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迷妄与魔心 一夫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 虽随机设教,种种不一,求其若圣若凡,上中下根,乃至逆恶之流,同于现生了生脱死,俯谢三界,高登九品者,唯净土一门为然也。 噫! 如来大慈,普渡众生,唯此一法,堪畅本怀。 众生修行,冀出生死,唯此一法,决遂所愿。 法门广大,利益宏深,固宜一切佛子悉皆奉行。 何近见愚夫愚妇率多竭诚归命,而通宗通教之士,反漠然置之,若不闻知者然。 其故何在? 以研教者按常途教理以论断证,不信有带业往生之事;矜常处生死以度众生,不愿为速出生死之人。 不知坯器未烧,经雨即化,烦惑未断,转生即迷,自利尚难,焉能利他? 此皆不谅己德,以博地凡夫稍具慧性,便以法身大士之作略自拟,以致一误永误也。 (普贤行愿品疏钞撷序)二汝学到一肚皮佛法,但知说药,自己也未实行。 使汝实行,断不至怀疑,而以昔某某为文殊普贤之俦。 此皆由不能鉴别真伪,遂致茫无所从,或至以伪为真。 譬如太医院御医,凡医书、病源、脉诀,读得熟如明镜映现,及至临证,则茫无所从,不知该用何药? 汝之所问与此医生见识,毫无有异。 佛法原是教人了生死的,非只当一种高超玄妙话说说。 彼下劣知见之当哲学研究佛法者来,必须先对彼说佛说法之所以然,是要人对治习气,洗心涤虑,敦伦尽分,慈悲仁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自利利他,共证真常,渐次修习,至成佛道耳。 所有经教,皆为发明如上所说诸事理故。 若唯求明了,不欲实行,岂非优人作戏,尚得谓之为学生乎? (复唐大圆居士书)三自心作佛,是佛心度自心,我即佛,佛即心,心即佛。 此种说话,上等人则得益,下等人则受病,不可注重于此。 若注重于此,或致生大慢,谓我即是佛,何用念佛? 须知由其心即是佛,故佛教人念佛。 若心与佛不相符合,如冰不可入炉烹炼。 唯其心之本体,与佛无二,故佛令人念佛,以佛威德神力之智慧火,烹炼凡夫夹杂烦恼惑业之佛心。 俾彼烦恼惑业,悉皆四散消落,唯留清净纯真之心,方可谓心即佛,佛即心。 未到此地位说,不过示其体性而已。 若论相与用,则完全不是矣。 佛之心,如出矿之金。 吾人之心,如在矿之金,虽有金之体性,了无金之功能。 是以自心是佛,更须要认真念佛,求生西方。 愚人不知此义,不是高推圣境,自处凡愚,便是执理废事,妄谓证道。 (复周陈慧净居士书)四如来一代所说通途修证教理,虽法门种种不一,绝无具足惑业,能了生死者。 唯净土一门,但具真信切愿,以至诚心,持佛名号,求生西方,无论惑业之厚薄,功夫之浅深,皆于临终,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既往生已,即已超凡入胜,了生脱死,即得亲证无生,以至圆满佛果耳。 此如来悲愍劣机众生,普令现生顿出轮回之特别法门也。 须知净土法门正摄上上根人,是以善财已证等觉,普贤犹令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以期圆满佛果,且以此普劝华藏海众。 是知回向往生净土一法,乃圆满佛果之末后一着也。 世有狂人,不审教理,以愚夫愚妇皆能修习,遂谓之为小乘而藐视之,不知其为华严一生成佛之成始成终第一法门也。 亦有愚人,知见狭劣,谓己功夫浅薄,业力深厚,何能即生? 不知众生心性与佛无二,五逆十恶将堕地狱,遇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满十声,或止数声,随即命终,尚得往生。 观经所说,何可不信? 彼尚往生,况吾人虽有罪业,虽少功夫,较彼五逆十恶,十声数声,当复高超多多矣。 何可自暴自弃,以致失此无上利益也。 如来称此净土法门为难信之法者,以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其圆顿直捷广大简易,超出一代通途教理之上,非宿有善根,决难信受奉行也。 (虹桥净土堂序)五世人每每于自己所作功德作矜夸气,于自己罪过作宽恕气。 人孰无罪,且勿说过去,即以现世论,杀种种众生以悦口腹,一生不知吃了多少生灵,可说大话,说我无罪过,妄受天罚乎? 是以常人总不见自己有过,圣人总不见自己有德。 不见有过,故其过山积;不见有德,故其德天高。 (复德畅居士书)六外道邪说皆无可虑,所可虑者,僧多不知法,及一班狂僧之妄谓为宏法,而实灭法。 然彼势力甚大,非神通圣人,无可如何! 