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人有此三十二法,则名为菩萨 复次,迦叶! 名菩萨者,不但名字为菩萨也。 能行善法,行平等心,名为菩萨。 略说成就三十二法,名为菩萨。 何谓三十二法? 修习菩萨正行,就是在初阿僧祇劫中,积集无边的福智资粮。 如积集圆满成就(资粮位满),就是名符其实的菩萨。 世尊为了具体的,说明这正行成就的菩萨,所以又对迦叶说:名菩萨者,不但名字为菩萨,叫叫而已。 如初发菩提心的,初受菩萨戒的,也可以名为菩萨,但并没有成就菩萨的体相。 如人一样,初在胎中结生,或还在血疱、肉团阶段,虽说是人了,但并没有人的体相。 如渐渐的形成了手脚,眼耳口鼻,才真的像人了。 菩萨也是这样,发菩提心以后,修习广大正行成就,才是有名有实的菩萨(登地的菩萨,生如来家,如胎儿的诞生一样)。 那么,正行成就的菩萨,是怎样的呢? 依《瑜伽师地论 决择分》(卷七九)引述本经,要有具法行、平等行、善行、法住行相。 本译但说能行善法,行平等心二行,应该是译者阙略了。 法行等四行,以略说成就三十二法来说明。 无著的《摄大乘论 所知相分》,也引本经的成就三十二法名为菩萨。 无著菩萨以十六相来分别解说这三十二法,与《瑜伽师地论》不同。 现在大体依《瑜伽师地论》说。 常为众生深求安乐。 皆令得住一切智中。 心不憎恶他人智慧。 破坏憍慢。 深乐佛道。 一、法行,有五法。 法行,是一切修行,与正法不相违:依于法,顺于法,向于法而行。 (一)、常为众生深求安乐:深求即增上意乐,强胜有力的愿乐,常为众生的利益安乐着想。 这是说:菩萨一切修学,不为自己,但为众生。 (二)、皆令得住一切智中:一切智是佛的大菩提。 教化众生发菩提心,使众生都能安住佛道。 (三)、心不憎恶他人智慧:菩萨自己知道了智慧的功德,所以对他人的甚深智慧,不会起憎恶心,嫉妒障碍。 (四)、破坏憍慢:能谦虚低下,对有学有德、有修有证的菩萨,尊敬随顺,不起憍慢心。 上对胜法说,此对胜人说。 (五)、深乐佛道:深心爱乐佛菩提,志愿坚固,牢不可破。 爱敬无虚。 亲厚究竟,于怨亲中其心同等,至于涅槃。 言常含笑,先意问讯。 所为事业,终不中息。 普为众生等行大悲。 心无疲倦,多闻无厌。 自求己过,不说他短。 以菩提心行诸威仪。 二、平等行,有八法。 (一)、爱敬无虚:菩萨能真诚的爱敬众生。 爱心重了,不免近则狎;敬心重了,又会疏远起来。 所以菩萨有爱有敬,爱敬合一。 (二)、亲厚究竟,于怨亲中其心同等,至于涅槃:亲厚即亲密,究竟即彻底。 亲厚究竟,是彻底的敬爱亲密。 约人来说,不论是怨敌、亲爱,或不怨不亲的中人,心都同等的亲密。 约时间来说,从现在,未来,一直到涅槃,都是一样的亲爱。 (三)、言常含笑,先意问讯:和颜悦色的与人谈话(爱语),而且是先向人问讯起居。 (四)、所为事业,终不中息:曾答应了帮助为他作什么事,一定有始有终,在没有完成以前,决不会中间停顿的。 (五)、普为众生等行大悲:对没有答应担当为他作事的,内心也普遍的起平等大悲。 在有缘时,一定为他作利益的事业。 (六)、心无疲倦,多闻无厌:菩萨是无限的精进,教化众生,无论怎样的任劳任怨,也不会疲倦。 利益众生的无量方便,要从多闻中得来,所以听法也永没有厌(足)心。 (七)、自求己过,不说他短:常反省自己的过失,所以能日进于善。 不说他人的短处,所以能存心宽厚去爱人。 (八)、以菩提心行诸威仪: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叫威仪。 菩萨的一切身语行为,都出发于菩提心上求下化的心。 以上八法,都是对众生有平等大悲的表现。 所行惠施,不求其报。 不依生处而行持戒。 诸众生中行无碍忍。 为修一切诸善根故,勤行精进。 