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摄心念佛法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 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 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 心不至诚,欲摄莫由。 既至诚已,犹未钝一,当摄耳谛听。 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 (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 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 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 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 (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 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 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 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 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 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 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 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 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 不论佛数多少。 此以一句佛为一念。 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 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 念十句佛,心知十句。 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 不但去妄,最能养神。 随快随慢,了无滞碍。 从朝至暮,无不相宜。 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 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 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 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 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 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利根则不须论。 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 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 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 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 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 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 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 增广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念佛必须摄心,念从心起,声从口出,皆须字字句句,分明了了。 又须摄耳谛听,字字句句,纳于心中。 耳根一摄,诸根无由外驰,庶可速至一心不乱。 大势至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者,即此是也。 文殊所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者,亦即此是也。 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 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 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 西方妙境,彻底圆彰。 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 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 令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 若修观想实相,或至著魔。 弄巧成拙,求升反坠。 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增广文钞卷一与徐福贤女士书所言俗务纠缠,无法摆脱者。 正当纠缠时,但能不随所转,则即纠缠便是摆脱。 如镜照像,像来不拒,像去不留。 若不知此义,纵令屏除俗务,一无事事。 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 学道之人,必须素位而行,尽己之分。 如是则终日俗务纠缠,终日逍遥物外。 所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六尘不恶,还同正觉者,此之谓也。 