倘诸僧俗悉能依佛之言,行佛之行,即彼意欲灭佛之人,观其道行,亦当钦敬不已,加意护持,况其更深远之行为者乎! 现在欲护持佛法,莫急于躬行实践,敦行伦常仁义之道,及信愿念佛之法耳。 (复林赞华居士书)七佛法至今,衰残实甚。 茫茫众生,如盲无导。 纵有一二知识为之开示,以业深障重故,正智不开,虽闻正法,不生信向,纵生信向,亦属浮泛,如醉如梦,了无定见,一遇邪魔外道,则如蝇逐臭,如蛾赴火,蚁聚乌合,动盈万千。 (与林枝芬居士书)八今之学者,每每专说假话,不修实行,意拟沽名钓誉以求体面,并非真实自省寡过而作是言也,此名自暴自弃,名大妄语,名不知惭愧。 若非此等,则为圣贤之徒。 若带此气,则是下流坯,乃法之罪人,佛之逆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直心直行,方与佛合。 (复高邵麟居士书)九汝谓现今未得一心,临终恐难得力,亦是只知捡取古人所说,不自量自己所行而为议论。 念佛一法,重在佛慈加被,虽属具足惑业之凡夫,亦可承佛慈力,带业往生,余一切法,则绝无此义。 汝妄想纷飞,尚欲急得一心不乱,此心即是着魔之本。 净土法门,重在信愿,信愿若真切,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 若无信愿,纵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脱生死。 固不令汝汲汲于求一心也。 以汝之妄想纷飞,一求一心,定规着魔。 汝不察(光)意,遂谓一任随便。 眼前随便者,决非信愿真切之人,使信愿真切,决不至泛泛然随便,而均不得往生也。 (复温光熹居士书)十今人每见一法有效,则不加拣择,完全袭行,遂于莲宗诸祖通常教人之法,生诸疑念,是尚可谓信佛信法乎! 可见汝与诸友同皆在重今轻古之流派中。 似此见解,必致见异思迁,以求所谓奇特玄妙者。 异日有提倡高超玄妙之余法惑人,于少时间便成佛道之诳言,定当随之而舍此修彼,如浮萍无根,随风荡漾。 信道不笃,焉能为有无,致有未得实益,先受大损者。 譬如食瓜果宜去其皮核,非可完全食,亦非可完全去,是在学道之人善用其心耳。 修净土人,注重信愿行三法。 至于定境中之八触及与六妙,不应注意。 倘或功夫发现,亦当视为平常,不加欣幸。 否则或恐以为胜妙,致将正修净业,反视等闲。 (复慧昭居士书)十一今之大通家,多多要高大门庭,所说之法多非合机之法。 或只谈玄说妙,而专恃自力;或则真俗两歧,而为世之所诮。 汝所说往生者少,实由信愿不真切之所致。 信愿若真切,即临终始念,亦有得生之理。 若悠悠泛泛,心中尚在做来生福报之梦,何能得生,此病根也,不可不知。 (复李少垣居士书)十二今之弘法者,每欲引人入佛法,自己先从人行事,则大体以失,何以令人重法? 阁下年未三十,已现衰相,固当舍博守约,专修净业。 净业大成,再宏余法,庶得自利利他之实,否则虽能利人,亦非究竟现生获出生死之道。 而自己本分事,既不能断尽烦惑,以了生死。 又以素未专志净业,或致因通途教义,疑特别法门,则又无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虽种善根,倘以坯器未火,或被再生之雨为之消灭,则可惜耳! (复李圆净居士书)十三念佛一法,至极稳当。 小慧之流,每弃佛力而修仗自力之法,非愚即狂,莫由挽救。 吾人但当深信佛言,固守净宗之旨,当不至流入邪外,及以意见明了为亲证也。 近有高明,真切用功,流入偏知谬见,贡高我慢,藐视念佛者,亦复不少。 此等皆因不自量,而妄以己之能了知,为能证得也。 岂知坯器未火,经雨即化为尘土耳。 (复郑慧洪居士书)十四汝既皈依佛法念佛,当依佛教而行。 佛教你求生西方,你偏不肯求生西方,偏要求来生。 你活了几十年,若未遇佛法,不知出离之方,则莫有法子,只好任其死后轮回。 今既遇佛法,且复皈依为佛弟子,偏偏不信佛的话,任自己的愚见,胡思乱想,想来生还做人。 若求来生,即无大道心,纵修行的功夫好,其功德有限。 以系凡夫,人我心做出来,故莫有大功德。 佛言世间有二罪人,一是破戒,二是破见。 破戒之罪尚轻,破见之罪甚重。 何谓破见,即汝所说,求来生不求往生,乃是邪执谬见,乃是破坏佛法之邪见,及引一切人起邪执谬见,其罪极大极重,以其心与佛相反,复能误一切人故也。 (复智正居士之母书)十五当此大劫,殆朝不保夕。 如居积薪之上,下已然火。 何可泛泛然览诸经典著述,而不专心致志于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及念观世音菩萨,以祈逢凶化吉乎! 