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 性本灵明,迷照亦失。 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 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 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 性本无止,止亦违性。 彼圆觉性非任有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前则驱驰觅佛,此乃放纵身心。 设令善恶不拘,即名无记之性。 尚昧欲天,焉冥觉体? 行人至此,溺水沉舟,宜自警怀,勿沾斯病。 彼圆觉性非作得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圆觉性非造作,造作如何契之? 若了觉性本圆,不用兴心求益。 不兴心处,即合觉心。 合觉心时,自无诸妄。 无诸妄已,则所作相应,积土聚沙皆成佛道。 即于上来诸行,遇缘力及方便,随病随治,不顺妄念。 但得妄尽,性自开明。 歇即菩提,岂从外得? 彼圆觉性非寂相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夫觉体灵明,不唯寂灭。 今灭惑住寂,岂得相应? 况圆觉者,非动非静,双融动静。 恒沙妙用,无碍难思。 住寂之心,何能契合? 言即似近,理即全疏。 与理相违,故言非也。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威德自在有何方便渐次以圆觉智慧,观识所生幻。 能正观幻者,不是迷幻者。 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九章外道说:有胜妙天、自在天、神我等等主宰生灭的力量,自然存在,无因而有;构成世界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亦是自然存在,无因而有。 世尊在说世间法时说因缘。 因,一般指直接引起事物变化的内部条件或最主要的条件;缘,一般指参与事物变化的外部条件或次要条件。 为了破除外道自然有的观点,所以说因缘。 到了引小乘入大乘,则要破除因缘观,离因缘才能得菩提清净明心。 所去随愿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五第四十一章这里所说的心,指非有为非无为的心,是心光与佛光融为一体的心。 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三第八章这里说的“见”,包括能见与所见。 能指出的物之中,都不是能见的见性,但是能指出的物,都是所见之物,是能见的对象。 世尊考虑到会中大众很多人还分不清能见和所见的概念,所以这样提出来让阿难及会众思考。 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心病无边,要唯有四。 随有其一,不堪为师。 舍恶乐善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知欲可厌,舍十恶业,乐十善业。 舍利弗宴坐林中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定慧品第四之二舍利弗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 《维摩诘经·弟子品第三》载:舍利弗在林中树下静坐。 维摩诘来对舍利弗说:“不必是坐为宴坐也。 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 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 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 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 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舍利弗当堂无言以对。 舍身授身一切习气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五第四十一章吴兴法师云岳说:舍身授身,指分段生死;一切习气,指变易生死。 这些都是眼前显现的如幻境界,不是在昏沉状态下或是在梦中所见的景象,而是在清醒状态下出现的禅境。 舍卫城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决疑品第三之二古印度拘萨罗国都城名舍卫城。 世尊(释迦牟尼)在此说法二十五年。 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法会因由第一古印度拘萨罗国都城名舍卫城,以国都名称国名,称舍卫国。 娇萨罗国的给孤独长者在舍卫城南购得波斯匿王太子祗陀的园林,修建精舍,施与释迦牟尼为居止说法之处,以太子和长者二人名字命名祗树给孤独园,简称祗树园。 释迦牟尼在此说法二十五年。 金刚藏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金刚坚而复利。 坚则无物可坏,利则能坏一切。 菩萨智慧像金刚那么坚,烦恼不能侵,外魔不能动。 菩萨智慧像金刚那么利,能破诸障,断人疑惑,以消末世之疑。 疑心既无,即具无尽功德,所以说是藏。 金刚藏菩萨摩诃萨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四章之二《华严经》载:在华严会中,金刚藏菩萨入菩萨诸地时,得到如来神力的加持。 金刚明王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三第三十六章有威猛大力,能摧碎一切邪魔恶鬼,称为金刚;能以智慧光照彻世间,消灭烦恼,称为明王;他们都是佛法的护法神。 念佛三昧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第三十一章一心念佛,以入三昧境界。 人们从小立志,心中必有楷模;信仰一种思想,必定尊崇导师。 没有志向,没有信仰,欲求成就,无有是处。 禅宗主张不诤,提倡多闻、善思、勤修,只有实证,才得见真如。 一般来说,下根少智,难明大乘深义者,一心念佛,易入寂静境界。 自诩上根多闻的人,往往我慢难除,难得寂静。 因此,数珠念佛,不失为易行而且容易见效的方便法门。 二十四位圣贤说了圆通入手方便,说的都是初心方便,都是从见闻觉知入手的有为法。 