种包容、修养,而非定课,若在大殿作早晚课就打妄想,在自己寮房做课难道就不打妄想吗? 心的问题没有解决,到哪里都是问题。 自己定的功课做完叫做完成,那么,在大殿的功课就不叫功课吗? 个人要做何修持都没关系,但应于私下有空时去作,早晚课是整个团体的规范,希望大家遵守。 也许早晚课未必适合我,但这是一种修养,而最主要的是,应有包容性。 其实,一切法无我,去掉执著方名做功课。 在大殿大声念佛,下殿后却和同参道友声嘶力竭地争执不休,这叫做修行吗? 何谓做功课? 二六时中去掉执著,叫做做功课。 真正下功夫就是去掉执著,不著相。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再来看附表,事相上是造作、有相、有为、不空、有种种念,而造作在理上来讲就是不造作,理上的不造作就是事相的造作,所以,理上而言是空、无相、无作、无为、无念。 空是什么意思? 空就是无常,自性不可得。 缘起无自性很难解释,虽常听到却很难体会。 何谓缘起无自性? 举一法即是万法,以毛巾为例,观照到最后就回归《楞严经》的思想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毛巾是由丝线构成的,丝线透过机器,因缘聚合、裁剪,变成一条毛巾。 藉由分析,我们知道,毛巾是丝线所成,再继续分析,乃颗粒微尘,系电子、质子、中子所构成的,这叫做析空观。 但析空观本身就是错误的。 分析到最后,究竟是有抑或无? 电子、质子、中子,这些颗粒微尘到底是有抑或无? 如果说有的话,就还可以分析,便不能称为空。 如果从有可以分析到空,那么,多少个空加起来会变成有呢? 所以析空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天台宗的当体即空我们很认同,禅宗的回归当下,我们也很认同。 用大智慧直接了当地去了解当体即空,即可解释所谓的缘起无自性,亦即虽名为毛巾,而实质上只是因缘和合,并非真有毛巾这种东西,所以《楞严经》的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这句话是万法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句话。 修学佛道,若以此一句单刀直入地观照,必定成道。 一切法皆是语言、表相的东西,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只有假相、假名,并无实质的意义。 人生亦然,离开了佛法,生命完全没有意义。 吃饭、拉屎、生孩子,这种生命有何意义? 所以,没有佛法,生命一点意义都没有。 时间一到,成为一堆烂骨头。 享受愈多,吃得愈多,拉得也愈多,如此而已! 《楞严经》这一句,如果会用,每个人统统是圣者,万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研究经典,不著文字相;听经闻法,不著语言相;看到一切外表,不著一切假相,因为都是缘起,都是无自性,四大本空,五阴无我,任何人皆然。 世间人很可怜,尤其是女众,看看时下各种瘦身、化壮品广告,就知道她们成天都在假体、虚幻的色身上打转。 以隆乳者为例,她没想到,一旦无常降临,就算隆得再挺再大,终究也要烟消云散。 如果你懂得观无常,就知道其实大小又有何妨? 每天为了保养皮肤、烫头发忙忙碌碌,一旦双眼阖上-死了,终究会烂掉、臭掉,所以万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一切法都是空性的,非因缘、非自然。 非因缘、非自然《楞严经》里面讲:如来藏心、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非自然、非因缘。 非因缘旨在破除二乘人的思想;非自然则是为了破除外道的思想。 万法皆是当体即空,不生不灭,绝诸对待的,这是《华严经》的思想。 而外道则主张一切法自然,自然的生、死、灭、活,毫无愿力;就像老子的思想:无为而治,放任自由,不假造作,如草自然生,自然长;水果自然生,自然长。 有一种外道就是这样,认为天地万物自然就存在,不知这是业感缘起。 若秉持这种想法,就不会想要去用功、度众生,一切顺其自然,不假造作,终致懈怠、懒惰,没有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精神。 我们不能如外道般的主张放任自由,否则势必沦为懈怠、懒惰,与行菩萨道的积极行径相违背。 何谓非因缘? 譬如一朵花,何时开始种是因,过程是缘,长成花是果。 在因的角度来说,因是缘起法,在缘的角度来说,是条件所构成的缘起法,在果的角度来说,也是缘起法。 记住,因、缘、果都是假设的点。 就缘的角度来说,是条件和合的缘起法;就果的角度来说,也是条件和合的缘起法。 所以,因、缘、果都是假设的点,任何一个动点都是无常,都是空性。 所以真正究竟的佛法是不生不灭,绝对的空性,二乘人讲的因缘是方便说。 事相门中不少一法,实际理地不受一尘。 众生是什么? 循业发现。 我们都是随业而来,循著业来发现自己的因缘,叫做循业发现,你前世未植种种善根,今生今世不可能来出家。 所以,我们要晓得:空就是无常;理就是事;事就是理;因缘法就是非因非缘法,所以,我们在理上来说是空、无相、无作、无为、无念,因此空就是不空,无相就是有相,无作就是有作,无为就是有为,无念就是有念,常就是无常,无常就是常,这乃是不二的东西。 所以,禅宗言:实际理地不受一尘。 意思就是在空性的角度来讲,不受一尘,不接受任何的法,在事相上来说:事相门中不少一法。 任何的事相、造作,统统不可缺少,譬如说:替常住做事、办法会、朝山、佛七、禅七都是应该的,为什么? 因为统统是事相,都不可免。 因、缘、果、报、空、无常、理、事全都划上等号。 空、不空;相、无相;作、无作都是不二的。 在空性角度来讲不受一尘;在事相来讲不少一法。 对师长恭敬、感恩;对同参道友要互助互爱、相辅相成,要结善缘,为什么? 因为事相造作统统必须。 虽然我们拥有佛性,但要大用现前,才叫做佛性。 离开这个出家团体,不一定能找到佛性,离开生灭法亦不一定找得到不生不灭清净自性。 所以要了解,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万法莫著、莫求、莫取舍。 成就与否? 但看我们所下的决定之心。 发布时间:2025-09-28 10:00:14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30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