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法门的至心之道 内容: 一、生死了乎,非一门深入,不克济事。 因研阅净宗各书,方知弥陀为我发愿立行,以期成佛。 我违弥陀行愿,以故长劫恒沦六道,永作众生。 了知弥陀乃我心中之佛,我乃弥陀心中之众生。 心既是一而凡圣天殊者,由我一向迷背之所致也。 如是信心,可为真信。 从此心心上发决定往生之愿,行决定念佛之行,庶可深入净宗法界,一生取办,一超直入如来地,如母子相会,永乐天常矣。 (复永嘉居士书)二、药无贵贱,愈病者良。 法无优劣,契机则妙。 在昔之时,人根殊胜,知识如林,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 即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识希少,若舍净土,则莫由解脱。 余自愧多生多劫,少种善根,福薄慧浅,障重业深。 自量己力,非仗如来宏誓愿力,决难即生定出生死。 从兹唯佛是念,唯净土是求。 纵多年以来,滥厕讲席,历参禅匠,不过欲发明净土第一义谛,以作上品往生资粮而已。 所恨色力衰弱,行难勇猛。 而信愿坚固,非但世间禅讲诸师,不能稍移其操。 即诸佛现身,令修余法,亦不肯舍此取彼,违背初心。 奈宿业所障,终未能得一心不乱,以亲证夫念佛三昧,惭愧何如! (净土决疑论)三、其余一切法门,必须修到业尽情空之时,方可了脱生死。 否则任汝工夫深,功德大,烦恼若有一丝一毫未尽,则仍然不能出离六道轮回之外。 以自力了生死,比仗佛力了生死,其难易奚啻天渊悬殊也。 汝幸宿有善根,于此法门能生信心。 然须立深重誓,决不随其余经典知识言教,舍此法门令修他法。 庶可不负此宿根与现缘也。 若读诸大乘经,见其义理深奥,或亲近禅教律密各宗知识,闻其所说亲切,遂视念佛为平常,视彼为奇特,舍此修彼,则如稚子舍父母,重病弃良医,欲得成人愈病,何可得乎! (复丁普瀞居士书)四、净土乃特别法门,其余乃通途法门。 离则两益,合则两害。 世移运衰,末法人根浅劣,欲求豁破无明,断惑证真,甚难甚难! 自未能度,而欲度他,何异溺海渡人。 奉劝诸贤,不可我慢高大,还是真信切愿,仗慈力念佛求生西方好。 (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五、念佛一法,乃佛教之总持法门。 但有专念自佛,专念他佛,兼念自他佛之不同。 专念自佛者,如诸经中深穷实相,以期悟证,乃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达此一切法,当体全空,亲见本具妙真如性。 及禅宗看念佛的是谁,并各种话头,以期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者是,此名为实相念佛。 实相念佛谛理最深,然颇不易修。 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参究照察之力,别无他力辅助,若非宿根成熟,则悟尚不易,何况实证! 自他俱念,即所谓禅净双修者,有以专看念佛的是谁,以期明心见性,不以信愿求生为事者,虽似禅净双修,实为有禅无净。 既无信愿,莫由仗佛力以带业往生。 傥未到业尽情空地位,又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死。 是知禅净双修,唯具深信愿者,方能得益。 否则固不如专致力于持佛名号一门也。 (弥陀圣典序)六、修行唯随己身分而立功课,非可执一以论。 但决定不可不依信愿念佛,回向往生一法耳。 一门深入,万善圆修均可。 若弃舍净土,于别种法门一门深入,并万善圆修,均不可以。 以仗自力,决难现生了脱故也。 今之宏法者,多喜自立章程,不肯依前人之省心力,省功夫之法以行。 虽其心广大,然论其实益,则当逊古人所立之净土法门多矣。 为显我为通家,不依前人成法,若是上上上上根人则可。 否则固宜从省心力处用功,则利益易得矣。 (复谢慧琳居士书)七凡修持宜专不宜杂,念佛一法、,超过一切,或荐亡,或祈亲寿,并一切所求,皆可如愿。 但以求生西方为主,万不可求来生福报,若求来生,便无往生之利益矣。 修行用功,固宜专精。 然凡夫妄想纷飞,若不加经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倘能如丧考妣,如救头燃之痛切,则于一行三昧,实为最善。 