无论何等资格,皆当以此奉劝。 俾知此大火宅外,尚有最极安乐之清净世界。 倘从此生正信心,专志西方,其功德比深入经藏,彻悟自心,而未断三界内之惑者,大百千万亿倍。 而一班人士尚不以为忧,而专志于不急之务,可不哀哉! (复智牧、智声二居士书)十六末世众生根机陋劣,不依净土法门,决定无由了脱,一班好高务胜者,多多越分自命,觉得禅教之理性渊深,遂不以净土为事,从兹弃佛力而仗自力,弄到结局时,皆成种远因而了不得其实益耳。 今之世道,乃患难世道,若不以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为依怙而常念之,则祸患之来,或所不测及其卒遇,徒唤奈何,倘能预先持念,必有冥为转移。 况生死到来,人各有此日,故宜常做临终想,则一切非分之妄想,与不能资之以了生死之诸法门,自不致力驰骛,而令此决定仗之可了生死之法,荒疏不修也。 (复袁闻纯居士书)十七闭关专修净业,当以念佛为正行,宜从朝至暮,行住坐卧常念。 只求心不外驰,念念与佛号相应。 若心起杂念,即时摄心虔念,杂念即灭。 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缘法、得名誉、想兴寺庙。 若有此种念头,久久必至着魔。 若不与汝说破,恐汝以此为好念头,妄想日日增长,必定着魔无疑。 纵令心净妄伏,亦不可心生欢喜,对人自夸,有一分就说十分,此亦着魔之根。 凡有来者,皆劝彼念佛求生西方。 (复明心师书)十八净土既是唯心所造,当云唯心,不当又言净土。 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净土,何得只是唯心,别无净土之外境乎! 唯心净土者,以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 及至临终,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 如是方是唯心净土。 若无净土,则止可言唯心,何得无中生有,添一净土,又添一所造乎! 本无有净土,造个什么! (复王颂平居士书)十九某居士去年去世,彼先妄发大心,要在此世间度人。 九年至山被(光)呵斥,似乎转念。 是以欲求往生,当放下此世间,并放下过份之狂妄心。 过份之狂妄心,为真修行者之一大障碍,不可不知。 如同菩萨在生死中度脱众生,此须自己是菩萨始得,若自己尚是凡夫,便欲担任此事,不但不能度人,且不能自度。 世间多少善知识皆受此病,尚谓之为有大菩提心? 须知次此心先求往生则有益,以此不求往生,须是菩萨则可,否则为害不浅。 (复潘对凫居士书)二十所言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用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 使真实摄心,专注于一句佛号中,必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 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圣境界现,及得种种神通! 只期心佛相应而已。 所谓全心是佛,全佛是心。 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若能如是,譬如杲日当空,霜雪俱化。 又何得有此不如法之境界,为苦恼于身心乎? 若不如是用心,平常专欲得见圣境,不知圣境之得,须到业尽情空地位。 否则勿道所得者皆属魔境,即是圣境亦无所益,或有大损。 以不知精进力修,反从此生大欢喜,未得谓得,则必至着魔发狂。 楞严经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者,此之谓也。 (复谛醒法师书)二十一修净业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 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损,不可不知。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皆得往生。 无信愿,即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地步,亦难往生。 