至于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 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 西方之乐,自生欣心。 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 再加以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 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 犹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化。 初心念佛,未到亲证三昧之时,谁能无有妄念。 所贵心常觉照,不随妄转。 喻如两军对垒,必须坚守己之城郭,不令贼兵稍有侵犯。 候其贼一发作,即迎敌去打。 必使正觉之兵,四面合围。 俾彼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彼自惧获灭种,即相率归降矣。 其最要一著,在主帅不昏不惰,常时惺惺而已。 若一昏惰,不但不能灭贼,反为贼灭。 所以念佛之人,不知摄心,愈念愈生妄想。 若能摄心,则妄念当渐渐轻微,以至于无耳。 故云,学道犹如守禁城,画防六贼夜惺惺。 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太平。 增广文钞卷二复徐彦如轶如二居士书念佛之人,当恭敬至诚,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 果能如是,纵不能完全了无妄念,然亦不至过甚。 多有只图快图多,随口滑读,故无效也。 若能摄心,方可谓为真念佛人。 大势至菩萨,以如子忆母为喻。 子心中只念其母,其余之境,皆非己心中事,故能感应道交。 又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即三昧也。)斯为第一。 所言心、口、耳、悉令清楚者,即都摄六根之法则也。 (心,即意根。 口,即舌根。)心口念而耳听,眼鼻决不至向外驰求,身亦不至倨傲放肆。 今人念佛,多多都是不肯认真,故无效耳。 又不念佛时,妄想虽多,无由而知。 非不念时无妄想也。 譬如屋中虚空,纵极好的眼,也看不见有灰尘。 若窗缝中照来一线之太阳光,则见光中之灰尘,飞上飞下,了无止息。 而光未到处,仍然不见有灰尘。 是知念佛时,觉得有妄想,还是念佛的好处。 不念佛时,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也。 又念佛一法,要紧在有真信、切愿。 有真信、切愿,纵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若无信、愿,纵能心无妄念,亦只是人天福报。 以与佛不相应故,固当注重于信愿求生西方也。 真有信、愿,妄当自已。 傥平日有过头妄想,欲得神通、得名誉、得缘法、得道等。 如是完全以妄想为自己本心,越精进勇猛,此种妄想,越多越大。 若不觉照,永息此妄,则后来还会著魔发狂,岂但妄想而已乎,固宜汲汲息此过头妄想也。 做功课,当依功课章程。 念佛归位,有加释迦、药师、二佛者,亦无碍。 论理,未念之前礼佛,则系释迦佛也。 世人多以人情为事,人无不求消灾延寿者,故加念药师佛。 实则阿弥陀佛,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威神功德,悉皆齐等,非念阿弥陀佛,不能消灾延寿也。 文钞续编卷上复又真师觉三居书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 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 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 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 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 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 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 欲得摄心归一,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第二要恳切至诚,第三要著实从心中念,勿只滑口读过。 若再不能归一,当依文钞十念记数之法,自可易于归一也。 文钞续编卷上复朱德大居士书今日为写法名,以一函遍复作开示。 信发后,看汝信,知汝不知净土宗旨。 当依一函遍复所说,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 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 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 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 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 三摩地,亦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 正定者,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复外驰之谓。 正受者,心所纳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可得也。 能真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 不须观心,而心自清净明了,又何致心火上炎之病乎。 汝以极重之业力凡夫,妄用观心之法,故致如此。 观心之法,乃教家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普被上、中、下,若圣若凡,一切机之无上妙法也。 须知都摄,注重在听。 即心中默念,也要听。 以心中起念,即有声相。 自己耳,听自己心中之声,仍是明明了了。 果能字字句句,听得清楚,则六根通归于一。 校彼修别种观法,为最稳当,最省力,最契理契机也。 既发心念佛,必须戒杀吃素,烟酒同断。 清心寡欲,娶妻原为生子。 世人每以行房事,为家常茶饭,而望生好子,则难乎其难。 