若以悠忽当之,久或懈怠放废,固不如兼持经咒为有把握。 总之生死心切,诚敬肫挚,则专兼均可,否则专落悠忽,兼落纷繁。 良以根本不真切,故致一切皆难得利益矣。 (示修行方法)八、末世学佛所宜注重者,在知因果与修净土。 以知因果则不敢自欺欺人,作伤天害理、损人利己之事。 修净土,则虽是具缚凡夫,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诸余法门,皆须烦恼断尽,方可了生死。 否则纵令大彻大悟,有大智慧有大辩才,晓得过去未来,要去就去,要来就来,尚不能了。 况具足烦恼者乎! 讲净土,要将净土为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下凡与上圣共修之道,末世众生不修此法,则但种未来之善根,绝难现生出轮回等道理详说。 隋道绰禅师一生专弘净土,讲净土三经近二百遍,可知一年之中当讲四五遍,不以繁重为忌唯期人各悉知。 今人则必不肯如是重重屡讲也。 古人以利人为本,今人以求名为本,若专讲净土,人或轻之,所以不肯专精致力于此一法也。 (复郭汉儒居士书)九、修行之人,须具决烈之心,任彼诮谤,我总了无疑虑。 若闻人诮谤,便生退心,此种人亦是前生善根浮浅所致。 不以佛所说者为依归,而以愚夫愚妇所说者为根据。 固当长在生死轮回中,永受三途之苦,而欲得人天之身尚难,况了生死,超凡入圣,以至成佛之大利益乎! 净土法门,以真信切愿念佛,决定求生西方为宗旨。 若念佛人不愿求生西方,即为违背佛教。 譬如王子寄居他国,不信自是王子,但愿终日乞食,不至饿死,便为志得意满,其知见之下劣,能不令人怜悯乎! (复杨宗慎居士书)十、末世众生,欲了生死,非仗佛力,决难如愿。 至于各宗法门,俱应研究。 而智识浅鲜,世务纷繁之人,何能兼顾? 欲学余宗,必须净土已得大通,了无疑惑方可。 若净宗不通,一学余宗,稍有所得,便将净土置之度外,将来所得之益,只可作未来得度之因,决不能即生便出生死也。 汝于净土,尚未知门径,何得便欲学唯识? 今之学佛者,多半皆属好高务胜,欲于大众前作通家,并非为了生死以学佛也。 汝欲学佛,必欲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能如是者,乃真佛弟子。 (复王智卓居士书)十一、末世众生,欲于现生了生脱死,若不念佛,求生西方,决定做不到。 何以故? 以无力断惑故。 念佛求生西方,仗佛慈力,未断惑者,亦可往生。 既往生矣,惑业苦三,悉皆消灭。 喻如片雪当于大冶洪炉之上,未至而化。 以西方乃佛菩萨境界:凡夫到此,凡念不期断而自断。 须知念佛求生西方,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多有参禅讲经者,不以此法提倡。 宜立定主宰,无论他如何说,汝总不依他话,另修别法。 何以故,以念佛是仗佛力了生死,有真信切愿,志诚恳切念,个个人都好了。 其余法门,皆须断尽烦恼方能了,其难易相去天渊。 (复周文珊居士书)十二、须将净宗研究到无动惑处,方可泛阅各经论。 倘净宗未能了明,一经泛阅经论,难免随经教知识语言转,反将净土置之度外。 今人稍于经教有得,即注重于研究。 稍于宗意有所发明,便注重于参究。 其源总因不知自己是业力凡夫,不能自证解脱耳。 极深妙者,即极平常者,譬如一句佛号本极平常,念至及极,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均可悉得。 又如树木,本极平常,而生根出芽,成干成枝,出叶开华结果,实有不可思议之妙。 故知看做平常者,方能实有诸己也。 若唯知其深妙,则多分难以措之躬行,只成深妙之说语矣。 (复周群铮居士书)十三、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人人皆能修,人人皆能得其实益。 此佛法中之一特别法也。 三根普被,凡圣同修。 愚夫愚妇,皆能入于其中,大圣大贤不能超出其外。 若于此法能生信心,虽是业力凡夫,即可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倘不于此法认真修持,而于如来所说一切诸法中随修一法,或兼修各法,欲了生死,勿道即生不能了,或经百千万生及百千万劫,尚不能了者,多多也。 