以真证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实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则不必论。 若但有功夫见此理,尚未实证,若无信愿,亦难往生。 禅家说净土仍归于禅宗,去信愿说,而未断惑业,欲了生死,则梦也梦不着。 以凡夫往生,由信愿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今既不生信愿,又将佛一一说归自心,何由感佛? 感应不符,则生自生,佛自佛,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其得益浅而受损深,不可不知! 既去信愿则无由仗佛慈力。 吾故曰真修净土人,用不得禅家开示,以法门宗旨不同故,祈为慧察。 (复何慧昭居士书)二十二古德教人,只为人说用功法。 谁将自己所见境界,搬出来示人? 若到心空境寂时,又何境界之有。 所云心佛相应,心佛双忘,四相不存,三心叵得,无念而常念,即念而了无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此处有何境界? 倘念至此,不妨西方净境,彻底全彰。 然由念寂情亡,故于此更能得益。 决不至生大欢喜,误认消息,以致着魔发狂。 倘未到一心时,心中念念想境界,此境界现,决定受祸。 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尚非躁妄心所感之魔境,而一生欢喜,谓为证圣,便成魔子。 况最初即以魔心所感之魔境为圣乎! (复李少垣居士书)二十三所言礼拜种种震动,及黑暗中精光流露,皆提神过度所致。 以后礼诵但至诚恳切而已,不必过为提神。 宜心常向下想,或想在莲华座上坐,而只想所坐莲华,绝不计及自己之身在莲华上。 久之此种虚浮习气,消灭无有。 以此种现相,多半属躁妄所致,尚未用功,即欲成就。 不知好歹者认做功夫,则着魔发狂矣。 然好境界亦不生喜,恶境界亦不生怖。 怖则邪必乘之,喜则必先失正。 合目亦是致病之本,以后但不他视,切勿合目。 平常念佛,绝不过于太急,急则伤气,伤气则或致震动。 亦不可过慢,过慢气接不住,亦致伤气。 (复杨慎予居士书)二十四近世以来,多有赖佛偷生者,禅教律净,一无事事,唯奔南往北,贩买零碎东西,以求微利而恣所欲。 虽至名山圣道场地,绝无一念惭愧景仰之心。 居士即俗修真,随缘进道,执持一句弥陀,当作本命之辰。 抱着惭愧二字,以为入圣阶梯。 纵欲广游,宜以神不须以身。 弥陀三经,华严一部,当作游访路程。 宴坐七宝池中,遍游华藏世界。 神愈游而身愈健,念愈普而心愈一。 其寂也一念不可得,其照也万德本具足。 寂照圆融,真俗不二,十世古今,现于当念。 无边刹海,摄归自心。 校彼披星戴月,冒雨冲风,临深渊而战兢,履危岩而惊怖者,不啻日劫相倍矣。 (复高鹤年居士书)二十五须知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一法,佛也说不出来第二个法门了。 其余一切法门皆须修到业尽情空,方有了生死分。 倘有丝毫未尽,则生死依旧不了。 若论业尽情空,现今恐举世难得其一二。 若以信愿念佛求生,则万不漏一。 倘外现修持之相,内无真实之心,则是假善人。 假善人,何能得真利益乎? (复许熙唐居士书)二十六顶圣眼生天等说,实可依据。 (光)恐无知者,唯以探冷热为事,意谓有信愿及临终正念分明,即可往生,不得专以探冷热为据,恐其探之频数,或致误事,不可不知。 大宝积无量寿如来会所说,乃说此等堕疑悔者,名为胎生,亦有谓为疑城者,此约障蔽隔碍之义,立胎生疑城之名。 以在莲华中五百岁,不见佛闻法,何得死执其字以说义,将谓此等不在九品之数乎? 须知西方无胎生,亦无城郭,乃约不能即出莲苞,及与佛相隔之义,喻取于胎于城。 佛法本无可说,一死执则无事生事,便费尽笔墨矣。 总因自己居于疑胎,其为城也,厚逾铁围。 果能直下明了,则大地平沈,铁围了不可得矣。 (复周孟由昆弟书)二十七若大通家,则禅净双修,而必以净土为主。 若普通人,则亦不必令其遍研深经奥论,但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即已。 此人不废居家业,而兼修出世法,虽似平常无奇,而其利益不可思议。 良以愚夫愚妇颛蒙念佛,即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较比大通家之卜度思量,终日在分别中弄识神者,为益多多也。 