离生无色而起禅定。 行方便慧。 应四摄法。 三、善行,有七法。 六度、四摄,是菩萨的善行自利利他的大纲。 正行成就的菩萨,所修的六度、四摄,能做到像下面所说的。 (一)、施度:所行惠施,不求其报:财施或法施,都不求现生的报答、未来富乐的果报。 (二)、戒度:不依生处而行持戒:不是凡夫那样的,为了来生的生于人间天上(生处)。 (三)、忍度:诸众生中行无碍忍:对众生修忍辱时,能心平气和,没有恚碍心。 (四)、精进度:为修一切诸善根故,勤行精进:菩萨的精进,是大精进! 不是为了少少功德,少少善根,而是为一切善根而行精进。 (五)、禅度:离生无色而起禅定:修禅定成就的,要随定力(不动业)而生色无色界天。 菩萨行以见佛、闻法、利他为先要,所以虽修起禅定,而以悲愿力、智慧力,常生人中;或生于天上,也决不生四无色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天。 因为生在这种长寿天上,于见佛、闻法、修菩萨行,是有障碍的。 (六)、智度:行方便慧:慧是般若。 般若的正观无分别法性,三乘是同样的。 菩萨的般若,以方便助成,所以与小乘不同。 什么是方便? 悲愿为方便;无所得为方便。 这样的方便慧,是菩萨的般若。 (七)、应四摄法:一切化导众生,都与四摄法相应。 善恶众生,慈心无异。 一心听法。 心住远离。 心不乐着世间众事。 不贪小乘,于大乘中常见大利。 离恶知识,亲近善友。 成四梵行,游戏五通。 常依真智。 于诸众生,邪行正行,俱不舍弃。 言常决定。 贵真实法。 一切所作,菩提为首。 四、法住行,正行成就的菩萨,不但闻思而已,能勤修止观,安住正法,所以叫法住。 有十二法,(一)、善恶众生,慈心无异:菩萨能以同样的慈心,而对待持戒或毁禁的说法者。 (二)、一心听法:在这不同的说法者前,都恭敬的一心去谛听。 (三)、心住远离:听了能住远离行,不为境相所转。 (四)、心不乐着世间众事:虽行在世间,说法、乞食、游行、知僧事,而心不会爱着这些事。 (五)、不贪小乘,于大乘中常见大利:菩萨能时时见到大乘的殊胜功德佛果的难思功德,菩萨的利济功德,所以不贪小乘法。 否则,心住远离,不乐世事,就落入小乘行径了。 (六)、离恶知识,亲近善友:离,不是嫉恶如仇,拒人于千里之外,而只是不随顺恶法。 (七)、成四梵行,游戏五通:梵行即清净行。 这里的四梵行,约慈悲喜舍四无量定说。 菩萨以利益众生为主,所以得禅以后,多修起此四梵行。 得了根本定,就能修发神通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五通)。 菩萨利益众生,常以神通摄化,故起五通。 游戏是自在的意思。 (八)、常依真智:一切修行,都依真实智,不依虚妄识,所以说依智不依识。 什么是真实智? 如下文正观真实中说。 上来八法,从亲近知识到依智修行;此下四法,是菩萨的摄化众生。 一、于诸众生,邪行正行,俱不舍弃:菩萨的摄化,是不舍弃众生的。 就是邪行众生,也不会弃绝他。 二、言常决定:一切教授言说,明确决定,使人能断疑起信。 三、贵真实法:所说的以真实为要,使听者能如所说而向于实证。 四、一切所作,菩提为首:教化众生所有的身教言教,没有世俗的爱染心,都是以回向菩提为主。 如是,迦叶! 若人有此三十二法,名为菩萨。 上面以法行、平等行、善行、法住,分别了三十二法。 世尊又总结说:若人有此三十二法,有菩萨的德相,资粮位圆满,才可名符其实的名为菩萨了。 发布时间:2025-10-27 10:00:13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3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