汝以妄为几殆,当断欲一二年,为生子故,待妇天癸净后,又须吉日良夜一行,必定受孕。 从此永断,所生之子,定规贤善强健。 又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内而家庭,外而同人,均当以此奉劝,则是真佛弟子。 否则尚为名教罪人,况欲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何可得乎。 文钞续编卷上复杨炜章居士书念佛法门,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行、住、坐、卧,一切时一切处,均好念。 若衣冠整齐,手脸洁净,出声念,默念,均可。 若睡倒,及衣冠不整齐,尚未洗漱,及到不洁净处,或抽大小解时,皆须默念,不宜出声。 虽睡不可赤体,须穿衫袴。 心中常存敬畏,不可放纵。 欲摄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 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则妄想自渐渐消灭矣。 即默念,也要听。 以心一起念,即有声。 自己的耳,听自己心里的声,仍然明明了了。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 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心,即意根。 口,即舌根。 听,即耳根。 心念、口念、耳听,此三根一摄,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 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 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 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 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 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 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 光老矣,目力、精神、均不给,已经拒绝一切信札。 愍汝之诚,为汝说其摄心,及请经书之办法。 然经书已久,恐无存者,即借不到,亦有利益。 若借得到,当依之而行,则往生便可决得矣。 文钞三编卷四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念佛贵乎摄心,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 可知念佛时,宜万缘放下,都摄六根。 绵绵密密,蓦直念去。 自有得三摩之时。 三摩,此翻正修正见,或译正定。 文钞三编卷四复刘观善居士书一念佛一法,彻上彻下,非此法唯被下根也。 下根于他法不能修者,于此法固无一不能修之,此所以为如来最大慈悲普度之法门也。 摄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道。 而摄心之法,唯反闻最为第一。 文钞续编卷上复修净师书念佛必须摄心,使杂念无由而起。 若欲摄心,则当谛听。 若能字字句句听得清楚,自然心不至于大散。 虽不作观,亦同作观。 若心不能摄,观境不清,理性不明。 妄欲得生上品,任己意以作观,则着魔发狂者多多矣。 往生上品,岂作观方能哉。 念至一心,并有大菩提心,又复自行化他,广行六度,谁不能登上品。 而以作观为上品之因,亦一往之说也。 摄心念,为上中下共修之道。 其得益则随人而分大小。 作观,则不知所以然者,断断不可盲修,以其或致著魔也。 文钞三编卷三复李吉人居士书光现在打七,祈勿来书。 纵有商量,且待明年三月。 若于三月前来书,概不奉复。 祈慈谅。 念佛一法,当依净土经论为准。 末世众生,业重障深,依观经修观,尚难成就。 是以莲宗诸祖,多皆专主持名。 以持名易故,相续即生。 至于摄心方法,种种不一。 随其人之根器用之,自得其益。 若夫最为切要之法,总不过大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八字。 大心念佛三昧法门,虽各有见处,不堪普遍教人。 以下根不能修,而上根虽能修,固不须用此方法也。 至于书额,佛之一字,写得潦草古怪。 足见其人之平日,实未能于佛分上至诚恳切矣。 凡此恶套,须力戒之。 文钞三编卷一复丁福保居士书七玉峰法师行持虽好,见理多偏。 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 但其偏执之语,未免有大妨碍。 即如《念佛四大要诀》,其意亦非不善。 而措词立论,直与从上古德相反。 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 经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 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岂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 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 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彼极力教人散心念,不赞扬摄心念。 念佛虽一切无碍,然欲亲证三昧,能静固好。 不能静,亦无妨即动而静。 彼直以静为邪,谓大违执持名号亿佛念佛之旨,其过何可胜言。 且念佛一法,圆该一代一切法门。 而静之一字,尚隔其外。 岂可谓为净宗真善知识。 祈二次再版,删去此四大要诀。 庶初机不至受病,而通人无由见诮也。 弘法利生,大非易事。 稍有偏执,其弊丛生,不可不慎。 文钞三编卷一复丁福保居士书十汝父年高,当令即刻通身放下,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念时须心中念得清楚。 口中念得清楚。 耳中听得清楚。 即不开口,心中默念,亦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 以心一起念,即有声相。 自己之耳,听自己心中之声,仍是明明朗朗。 能常听得清楚,则心归一处,神不外驰。 故眼也不他视,鼻也不他齅,身也不放逸,故名都摄六根。 