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 内容: 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 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 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 一心亦二种: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 好,先看这一段,这就还是谈修慧。 修慧首先谈到这个克期取证的问题。 我们说打佛七就是根据这段经文作为理论依据的。 你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这就是规定一段时间,来成办往生之事。 好,这里要注意,为什么要谈到克期的问题,规定一个期限? 这是佛根据阎浮提众生的特点来加以施设的。 我们众生在修行的这过程当中,不可能做到长时间的精进。 我们的心都是波动的,长时间精进的话,它就像绷得很紧,往往适得其反。 所以佛建立这个克期取证的期限,是深刻了解我们的状况来施设的。 我们或一日、或七日、或十日、或二十九日,乃至于九十日这样的时间段,可能还能精进,如果超出这之外,就比较麻烦了。 前两天有个同修说他们很精进,闭关三年来念佛。 其效果怎么样呢? 他肯定最后效果不行。 因为你不可能做到三年那么精进。 净土法门当中没有规定三年去精进念佛的,没有规定这样的克期。 所以这些我们都要有自知之明,听佛的话,你不要自己作主张。 他自己会容易把修行搞得很刻苦。 这次百万佛号闭关也有个同修告诉我,他准备这十天打饿七,不吃饭,不吃饭精神可嘉。 那我说:你不吃饭你是不是感觉到气力还是很充沛,念得很好呢? 他说他原来念佛,他说还是感觉到气力不够。 我说气力不够你就老老实实吃饭,你不要去追求这个形式。 你一下子就搞得太极端了,你就吃一顿也好嘛,你不要说十天一点饭都不吃,要知道我们是凡夫啊,还到达不了这个情况。 要知道自己是什么状况,来谈精进的问题。 这超出这样的一个水平之外去谈,往往效果不好。 所以那些动不动就三年精进念佛,甚至六年精进念佛,这个东西都是只是自己想当然。 你即便是有时候很多闭关的去三年,三年在那闭关他也不是在关房里面一天到晚都念佛呀,他肯定还要读读经哪,研研教啊,再规定一段时间念佛拜佛,他一定要有这些内容这个交叉进行,他才能够保持得比较长一点。 这是谈到克期问题。 在这个七天当中,上中下三根他的情况不一样,从他所达到的效果,修行马上达到一心不乱来看,上根利智的,上根利智就是说宿世具有修行的基础的人,智慧大,发心猛,意志坚定,吃苦耐劳的人。 这个在修行过程当中他能够忘我。 这种利根人不打妄想,即便饿了,困了,渴了什么,他不会有过多的杂念。 那个中下根的他没有在这精进办道过程当中,他妄想纷飞,哎,等一下起风了:哎呀,我不加衣服会感冒,感冒了不得了。 再晚上不吃饭:晚上不吃饭不行哪,我最好拿个苹果到寮房去,偷偷地吃个苹果。 他这个东西他就会有很多东西出来。 利根者他可能就是念头单一,就在这句名号上,这样他只要念一天就能达到一心不乱。 那钝根者就是妄想杂念很多,意志力也不坚定,叫他精进念个四个小时的佛号,这个经行:哎呀,不得了啊,酸得不得了,赶快找个角落里面去休息呀。 休息过程他也要跟别人谈话,说:你从哪来的? 哎呀,我从好远的地方来,想念佛,怎么东林寺搞得这么精进,这种怎么行。 他是钝根。 他这个钝根如果老实念七天,他才能达到一心不乱。 中根器的人,就中间水平的人,或者两天达到一心不乱,三、四、五、六天,这个时间不定,达到一心不乱。 这是从他达到一心不乱的时间来看。 在这还有一种解释,就是他能保持一心不乱的时间来分上中下三根。 上根利器的人,他能够七天保持这种一心不乱的状态。 这个钝根他仅仅一天能够保持这个一心不乱的状态。 这个保持一种状态他是水平问题。 儒家那个孔子讲他的学生,在修心养性当中,他为什么非常赞叹这个颜回呀? 颜回他有一种境界,他能够三月不违仁,就是跟仁的境界不违背、相应哪,就是跟仁的境界相应能够达到三个月之久。 其他的弟子就没有这个水平了,或者几天,几十天而已,不像颜回保持得这么久。 但孔子最后是到了七十岁从心所欲不逾矩,那就基本上就是长时间的跟仁的境界就是不违背了。 这是跟仁的境界。 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种表述,我们佛教讲这个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就是念念跟一切种智相应,身口意三业随智慧行,随顺法性。 这是登地菩萨才能达到的境界。 我们凡夫众生就是《楞严经》讲: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我们是这个水平,只要举心动念,物欲六尘的尘劳就起来了,贪瞋痴慢疑就起来了,跟法性不相应,无明,所以为什么我们会造业啊,就是跟法性不相应。 所以这个一心不乱的境界,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的另外一种指称。 中根能够六、五、四、三、二不定,这样的情况。 那么再说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啊,它从两个层面去解释。 一个是从正面谈一心,一个是从这个反面去诠释不乱。 它从两个层次来解释。 一心有两种,两种是哪两种呢? 就是事一心和理一心。 那么,不论是事相上执持名号,还是具有理上了解执持名号,这里面就谈功夫了。 你执持名号能够到达伏烦恼的程度,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从伏烦恼进一步地更加用功,能够断烦恼。 那断烦恼就是断见惑、思惑。 这样的水平就叫事一心。 这种解释非常明晰。 我们说伏烦恼是什么水平? 从圆教的这种六即佛来看,伏烦恼是属于观行即佛的水平,圆教五品位。 智者大师所示现的,就是圆教五品位,能够把见思惑伏住。 那伏烦恼,伏烦恼就是一切境界现前,虽然烦恼的种子还存在,但是它不会起现行,它能够伏得住。 就像这个水的泥沙,这个泥沙沉淀下去了,表面上的水还是很清净,能照清楚的,但是泥沙还在下面。 然而断见思惑就是泥沙不仅沉下去了,沉淀了,而且把它全都清除掉了,断了。 这是两个层次。 那么断见思惑,这是南岳思大师所示现的,这就相似即佛。 在圆教是这个七信位,圆教七信位断见思惑,相当于阿罗汉的水平。 但是圆教的这个七信位的功德智慧神通,超过藏教的阿罗汉的水平。 所以可见这个事一心不容易。 那么蕅益大师本人示现什么呢? 他都没有达到事一心,蕅益大师不仅没有断烦恼,断见思惑没有断,而且伏烦恼都没有伏住。 他示现的是名字即佛位,名字即佛就是能够开佛知见,圆悟藏性,圆悟如来藏性,但是见思惑没有伏住,这是名字即佛。 好,那么理一心是什么呢? 得到事一心能够得到定,但是这个慧还没有开发出来。 那么进一步,不论是事相上执持名号还是理上执持名号,你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地加功用道,能够持这个名号到达心开。 心开就是如来藏性打开,见到自性天真佛。 这就叫理一心。 这个理一心相当于圆教的什么品位呢? 圆教初住。 在圆教刚才讲伏断见思惑的基础上,从七信位进一步罄断尘沙,八信、九信、十信,在十信后位,破无明一品。 破一品无明,这时候他就安住在法性了,就跟十方诸佛叫同身性菩萨。 这就是圆教的初住。 到了这个位置上,那是神通功德就了不起了,他能够在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示现八相成佛。 所以这两种事一心和理一心都是很难的。 发布时间:2025-11-07 10:21:34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3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