但是,不经有为方便,欲入无为,欲得不二法门,只是空中楼阁,怎得成就? 这二十四位各说圆通本根,各得成就。 对无学来说,诸门无优劣之分。 对有学来说,未必条条都适合每一个人,还要从中选择优劣。 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人道,天道,阿修罗道,合称六道。 惠能六祖说:“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慈悲即是观音,喜舎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从这段话可以明白,所谓六道,都是人们心中善恶的不同境界。 《净土生无生论讲义》分析六道如下:“地狱道,念念五逆十恶,恣意杀生,不信佛法僧三宝,拨无因果;二、畜生道,念念愚痴,不知惭愧,专恣情欲,不明正道;三、饿鬼道,念念悭贪嫉妒,不造福业,但积罪恶;四、修罗道,念念谄诳负气,外假仁义,内计我人;五、人道,念念节制五欲,注意三归五戒,希求后有;六、天道,念念止恶行善,摄散归定,诃色入空,愿求胜乐。 念念生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我体本无,唯心故有。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念念相续。 前灭后生,生已还灭。 念念相续,生灭轮回。 刹土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一章之一原意指国土,在此专指心中的世界,即是在三昧中见闻觉知的各种现象。 刹那坏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七章之二刹那,是古印度表示时间的最小单位,一昼夜十万八千刹那,一刹那相当0. 013秒。 运动着的事物与及人的意识流转,在前一个状态变成后一个状态的前灭后生之间,这个分界线是不占时间的,即是无间相续的,不存在刹那断刹那坏的情况。 为了使愚夫减少烦恼直至息灭烦恼,在说法时不可能一开始就说无间,只能随机演说,说善恶诸法,说生灭法,说法相刹那坏,这些都是化佛权宜之说。 咎征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七章人们以为猫头鹰会报丧,鼯鼠会预示凶兆,把这些东西称为咎征。 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七第十七章释疑一之一注意这里说的是“诸有为相”,就说明这里说的“山河大地”不是客观实有的山河大地。 在奢摩他中,常会出现尘缘分别影事,忽然生出,瞬间即逝。 地水火风空,黄白赤青蓝,仙佛龙怪鬼,可说是应有尽有。 这些都是金刚经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夜叉、罗刹、鸠盘荼、毘舍遮、富单那等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一第三十七章四天王统领八部鬼众。 这八部鬼众是:一、干闥婆;二、夜叉;三、罗刹,是食肉吸血的恶鬼;四、鸠盘荼,是形像冬瓜、吸人精气的恶鬼;五、毘舍遮,吸食人及五谷的精气;六、富单那,是臭饿鬼,害人生热病;七、薜荔多,饿鬼;八、龙神。 性一切心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四章之二指具有觉知一切性之心。 清净妙净的本明之心,能觉知一切时、一切处的一切事,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至宇宙十方,小至体内微尘,都能历历分明。 本来凡夫和圣人都具有这种觉知一切性之心,只是凡夫心迷,被尘劳遮盖,乃至丢掉了这个本明之心。 性自平等无平等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眼能见一切,却不能自见眼根。 眼光照瞩物时,所见之境,千差万别,能见之根,其性是一。 所以说名性自平等。 凡圣本无分别之心,本来平等,非谁所作。 所以说亦无平等者。 性相乖角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两种事物合不到一起,必定是性相相反,互相冲突。 这也是世俗的说法。 一切事物的性相,并非绝对不变,对立的双方也能相辅相成。 能离和合非和合相,也就不存在乖角不乖角了。 性业、遮业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第二十九章性业,指杀盗淫等恶根性所犯恶行。 遮业,指支末过失。 性见觉明,觉精明见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六第十六章之二性见,指眼根有能见之功能;觉明,指眼根接触尘境产生了视觉。 觉精明见的意思是能起分别事识的觉精,缘所见的尘境生出了眼识。 性自劳虑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迷性之时,性有生灭。 妄念劳役自己心性。 千营万计念念不停。 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六地十六章之二从字面上理解:色的实相即是空,空的实相即是色。 离文字相,离是非二相,入中道了义,色空非一非异。 下文关于火、水、风等的阐述,都是一样。 性觉真空,性空真觉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六第十六章之二觉的实相是真空,能修炼到觉性空寂,当六尘扰乱时,觉性不动,便说是真空。 所谓真空,不是枯木死灰的顽空,不是什么都无的恶见空,而是智慧观照、不离正觉的真空。 智者在三摩提中的境界是:非有为非无为,非有觉非无觉,非空非非空。 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七第十章之一性觉妙明中的性觉,指览尘生分别心的觉性,即下文说的觉明。 本觉明妙中的本觉,指清净本然的圆明寂照的觉性。 性识明知,觉明真识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六第十六章之二依心内贮藏的藏识种子判别现前诸相,能了了分明,这觉知之性缘尘境了别生成新的识相。 是真是妄,因人有别。 离相不攀缘,即得正觉。 能见如来,妄识即转正智。 正智亦名真识。 觉与识,非一非异;真与妄,亦非一非异。 发布时间:2025-10-26 13:20:40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