以故愚夫愚妇念佛易得益,大通家能通身放下,亦易得益。 若唯以义理是卜度者,则不得益,或反得病。 及未得谓得,流入狂派者有之。 (复谢诚明居士书)二十八净土法门,注重在信愿。 有不知者,或求人天福报,或求来生为僧,宏扬佛法,度脱众生。 此种心念,要丢得乾乾净净,若有一丝毫,便不能往生矣。 往生,则超凡入圣,了脱生死。 不往生,纵一生二生不迷,决难永远不迷。 迷则由有修持之福,而所造之业,为可惧耳。 恶业既造,恶报自临,求出三途,恐无其日。 (复吴慧诒罗慧澍居士书)二十九念佛一法,要紧在有真信、切愿。 有真信切愿,纵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若无信愿,纵能心无妄念,亦只是人天福报,以与佛不相应故,故当注重于信愿求生西方也。 真有信愿,妄当自已。 傥平日有过头妄想,欲得神通、得名誉、得缘法、得道等,如是完全以妄想为自己本心,越精进勇猛,此种妄想越多越大。 若不觉照,永息此妄,则后来还会着魔发狂,岂但妄想而已乎! 固宜汲汲息此过头妄想也。 世人多以人情为事,人无不求消灾延寿者,故加念药师佛。 实则阿弥陀佛,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威神功德,悉皆齐等,非念阿弥陀佛,不能消灾延寿也。 (复又真师觉三居士书)三十一切凡夫,具有二病,一则狂妄,二则愚痴。 狂妄者,谓我本是佛,何须念佛。 心净则土净,何须求生净土,此系执理而废事,其弊至拨无因果,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此人必堕阿鼻地狱,永无出期。 以善因而招恶果,诚可怜悯! 愚痴者,谓我系凡夫何敢妄想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不知自己一念心性,与佛无二无别。 但以烦恼惑业障蔽,故令即心本具之佛性功德,不能显现。 譬如大宝铜镜,经劫蒙尘。 智者知是宝镜,愚人认做废物。 佛悯众生迷昧自心,教令念佛求生西方者,以最爱惜众生之本有佛性,恐其永远迷失,故令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庶可亲证此本具佛性。 倘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灾,及不失人身。 犹如以无价之摩尼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其人之愚痴可怜,不识好歹,为最第一矣。 (复智正居士书)三十一当兹时世,尚是愚夫愚妇之所行,为有实际。 倘高超奇特者,肯将高超奇特放下,其结局必有大高超奇特者在。 若不肯放下,则其结局,亦只得高超奇特之虚名,决无高超奇特之实际可得也。 念佛一法,理极高深,事甚平常。 欲求心佛相应,第一是志诚恳切,第二是听,反闻念佛声。 诚听兼到,昏散自除。 (复李觐丹居士书)三十二汝今之欲求即生西方,此念头也好,然亦只任己之因缘。 若特起一种决烈之心,必期于即去,则便成着魔之根,后来之祸,何堪设想? 中庸云,君子素其位而行,素患难行乎患难。 此行乎患难,汝今当仿而行之,为素疾病烦恼而行乎疾病烦恼。 视己为常病之人,则无躁急求愈之心,而一心念佛方能速愈。 见所嗔所爱之眷属,即作此人乃我作功夫之试金石,偏要宜生嗔者不生嗔,宜生爱者不生爱,即所谓转烦恼为菩提,转病苦为安乐也。 一心念佛,求速往生,如其一时不能即生,切勿起一念躁急之心,则病苦自能消灭,眷属自能调善,愿深思之。 (复周群铮居士书)三十三玉柱师人极诚实,与(光)同住红螺山半年。 彼所说禅净之义,乃只在用功一边说。 若谓此义高深玄妙,圆融透彻,则便有违经之咎。 净土一法,俾凡夫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撇去此义,唯以一念不生,一心不乱相同为事,直是违抗佛经,自立章程,以误初机者。 (复谢慧霖居士书)三十四今之宏法者,通是崖板章程,不知变通。 仁王固可护国,讲之殊难领会,念之亦无有多少。 若以普门品为救国而讲演,则三岁孩子也会念观世音菩萨。 若仁王经,则百千中之一二人矣。 如此宏法,只得宏法之大名,难得护国之实益,可叹孰甚! (复谢慧霖居士书)三十五无得居士既有六十老父,何得要出家? 使不出家,无由闻法修行,尚有可原。 今藩篱大撤,在家人研究修习者其多如林,得利益生西方者,亦常有其事,何得要离亲出家乎? (光)绝不赞成。 