如此念佛,名为净念。 (此三句、师自加密圈、)以摄心于佛号,则杂念虽尚未全无,然已轻減多多矣。 若能常常相继,便可浅得一心不乱,深则得念佛三昧矣。 此系平日勖令专心致志之要义。 文钞三编卷一复夏寿祺居士书唯净土特别法门,仗弥陀慈悲誓愿,与自己信愿忆念之力,于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俾上上根人,速证无生,即下下根人,亦预圣流。 其为利益,何可名言。 此义乃华严末后归宗之一著,切不可以光之人微,而谓为谬妄也。 吾人果能具真信切愿,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 即是以势至反念念自性,观音反闻闻自性,两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来万德洪名。 久而久之,则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 有缘遇者,幸勿忽诸。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况我末法人,何敢不遵循。 文钞续编卷下大佛顶首楞严经楷书以供众读诵序人生世间,第一要亲近良师善友。 有良师善友,便可归于正道。 否则,燕朋相聚,便日沦于下流,而疾病亦因之常不愈也。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 无知识人,每每小看。 汝已持名,而心不归一,以业障深故。 念时,要心存敬畏,念起于心,声出于口,音入于耳。 要使句句听清楚,从朝至暮,无用心事,则常念。 大声、小声、心中默念、都要听。 以心一起念,便有声相。 自己之耳,听自己心里之声,乃极明了事。 早晚立一功课,或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即念赞佛偈,念佛,或一千八百,五百,随各人工夫立。 若忙极,即用晨朝十念法念。 除早晚功课外,行、住、坐、卧、都要念。 只求心归于一,不必定求瑞相。 以心若归一,自与心浮散时不同。 若不以心归一为事,常想见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 至诚恳切听,决不至起魔事。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念佛最妙之法。 文钞续编卷上复吴希道居士书闻居士久已念佛,不知曾注意于信、愿、求生西方否。 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瞋、痴,令其净尽无余,方可了生脱死。 此则难如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 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浅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 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然一生西方,则生死已了,烦恼不生,已与在此地久用功夫,断烦恼净尽了生死者相同。 故念佛决定要求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 彼离信愿以教人念佛求开悟之开示,切不可依。 念佛之要,在于都摄六根。 当念佛时,摄耳谛听,即是摄六根之下手处。 能志心谛听,与不听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悬殊。 此法无论上中下根人皆可用,皆可得益,有利无弊,宜令一切人皆依此修。 本欲详说,以为时无几,恐误归期,故略取要义书之。 余详文钞、嘉言录,阅之自可悉知。 文钞续编卷上与张静江居士书语云,富翁不知贫人之苦,壮夫不知老人之苦。 汝意光之拒绝,不过为静修耳,不知真是目力、精神、不给耳。 祇汝之来函,并此回字,乃手、眼、二镜并用,方能看写。 雪白纸耀目,一字不能写。 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不自量,或致著魔。 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 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 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 (都摄六根而念,为净念。 念佛时,常听自己念佛音声,即是都摄六根之下手处。 切须注意。)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 所言蕅益警策,当请善书者,写作恭楷大字,张之庭壁,以发起一切人之信心,实为要义。 至祈另作警策,文钞中所说,均不足以警策乎。 现在时局,危岌之极,当劝家属老幼人等,同念南无阿弥陀佛,并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以作预防之计。 否则,祸来时,避无可避,防无可防,为之柰何。 当以此语,与一切有知见之人说之,庶令闻者,种出世之善根。 此后切勿来信,凡题跋校勘,概不能应酬。 文钞续编卷上复郁智朗居士书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发切愿,(即愿,)专持佛号。 (即行,信愿行三,为念佛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 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 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 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 念佛时眼宜垂帘,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 眼既摄矣,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 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 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 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 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 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 文钞续编卷上复幻修大师书诸大乘经,带说净土者,多难胜数。 