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六时」指的是哪六时 内容: 《论语》中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曾国藩为人熟知的一句话是: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可见珍惜时间,几乎是被刻在国人骨子里的启蒙教育。 那么,佛教中表示时间观念的词都有什么? 与修行又有怎样的关系? 六时六时的概念,源于古印度。 《大唐西域记》云:古时之印度,时间的最小单位称刹那,一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为一昼夜。 六时合成一日一夜,昼三夜三。 古印度人将昼夜分为六时:昼三时为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为初夜、中夜、后夜,合为六时。 因此后来佛教经论中也常用六时,来表示一日的概念。 如《梵网经菩萨戒本》云:在佛菩萨形像前。 日夜六时。 诵十重四十八轻戒。 苦到礼三世千佛。 得见好相。 此外,佛子常说的六时吉祥也源于此。 《吉祥经》云: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一切时中吉祥者,愿诸三宝哀摄受。 在观音菩萨三十三化身中,有一位观音就叫六时观音,意为昼夜六时之中,常哀愍护念众生,愿一切众生六时吉祥,事事如意。 劫劫,古印度婆罗门教极大时限的时间单位。 佛教沿之,视之为不可计算的年月。 在《大毗沙论》记载,一千六百八十万岁,为一小劫。 佛教宇宙观中,一个世界的成立、持续、破坏,又转变为另一世界的成立、持续、破坏,其过程可分为成、住、坏、空四时期,称为四劫,每一劫共二十个小劫。 其中,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为一大劫。 刹那译为一念,在印度佛教中是对极短时间的比喻。 《大唐西域记》云:时极短者,谓刹那也。 即现今二十四小时中的六百四十八万分之一,相当于七十五分之一秒。 此外,佛教还有刹那生灭的说法,意思是一刹那中具足生、住、异、灭诸相。 在一刹那之间做的善事或恶事都足以决定一个人一辈子的命运。 二六时二六时,指昼夜各有六个时辰,即一日一夜有十二时辰。 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2小时。 十二时辰作为我国古代计时单位,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杜预标注《左传》中便有十二时的记载: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而正式以十二支来命名,则出现在《南齐书》,分别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修行要在二六时中无论六时、二六时、刹那、无始劫等时间观念,有情世间众生有生老病死的现象,器世间的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演变,以及自然界的时序有春夏秋冬的更替,都表明一切都是无常的,由因缘和合而成。 《大般涅槃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此外,我国东晋庐山慧远大师作水时钟表计时,在六时行道;隋代信行大师制昼夜六时发愿文;善导大师作往生礼赞,主张各六时必须拜佛忏悔。 《马祖道一禅师广录》云:二六时中,不倚一物。 虚云老和尚在开示中说:行住坐卧,二六时中,一切无心,不被物转。 净土行人常说:二六时中佛号不断。 对佛子而言,更应该时刻用功修行,保持正念,早日从六道轮回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虚云和尚在开示中提及: 我们用功的法子,就是单举一句话头,昼夜六时,如流水一般,不要令它间断,要灵明不昧,了了常知,一切凡情圣解,一刀两段。 妙普庵主《警众三首其三》中说道:十二时中莫住工,穷来穷去到无穷。 直须洞彻无穷底,踏倒须弥第一峰。 总之,无论古今中外如何称谓时间,对佛子而言,都意味着时光匆匆,生命短暂,如白驹过隙,更应当格外珍惜。 我们只有时不我待,精进修行,才能获得生命成长,解脱自在。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我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天干地支也被称为十天干十二地支。 其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天干地支,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 六十甲子我国古代计时历法。 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循环组合,一共得到60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 其中,十天干中,甲丶丙丶戊丶庚丶王为阳,乙丶丁、己、辛丶癸为阴;十二地支中子、寅丶辰、午、申丶戌为阳,丑丶卯、巳丶未丶酉丶亥为阴。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是阳配阳,阴配阴,不能阴阳相配。 如甲为阳,子为阳,可配成甲子,乙为阴,丑为阴,可配为乙丑。 在一轮六十甲子结束后,又从头开始,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发布时间:2025-11-08 10:45:59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31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