按实说,当今修行,还是在家人好。 何以故? 以一切无碍故。 出家人之障碍,比在家人多,是以非真实发道心者,皆成下流坯,无益于法,有玷于佛也。 (复唐大圆居士书)三十六接手书,知阁下卫道之心,极其真切。 而彼欲为千古第一高人之地狱种子,极可怜悯也。 起信论之伪,非倡于梁任公。 乃任公承欧阳竟无之魔说,而据为定论,以显己之博学,而能甄别真伪也。 欧阳竟无乃大我慢魔种。 借弘法之名,以求名求利。 其以楞严起信为伪造者,乃欲迷无知无识之士大夫,以冀奉己为大法王也。 其人借通相宗以傲慢古今。 凡台贤诸古德所说,与彼魔见不合,则斥云放屁。 而一般聪明人,以彼通相宗,群奉之以为善知识。 相宗以二无我为主。 彼唯怀一我见,绝无相宗无我气分。 而魔媚之人,尚各相信,可哀也! (复李觐丹居士书)三十七念佛所见之境,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 善境不可欢喜,但摄心正念,必有所得。 谓业消智朗,然有浅有深,不可即生满足想。 摄心正念,善境或愈显,或即泯,切勿以为念。 但使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即已。 见善境,心地清凉,了无躁妄取着之心,亦不必定是入定。 此是了知唯心所现,不是对境无心。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谓此如子忆母之念,即是最上方便,不假借其余之方便。 汝误将不取着,认为扫荡,故有此与建立相反。 如子忆母,何可谓之扫荡。 圣境若现,知属唯心,取着则非唯心矣。 以初心一见圣境,多多不知唯心,故生取着。 一生取着,则不是得少为足,便是着魔发狂。 故经云,不作圣心,谓己已证,名善境界。 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着魔发狂。 汝是一不洞事之痴汉,何可将平日用功,与临终地狱相现之着力哀恳相比喻。 如孝子平日思亲,虽极恳切,断不可如亲已死之哀痛,不顾身命也。 汝且按事相,志诚恳切修。 若说理而心实不通,则无益而有损矣。 汝所说者,通是未着魔而欲着魔之话,非防着魔之话。 以汝躁妄心,急欲得此境,故反成障碍也。 当此大劫,好不志心念佛。 而妄想纷飞,论说空话乎。 祈死守净土修持,让他人通通成佛去。 祈慧察。 (复温光熹居士书)三十八学道之人,凡遇种种不如意事,只可向道上会。 逆来顺受,则纵遇危险等事,当时也不至吓得丧志失措。 已过,则事过情迁,便如昨梦,何得常存在心,致成怔忡之病。 汝既欲修行,当知一切境缘,悉由宿业所感。 又须知至诚念佛,则可转业。 吾人不做伤天损德事,怕甚么东西。 念佛之人,善神护佑,恶鬼远离,怕甚么东西。 汝若常怕,别着怕魔,便有无量劫来之怨家,乘汝之怕心,来恐吓汝。 令汝丧心病狂,用报宿怨。 且勿谓我尚念佛,恐彼不至如此。 不知汝全体正念,归于怕中。 其气分与佛相隔,与魔相通。 非佛不灵,由汝已失正念,故致念佛不得全分利益耳。 (复同影居士书)三十九某人岂念佛所误乎? 以彼心存速证,故得魔鬼附体。 从兹妄造谣言,未得谓得,未证谓证。 彼之学者,皆以彼为活佛,故彼有百日成佛之说。 凡去见者,有时预知其心,有时面受人欺。 足知彼之神通,乃魔鬼作用。 鬼来则有,鬼去则无。 凡亲近彼者,有得心地清净者。 有未得谓得,妄自称尊者。 亦有发狂不能令愈者。 世之矜奇好异者多,故彼得售其技。 使一切人皆能恪守本分,则彼之巧技无得而施。 (复某居士书)四十然今人多半是要体面,凭空造楼阁。 有一分半分,便说有百千万分。 如某居士录其境界,皆是手笔所做,不是心地所做。 佛以妄语,列于根本五戒者,正为防此弊也。 若或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乃妄语之流类。 若凭空造楼阁,妄说胜境界,即犯大妄语戒。 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其罪甚于杀盗淫百千万亿倍。 其人若不力忏,一气不来,即堕阿鼻地狱。 以其能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故也。 汝切须慎重。 所见之境有一分,不可说一分一,亦不可说九厘九。 过说亦罪过,少说亦不可。 何以故,以知识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为断耳。 此种境界,向知识说,为证明邪正是非,则无过。 