而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 果能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 文钞续编卷下灵岩山笃修净土道场启建大殿记须知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念佛之要,在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无论行住坐卧,常念佛号,或声成默,皆须听己念佛之声。 傥能如是,则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凡所作为,皆悉顺遂。 士农工商之职业,不但了无妨碍,且能启发心灵,精于本业。 以心不散乱,作事有主,如理乱丝,神凝则易,心躁则难。 所以古之建大功,立大业,功勋遍四海,言行垂千秋者,皆由学佛得力而来也。 文钞续编卷下阜宁合兴镇净念莲社缘起序三持名,谓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圣号。 此三种念佛,法虽不同,皆需具有真信切愿,方可与佛感应道交,方可决定现生出此娑婆,生彼极乐。 此四种念佛,唯实相念佛,谛理最深,然颇不易修。 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参究照察之力,别无他力补助。 若非宿根成熟,则悟尚不易,何况实证。 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 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必于现生亲证念佛三昧,临终决定往生上品。 纵根机陋劣,未证三昧,但以信愿持佛名号,如子忆母,常时无閒,迨至临终,感应道交,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末世众生,唯此是赖。 否则但种来因,难得实益。 果能志心持念,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两彰,而复双泯时,则实相妙理,觌体显露,西方依正,彻底圆彰。 即持名而深达实相,不作观而亲见西方。 摄机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钝根之士,大畅如来出世之怀。 以故从上知识,多皆注重于持名一门,此念他佛之大致也。 文钞三编卷一复徐志一居士书前寄法名经书,此次来信,但云谨禀,未免太傲慢了。 念佛之法,各随机宜,不可执定。 然于一切法中,择其最要者,莫过于摄耳谛听。 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 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听。 大声,小声,心中默念,均如是听。 默念时,心中犹有声相,非无声也。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念佛时能摄耳谛听,即都摄六根之法。 以心念属意根,口念属舌根,耳听则眼不他视,鼻不他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 摄六根而念,则杂念渐息,以至于无,故名净念。 净念能常相继不间断,便可得念佛三昧。 三摩地,即三昧之异名。 吾人随分随力念,虽未能即得三昧,当与三昧相近。 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则或致起诸魔事。 得念佛三昧者,现生已入圣位之人也。 故须自量。 随息之法,在净土十要第五宝王三昧论第九,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门,观之自知,故不多说。 祈慧察。 当此大劫临头,家国身命存亡不定之时,固宜一心念佛,念观音,以祈和平。 不宜泛泛然求开知解,以期做大通家也。 文钞续编卷下弥陀圣典序民至于修持法则,文钞乃为初机入道之要书,不可不看。 念佛人静坐也须念佛。 非外道只静坐而已。 念佛行住坐卧都可念。 行时声默随意。 卧时宜心中默念,不宜出声。 坐时切不可掐珠,掐珠则神不能定,久则受病。 卧时亦然。 无论行住坐卧声默,都要字字句句,心中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 默念不开口,心中仍有声,自己的耳,听自己心里的声,与开口朗念无异。 此为念佛最切要之妙法,且不吃力。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耳能听得明白,则六根都摄无遗矣。 如此而念,名为净念。 净念能常相继,则可得念佛三昧矣。 祈努力依行,决定可以出此五浊,登彼九莲。 凡见一切女人,均作母姊妹女想。 即自妻亦作此想,则淫欲魔无如汝何矣。 念佛求生西方,以真信切愿为前导。 以至诚持念为正修。 切不可求开悟,明心见性,看念佛的是谁,此是参禅人的工夫。 即真明心见性,若见思惑未断,尚无了生死之分。 况未到明心见性地位乎。 此系仗自力了生死者。 念佛乃仗佛力了生死法门。 若看念佛的是谁的人,决定无有真信切愿。 未断惑,则不能仗自力了生死。 无真切信愿,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 求升反坠,弄巧成拙,许多痴人,均以此为高超玄妙,可哀孰甚。 今为汝取法名为慧净。 谓以佛智慧所说凈土法门而修,决定可以往生净土也。 文钞三编卷一复孙艺民居士书手书备悉。 誉我过甚,令人不安。 光之为人,心直口快。 不过誉人,不受人誉。 年虽八十,一无所知。 故止以念佛为自了计。 但以业重,绝无所得,由有六十年之阅历,所说不至误人耳。 座下既不以文钞芜秽见弃,当依文钞所说而修,决不至误汝大事。 至于来山一事,实可不必。 净土法门,绝无口传心授之事。 任人於经教著述中自行领会,无不得者。 莲宗九祖,非各宗之一一亲传,乃后人择其宏凈功深者而称之,实则尚不止九十也。 光出家后,发愿不收徒众,不作住持,不作讲师,亦不接人之法。 