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无我观,就能达到大自在的境界 印度的外道,不承认色受想行识是我,另外有一个我在色受想行识里边。 现在,我们释迦牟尼佛说,在这个有变化、有生死流转、变化的色受想行识里边,没有那个常恒住、不变易的我,所以叫做无我。 《中观论》上〈观法品〉曾经说:若我是五阴,我即为生灭;若我异五阴,则非五阴相。 若是你执着的这个常恒住、不变易的我,就是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是有生灭变化,那么那个我也应该有变化;我若有变化,就不是常恒住、不变易了,就和那个意思有点冲突了。 若是色受想行识不是我,另外有个我:但是我们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指这身体、色受想行识是我,不在色受想行识之外,另外有个我。 事实上,我们日常生活,都是指这个色受想行识是我,没有另外说是有一个我,没有这样的想法。 所以你若说,离开了色受想行识之外,另外有个我,和事实不符合。 若色受想行识就是我,色受想行识有变化、有生老病死,那么你那个我是常恒住、不变易,就不对了。 所以,是无我的! 这在《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大智度论》,很详细地破除这个我,说得很详细的。 我们通常说,静坐修止观,修奢摩他止之外,另外要修毗钵舍那观。 毗钵舍那观,其中就有一个无我观。 无我观就是观察身体里面没有我,色不是我,受想行识也不是我,另外也没有我,就是这样观。 你常常这样观,因为他先说明了什么是我,你在色受想行识上面去找这个我,找不到;找不到,就是没有我。 而我们的释迦牟尼佛也告诉我们说,是无我的。 所以,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的话,然后作如是观,观察:一直地是没有我、没有我、没有我! 观久了,会怎么样呢? 观久了,我们的思想就转变了。 怎么转变了呢? 我们平常的时候,谁欺负谁,你欺负我、你毁辱我、你伤害我。 不可以,我要报复! 现在你修如是观的时候,久了的时候,没有我;这个时候,你说谁要来伤害我、谁毁辱我,你心里面不动。 没有我,你伤害谁呢? 这个不是我! 心不动了,心就不动。 这个事情,我也提过这件事,人若没有我的时候,心里面是和平的,完全是和平的,与人无争。 你与人无争的时候,吃点亏你也不要紧,你吃点亏不要紧。 但是你这样的一种品德出现的时候,别人会对你有什么感觉? 别人对你的感觉会怎么样? 那完全不同了! 完全不同。 有一个小小的故事。 其实今天的文很长,我今天能不能讲完,我讲不完也把它讲完。 我讲一个故事,讲故事不是说笑话,这是来形容无我的作用的伟大,是这样意思。 有一个出家人,他在这个地方住(当然不是现在,这是古代的时候)。 他在这儿住,有什么事情呢? 那个地方,不是大的城市,是一个类似乡村的情形。 他住那个房子的附近有个井,乡村并不是很多井,所以乡村的人要用水,都到这个地方来担水。 来的人多,就得要等;那个人在井里打水,别的人就等。 时间久了,就和这个出家人熟了,所以,也愿意和出家人谈谈话。 可是其中有一件事,引起别人的疑惑,就是一个年轻的女人她来担水,总是和这个出家人谈谈话,谈、谈、谈。 当然这个事情,很明显地谁都容易看得见的。 看得见也没有什么事,但是后来就有事了。 有什么事? 这个女孩子怀孕了,就生孩子。 这个女人没有丈夫,大家都在这个乡村住,也不是很大的地方,知道她没有结婚;没有结婚为什么生孩子呢? 她和那个出家人常常谈话,他们很近,可能那是出家人的事情。 有的人谈一谈就算了,也没有什么;但是有的人就忿怒,就和别的人联合起来,就问这个出家人。 问这个出家人,就把这件事说了;来问他的人是来势汹汹,那都是手里面拿着东西,要处罚他的。 但是,和他说了一大套的话责问他的时候,他只说一句话,是那样吗? 就说这么一句,其他什么话也没有说。 然后,那些人就驱逐他走,那么他就走了,他也就是走了。 这件事放在这里。 过了几天,这件事大家都知道了,怎么怎么回事,大家就议论。 这个事情就传到那个女孩子这里来,这个女孩子说:这是冤枉他,不是他啊。 不是他,那么是谁呢? 是某某人。 这个事情很快地那个人也知道了,哎呀,不是他,是我啊! 冤枉他,这不对嘛。 心就不安了,于是乎他就和那个女孩子商量商量,就公开声明,不是他,是我。 那么,驱逐这个出家人走的那些人,就是有一点鲁莽了,只是一时的忿怒,那个出家人也没有什么辩别,就这样子就驱逐人家,未免太荒唐一点;现在有人承认,那决定不是那个出家人了,感觉到抱歉,又去请他回来:哎呀,对不住你啊! 怎么怎么地。 是那样吗? 他还是这句话。 然后,又把他请回来。 请回来就回来,他还在那儿住。 有这么一件事。 这一件事看出来什么呢? 他是不是圣人,我们也不必说。 但是这样毁辱他,按出家人来说,这件事是很严重的事情,但是他完全不介意,也不同你多辩别。 当然这是书本上记录,我想这个人一定脸也不会红的。 你说:你怎么可以犯戒,和女人怎么怎么地? 他心里完全不动,不介意。 这什么原因会这样子呢? 他心里面是光明的,完全是光明。 凡夫的境界他完全明白,所以他也不须要费那个气力同你辩别,就是说一句话就够了。 你若能修无我观,就能达到这个境界。 我昨天说过,圣人不怕死! 因为他这个正念一提起来,他和第一义谛相应的时候,没有生死这件事的,没有这件事的。 我们凡夫斤斤计较,这样子、那样子,他完全不介意,没有这回事。 你赞叹他也好,你怎么样毁辱他也好,他心里没有事。 我们能办到吗? 我们不能! 说是我没有做这件事,我是清白的,你冤枉我,我都受不了啊,就受不了,睡觉都睡不着,一定或者要招待记者、要找律师,你要赔偿我的名誉! 这就不得了啊,很多很多事情。 但是圣人没有这种事情。 他心里面有一个独立的世界,那个世界你不能侵犯的,你到不了那里去的,那是自在的地方。 怎么样能到这里? 就是修无我观就能到达这里。 我们凡夫一直是我、我,这是我的、这是我的,谁若侵犯了我、侵犯了我的,都是不可以,所以这个心多诸苦恼。 按佛说的修无我观,若能这样做,就能达到那个大自在的境界。 我们读《阿含经》,阿罗汉就是到了这个境界,是圣人的世界,是无我。 发布时间:2025-10-27 11:02:36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3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