何以故,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专仗佛力,自己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圣号,则于临命终时,决定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复丁普瀞居士书)十四、汝既看过文钞、十要,固不须又求(光)再开示也。 今人每务虚名,不修实行,此是学道一大障碍。 若不作假,则一滴雨一滴湿,作假,则如梦中吃饭,无益枵腹。 (复何希净居士书)十五、须知一句阿弥陀佛,持之及极,成佛尚有余。 将谓念弥陀经念佛者,便不能灭定业乎? 佛法如钱,在人善用。 汝有钱则何事不可为? 汝能专修一法,何求不得。 岂区区持此咒,念此功德,不得其余功德乎? (复周智茂居士书)十六、勿谓缘想一佛,不如缘想多佛之功德大。 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 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 如帝网珠,千珠摄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 举一全收,无欠无余。 若久修大士,缘境不妨宽广。 境愈宽而心愈专一。 若初心末学,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 而障深慧浅,或致起诸魔事。 故我佛世尊,及历代诸祖,皆令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者此也。 待其念佛得证三昧,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碱皆具足。 古人谓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 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 可谓最善形容者矣。 (复高邵麟居士书)十七、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岂有不救苦厄之事。 观音菩萨随机示导,岂有不接引生西之理。 念佛人临终亲见佛及圣众亲垂接引,何得此种死执着。 果如是,则佛也不足为佛,菩萨也不足为菩萨矣。 生西当以信愿为本,若遇危险念观音,有信愿命终决定生西方。 或只专一念弥陀,有苦厄亦必解脱。 古书所载,难更仆数。 今于尘劳中则事事圆通,于修持中则事事死执,不当圆通而妄圆通,不当执着而死执着,此苦海之所以长沸,轮回所以无息也。 作此见者,直同小儿,如是之人,何足与议! (复如岑师代友人问书)十八、须知佛法有住持法道,直示真际二种不同。 在凡夫分上,当依律仪而行。 否则便为轻法,轻法则不能令人增长善根。 如求法之人礼貌不恭,便不为说。 况求皈依三宝乎? (光)于问法,固不过执。 唯不自屈,而求皈依者,决不敢允许。 非求人恭敬以自大也,乃欲人深生敬信,以得实益也。 若夫已证圣果之法身大士,若现凡夫身,仍依世仪而行。 若现圣人身,则了无成规。 如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普礼四众,而为授记曰,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乃至彼四众以杖木瓦石打击,避走远住,犹复礼拜称赞。 此系大菩萨直示真际之宏规,凡夫何敢妄效? 妄效则坏乱法道,其过极大。 光恐居士或于经中见此行为,遂以住持法道之法为非,故为略说二种不同之所以,以期了无疑议也。 (复承恩居士书)十九、佛法广大,方便多门。 念佛一法,知易行难。 若能一心不乱,亦是无上法门。 三根普被,带业往生。 念佛一法,尤其专心无二。 若学此学彼,纵将三藏十二部读得烂熟,仍于生死无关。 劝足下一心念佛为佳。 (复任慧严居士书) 发布时间:2025-10-28 11:52:52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3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