当唐宋时,尚有传佛心印之法。 今则只一历代源流而已。 名之为法,亦太可怜,净宗绝无此事。 来山尚不如看书之有益。 古人云,见面不如闻名。 即来与座下说者,仍是文钞中话,岂另有特别奥妙之秘法乎。 十余年前与吴璧华书末云,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 又楞严经势至圆通章末后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无选择者,遍用根尘识大以念佛也。 念佛仗佛力了生死。 禅仗自力了生死。 今人能悟者,尚不可多见。 况证四果(藏教) 及七信(圆教)乎。 (四果七信、方了生死、)都摄六根,入手在听。 无论大声念,小声念,不开口心中默念,均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此念佛之秘诀也。 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 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 知此二者,更不须再问人矣。 文钞三编卷一复明性大师书老人当以念佛为正行。 写经要志诚恭敬,一笔不苟。 又须过细校对,不令有错。 若或有错,当另写。 不可剜补,以免久则糨性退而落脱也。 写一句,校一句。 写一行,校一行。 一叶写完,通叶再详校二三次,方可无错。 若错不愿写全叶,则将错字点一笔。 即写正字于其旁。 千万不可剜补。 汝之字,不甚好,不必又写华严。 以字不甚好,后来人不甚注重,还是一心念佛好。 若念佛有妄想,当用心听。 字字句句,都要听得明白。 无论大声小声,心中默念,都要听得清楚。 久而久之,心自归一。 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即是摄耳谛听之法。 当依此而念,不至仍旧妄想纷飞耳。 三编卷二复方圣照居士书二尚彬皈依法名之信,早已寄去,或是邮误,或是转者所误。 今为另取法名为宗诚。 宗,主也,本也。 谓以诚为主为本,自可业消病愈,转弱为健。 所言次子长子妇之疯颠,亦是宿业所使,亦或被外道以汝反彼教,役使邪鬼邪神作祟,欲汝仍崇信彼教耳。 汝能不为所动,而病者亦不为所动,则彼邪鬼邪神无奈正何,故悉得愈。 外道多有此种邪法,蛊惑无知无识之人。 所言三皈五戒,在佛前自受者,文钞中与徐州徐福贤女土书中,有说此事。 祈查阅之。 尚彬痛为废人,而念佛日止二三千声,何得所望者大,而修者小乎。 当尽日常念,自可步履如勇士矣。 所言念佛妄想多,当一心念,摄耳谛听,字字句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心自归一。 此念佛最妙之法也。 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听即都摄六根之法。 此法无论上中下根人,用之皆有益而无弊。 凡一切人皆以谛听告之。 余详文钞,此不具书。 (甲戌十月初五日)三摩地,即三味之别名。 此云正定正受。 谓一心念佛,不为外境所动,不为杂念所侵,故名正定正受也。 三编卷二复拜竹居士书三邮票收到,以后切勿再寄东西。 一心念佛,又不可专事阅览。 念佛是正行,行路等何必看书, 祇好念佛。 看书与念佛两不相同。 念佛行住坐卧都好念。 看书, 非凝神静虑,不得其义意。 念佛之要,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欲都摄六根,只长听自念之佛声,则得之矣。 至于开法名之首字,以后代为皈依,此事光绝不赞成。 以有流弊,故不开其端。 三编卷二复常逢春居士书五手书并刘文章书,备悉。 所开单,本欲书于名上,而目力不给,不能细书,因另纸书之,祈为分送。 至于开示,总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自行化他为准则。 念佛下手,最要莫过于听。 听则心沉而一,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 今为汝寄书二十五包,大部头无多者,存会中大家看。 单本多者,除留会外,择通文理,有信心,能恭敬者送之。 刘文章好学,而住处远,无论大小,每种各送彼一分。 不可来信搅扰,但自认真修持而已。 二十五包书收到后,只寄收到信片,不得多络索。 光目力不给,看字亦甚吃力,不可不体谅,祈慧察。 并与诸人说之。 三编卷二复常逢春居士书七世间多少聪明人,皆被之乎者也所误,毕世不得实益。 居士慧根夙植,固为难得。 然以多知多见,反为障碍。 既信净土法门,何不于此法中死心做去。 而修返闻数息唯识等观,此各种法,均是大乘法门。 然皆属自力,未可与仗佛力之法门论其利益也。 今既发心念佛,当以心佛相应,生前得一心不乱,报尽登极乐上品为志事。 不必求其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也。 宗门以开悟为事,净宗以往生为事。 开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开悟者,万无有一。 此义认不准,或致因求悟而反不以往生为事,则其误大矣。 今修念佛法门,当依大势至菩萨所示,如子忆母之诚心,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实行。 果能死尽偷心,则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或可即得。 然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且勿视为易易。 纵不即得,当亦相去不远矣。 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 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 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 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 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即见鼻端,则眼鼻二根亦摄。 五根既同归一句佛号,身根焉有不恭敬严肃之理乎。 故知都摄六根,下手在听。 能都摄六根,则心识凝静而不浮散,便名净念。 以六根既摄,杂妄等念潜消故也。 净念又能常常相继无或间断。 则念佛三昧,可即得矣。 