若不为证明,唯欲自炫,亦不可。 若向一切人说,则有过。 除求知识证明外,俱说不得。 说之则以后便永不能得此胜境界。 此修行人第一大关,而台教中屡言之。 所以近来修行者,多多着魔,皆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 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胜境,一生贪着欢喜等心,则便受损不受益矣。 况其境未必的确是胜境乎。 倘其人有涵养,无躁妄心,无贪着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 既不生欢喜贪着,又不生恐布惊疑。 勿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 何以故,以不被魔转,即能上进故。 此语不常对人说,因汝有此种事,固不得不说也。 须知学道人要识其大者。 否则得小益,必受大损。 勿道此种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须置之度外,方可得漏尽通。 若一贪着,即难上进,或至退堕,不可不知。 (复何慧昭居士书)四十一汝欲(光)令汝圆觉妙心,廓然开悟(此心乃佛所证之心)。 寂光真境,常得现前(此境乃佛所居之境)。 莲池愿文,虽有此语,切不可发痴欲其即得。 若欲即得,必定着魔发狂,佛也不能救矣。 譬如小儿,扶墙而走,尚难不跌倒。 而欲飞行长空,遍观四海,岂非梦话? 但求往生,即了生死。 若欲悟此心,见此境,尚须渐修,方能分悟分见。 若圆悟圆见,非成佛不能。 汝太不自量,(光)已说破,当以决志求生西方为事。 越分欲得,反为堕落魔外之本。 (复吴思谦居士书)四十二汝真可谓第一狂人,世荣心,如海波汹涌。 而又欲立刻风平浪静,澄湛不动。 其急欲求不动之心,正是群动之本。 又如釜沸,极力加火,以求不沸,其可得乎? (光)与汝所说者,乃息风抽薪之事。 汝不详察,尚谓是扬波益沸。 岂不大可哀哉? (复温光熹居士书)四十三但求不堕恶道即已,此言千万不可萌于心,形于口与笔。 若有此念,便不得往生。 往生全仗决定信愿。 存此念,即无决定求生之心,有决定不生之心,其害非小。 净土宗旨已失,何能得净土真实利益? 至于一心念佛,誓生极乐,能生不生,皆不作念,至不生亦善,即是远离疑虑之心,乃学宗教家之说大话。 若是法身大士,则此语方为实义。 然法身大士欲利益凡夫,亦不可说此话。 若是博地凡夫,又求生西方,说此话,则是胡说巴道,自误误人,害岂有极。 千万不可依从,依之则往生无分。 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 彼一切付之无念,则何能感应道交? 其感应道交者,全由至诚恳切之决定念。 证无念者,则可说此话。 未证无念说此话,皆成东坡临终之误。 可不哀哉! 可不痛哉! (复周智茂居士书)四十四古今许多大英雄豪杰,亦有担荷佛法,极意修持者。 亦有博学多闻,毕生不知佛法为何义。 亦有概不理会,亦不赞扬,亦不毁谤者。 亦有绝不知佛法,而任已意见,妄加诽谤者。 又有心中深佩佛法,窃取以雄己之门庭,而又特意诽谤,以阻塞一切人入佛法者。 众生知见,变幻离奇,若一思之,不禁令人痛息。 汝等以罹苦,得为入法之导。 使事事如意,或恐终身为门外汉,而又自以为所得至极,无有过者也。 世间祸福相倚伏,唯在当人之善用心与否耳。 (复陈逸轩居士书)四十五悟道容易,证道甚难。 今人多多皆未真悟,依稀仿佛,知其少分。 则以为无生死可出,无佛道可成,任心肆意,将来皆为阎罗之囚。 至此方知前来之悟,乃误也。 汝能于悟得原无一物之后,审知三毒习气,不易消除。 归心净土,以求现生了脱,可谓宿有善根。 彼聪明自负,不肯下真实工夫,卒成自欺欺人者何限。 愿始终秉此志,与令慈及妻子同念弥陀,同生净土。 庶可不虚此生,不虚此遇矣。 千万不可作断灭想。 果有不测之祸,无法可设,亦当至诚求佛加被,以期免脱。 纵定业难免,亦当一念投诚,即获接引。 岂必七日不食方能哉? 预存此想,便是着魔之根。 (复季国香居士书)四十六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 一种好高务胜者,每每妄以禅宗求开悟为事。 其意在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不以西方极乐世界为然。 此种意旨,似乎深奥,实则多半皆成说食数宝之下劣派,切勿效此恶派。