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地的破执上面下功夫 今人辄谈六度万行,而于破执法门,曾不究心,求出轮回,不亦难乎? !《观心法要》这是蕅益大师对我们初学者的一个劝勉,说我们一般的初学者当然有理想了,有理想要广度众生、建立佛教,但是我们会忽略内心恒审思量的执取要破除,在心地上的破执下功夫。 当然这样子的求出轮回,不亦难乎? 我刚出家的时候,我们的得戒和尚,他开导我们修行有三个次第:一、净罪集资:他说你刚出家的时候,不管你几岁出家都是一样,刚开始要有一段所谓的净罪集资期,找一个地方安住,安住以后先把佛陀的戒律弄清楚,好好的使令身业、口业,尽量不要生起罪业,远离一些过失的因缘。 其次当然要研究教理,一方面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内心当中从断恶修善提升到无住,对身心执着的执取,不敢说完全没有了,但是慢慢的、慢慢的松脱淡薄一点,这个时间起码是要十年,起码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先做内部的整顿,叫做净罪集资期。 二、积功累德:第二个阶段你慢慢对身心世界的执取淡薄了,这个境界风,顺逆的境界风来吹你的时候当然会晃一下,但是你随时能够保持正念、调伏自己,这个时候你就进入到第二个阶段了积功累德。 做什么都好。 办念佛会也好,讲经也好,办活动怎么都好,有因缘你就去做。 因为你有前面的自我调伏的基础,就算你在忙碌当中,烦恼它从细缝里面又出来活动,但是你前面正念力一现前的时候它就消失了,叫积功累德。 这个时候你能够从动中去历练自己。 三、安养静修期:到晚年的时候,要回归到静修,为临命终做最后的冲刺,晚年不能再管事情了,这三个阶段。 如果你一出家的时候就直接去建立佛教、广度众生,你没有经过一个自我净化的阶段,会有什么问题? 当然一切法因缘生,你的因缘到最后,晚年的时候福报很大,但是你的心不安,弟子心不安。 因为你对五蕴的执取很重,那么到晚年的时候你没办法修行,因为你这几十年养成的这个习惯,福报又大,谁也没办法劝谏你,那临终的时候你就颠倒了,因为你从来没有很寂静的去调伏自己,你没有创造这个因缘,这个功德就不会出现,你只是跟众生结结善缘,福报很大,但是你对五蕴身心(自我意识恒审思量),那个执取非常坚固,你说这怎么办? 没办法了。 所以我们刚开始,当然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刚开始一定要有理想,否则你不能得菩萨戒体,但是你在实践理想的时候,刚开始先偏重上求佛道。 金刚经给我们一个菩萨的修学的宗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但是在修学次第上,刚开始先修无住,然后从无住当中从空出假再生起大悲心,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的修学是两个内涵。 不是一个内涵,是两个内涵,是分成两个次第先修无住,先让你对你身心世界的执取跳脱出来,然后你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工作。 这个时候你会很坦荡的去面对一切的因缘。 以平常心:有因缘就做,没有因缘就自己用功,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 我们再念一遍蕅益大师这段开示:今人辄谈六度万行,而于破执法门,曾不究心,求出轮回,不亦难乎? !其实我们看经典,诸佛菩萨的开示讲的很清楚很清楚,要怎么修? 怎么样的次第,但是我们一般人就是忽略,所以修行失败。 修行失败不是佛法有问题,不是我们的教法有问题,是我们忽略了很多的重点。 这个地方是讲破执是我们整个利他的基础。 发布时间:2025-10-27 10:50:46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3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