故下曰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此大势至菩萨,以教化九法界一切众生者。 实三根普被,有利无弊也。 果肯依之而修,当必有观行相似等利益可得也。 三编卷二复张曙蕉居士书八念佛时跏趺对像坐,念耳听,手数珠,心想无量光佛,以冀三密相应,乃昏散仍不能免。 将从容以待其纯熟,抑有何法以资都摄。 答,跏趺坐念,不宜掐珠。 掐珠则心难静息,或致受病。 宜按钟计数,一刻钟念若干佛,即与掐珠同。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最妙之制心法。 三编卷四答俞大锡居士问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云何行持。 答,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发切愿,(即愿)专持佛号。 (即行)信愿行三,为念佛宗旨。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 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 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 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 念佛时眼宜垂帘,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 眼既摄矣,则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 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 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 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 若能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 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 祈注意。 但祈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则业消智朗,心地开通。 何愁不解经义乎哉。 祈勉力。 三编卷四答念佛居士问(即周孟由)如来一代所说一切法门,皆须断尽烦惑,方可了生脱死。 惟念佛一法,若具真信切愿,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信愿为前导,念佛为正修。 有以专求一心,不讲信愿。 及注重开悟,不求往生者。 皆不知念佛之宗旨者。 弃佛力以仗自力,忽佛智而矜己智。 其自误误人也,大矣。 念佛之心,必须恳切至诚,如子忆母。 纵有他境当前,终不能令此忆母之心,或有忘失。 当念佛时,或声或默,均须摄耳谛听。 不令一字一句,滑口念过。 大势至菩萨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即此随念随听之一法也。 果依此说,决定往生。 若或讨巧,定成大拙。 自误误人,害岂有极。 三编卷四净土法会课仪跋故知了生脱死,入圣超凡,舍净土别无长策。 念佛一门,须信愿行具足。 信之既深,则发愿必切。 发愿既切,则行持必力。 但念弥陀,莫加他法。 当以真信切愿,执持名号。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心念耳听,字字句句,念得分明,听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 既以此法自行,必须又以此法化他,则化功归己,实为往生最胜资粮。 三编卷四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修持净土念佛法门,当以信愿行为宗。 信者,当笃信佛力。 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 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 次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母忆子。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定蒙接引。 次信净土法门,如永明禅师四料简所言。 较诸余法,其间大小难易得失,迥然不同。 虽有余师称赞余法,不为所动。 乃至诸佛现前劝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转,此乃真所谓信也。 愿者,愿以此生誓往西方。 不取多生修习,于秽土中头出头没,从迷入迷。 复愿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脱一切众生。 行者,真实依教起行。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则知念佛之法,当都摄六根。 都摄六根之前,尤当先摄二三根。 二三根者,何也。 即耳口心是也。 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 心中念得明明白白。 耳里听得明明白白。 稍有不分明处,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 (祗念不听、易生妄想、)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 其他看经亦然。 切莫一路看一边分别,则获益少而情想多。 昔有写经者至诚写经,专心一意,祗管写经,别无情见,迨天已黑,仍抄写不辍。 忽有人告以天黑,何能写经。 尔时写经之人,情念一动,遂不能写。 夫明暗之分,众生之妄见也,众生之凡情也。 故当专心一意,妄尽情空之际,只知写经,不知天之既黑,亦不知天黑则无光,而不能写经。 迨至为人提破,无明动而情想分。 妄念一动,光明黑暗,顿时判别,遂致不能写经。 故知用功之道,端在专摄,不事情想。 若无思想,那有邪见。 邪见既无,即是正智。 三编卷四净土法门说要 发布时间:2025-10-27 10:05:30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