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自可决定往生西方。 彼唯重理性,不务事修者,乃弄巧成拙,求升反坠之流也。 若染此习,则了生脱死,须待驴年。 (复顾宗况居士书)四十七古今聪明人多受聪明祸者,以仗己聪明,或慢人侮圣,或谤佛毁法,或妄生臆见,以期现世之名利,与身后之虚誉耳。 不知既无谦德,则天地鬼神皆恶之,而况于人乎? 故每每皆成狂妄之流,或归于奸恶一派耳。 若持之以谦,则愈聪明愈有实益。 必能穷则独善,达则兼善。 况能依佛法之净土法门以自利利人乎! 南无,举世皆念纳莫,汝何得要照本音念。 念佛功德,无量无边,不让念经功德。 减寿以求福寿康宁,何如劝彼念佛吃素,求生西方之为愈乎? (复宁德晋居士书)四十八汝书说得很热闹好听,急宜自抑。 凡做不到底事,决不肯说。 汝把发愿之话,当做平日实行之事,那一样做得到? 发愿系所期者远,故无病而有大益。 若平日行得到者,则可说。 行不到者常说,久则着狂魔。 只顾说空话,一毫也不行,若不痛改,定规魔死。 汝之话,说了就会做到还好。 说了永世也做不到,向无知之人说,尚能令人或信或不信。 向有知识之人说,人将看汝不值半文。 汝看各书,尚无择师访友之识见。 而求(光)开示,是卖汝真实耶? 是显汝狂妄耶? (复德诚居士书)四十九佛法利益,非凡情所能测度。 彼愚人唯知以医药治病,及祷神祈鬼求愈者,皆所谓担麻弃金,背道而驰之流类也。 宜善用心,勿以奇特而退堕前功,则将来当更有深益可得也。 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当在往生西方上认定。 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 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 以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皆不至妄生欢喜。 遂致得少为足,便成退惰。 不见佛不见境界,亦了无所欠。 心未归一,急欲见佛见境界。 勿道所见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欢喜,即受损不受益矣。 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 (复陈士牧居士书)五十汝之清磬摇空,乃静极所现。 后知齿舌相击,并非外境所现。 有此一知,方不至或生一种希奇玄妙之想。 由兹起自矜心,则便非得益之处矣。 所言耳根发音,诸净典不甚提倡者。 以净土法门,其要在于信愿行等。 此等境界,乃用功人自得之各别境界。 善知识何可预先发表? 若发表则得益者少,受损者多。 汝净功虽好,于机于教,尚欠阅历,故作此说。 若有阅历,即大有所得,亦不疑古人为敛默也。 江公望之所示,乃反闻之法。 善用之,固能得益。 不善用之,或有归禅家专仗自力一门。 凡修行人宜存正念。 除佛号外,所有诸念,皆不令生,是谓一心。 故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汝但一心念佛即已,何得妄欲高攀大士耳根圆通? 汝须知大士之反闻,并不闻音声,乃闻闻性。 故曰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有声音无声音皆闻。 若如汝说,必有音方能闻。 吾人念佛,随闻此佛音声,固亦反闻之气分。 切勿以圆通自居。 专一以往生自期,则有益无损矣。 否则必有从此反令其心,分张于分别法门胜劣一派。 而无量无边之真益,断送于此多知多论中矣。 (复何慧昭居士书)五十一佛法利益,岂能以虚名而即得乎哉。 念佛必须摄心,使杂念无由而起。 若欲摄心,则当谛听。 若能字字句句听得清楚,自然心不至于大散。 虽不作观,亦同作观。 若心不能摄,观境不清,理性不明。 妄欲得生上品,任己意以作观,则着魔发狂者多多矣。 往生上品,岂作观方能哉? 念至一心,并有大菩提心,又复自行化他,广行六度,谁不能登上品? 而以作观为上品之因,亦一往之说也。 摄心念,为上中下共修之道。 其得益则随人而分大小。 作观,则不知所以然者,断断不可盲修,以其或致着魔也。 汝果能一心念,岂不许汝生上品哉! (复李吉人居士书) 发布时间:2025-10-27 10:33:03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