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信愿行三者要互渗具足,才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内容: 问:持名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 答: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 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 《观经》称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之谓也。 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好,这是第十个问答,就是问这个二行的差别、怀疑。 二行差别,大家回顾一下,就是正宗分,前面的解释文句讲到,信愿行的分为两行,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 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 品位高下,全在持名之深浅。 那么慧行就像眼睛,慧行如目,持名如足。 目足并运,到达宝所。 这是前面他是作了这两种判释。 那么这里判释他就提出疑问,如果前面说执持名号判是行行,那在行行里面呢那就属于助行。 他为什么是这样说? 因为这个《方等经》和《般若经》特别讲到,这个断烦恼,属于般若智慧才断的。 所以由般若智慧断烦恼这叫正行。 如果你修这个禅定,修禅定才开发智慧,它是属于助行。 在这里他就用这个通途的教理来说,你如果判这个持名为行行,行持上的这种科目,那它就属于助行,不是直接从般若智慧上建立的。 那么既然是助行,你为什么又说它是正行呢? 一般的人他都会把这个分别得很清楚。 有时候从事相上,从行布上可以分别,有时候还要从圆融的角度去加以建立。 所以蕅益大师在这里回答谈信愿行,是依一心说信愿行。 就是我们能念的心,真如本觉之心,以这个作为体,来显发他的用。 这个用,就是信愿行。 所以谈信愿行,从真谛的层面说,从心性的角度来说,没有先和后的差别,也不要去执著一定是三个方面,就是这三者依一心来说是互相渗透的,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这一句,谈这个依圆融的角度不可分割,这段开示是非常重要的。 信愿行是非常渗透、互相支持的,离不开一个科目。 你谈信的问题,你真正的信心一定要包含愿和行,如果没有这个愿,切愿和持名,你就不能说你有真信。 这就是无愿行不名真信。 然后你谈你发愿,恳切的愿,真愿,如果你的愿里面没有念佛的行持,没有正信,所以没有行信,你就不能说你有净土的愿。 那么行呢,如果你执持名号里面没有用信愿来庄严,没有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世界的愿,对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存在也迷惑,也不相信,那你念佛就不是净土的真行。 所以这里面就破除了一些把信愿行分割开的这样的一个情况。 就好像有人,你只要有信心,就能往生,有信心他不谈愿,不谈行,那你的这个信心是脱空的。 反过来说,你只要称名就能往生,好,你的称名里面你不谈信愿,你的也不能说是真行。 一定要信愿持名具足,它才是说依一心说信愿行。 所以我们现在谈信愿行哪,就是信愿持名三者是互摄互立的,举一就具足其他的二。 所以信愿行三者,就每一个行门就圆融地具足其他两个行门。 既然圆融具足其他两个行门,那样的情况你怎么就把它非常分割成一定是正行,一定是助行哪? 如果依一心来说,这个持名,那么这个持名具足信愿的持名就是正行嘛,你不能仅仅把它理解为助行嘛。 而实际上净土法门就是从名号接引众生,信愿执持名号就是无上的正行。 所以正因为这样,它是每一声佛号都圆融具足深信切愿。 所以这才叫多善根多福德殊胜的因缘。 如果你念这个名号不具足信愿,你都不能称为多善根多福德。 有人念佛他赋予了其他的意思,他念佛不是求往生,他是求下辈子得人天福报,甚至求下辈子到阴间多块元宝啊,那这种念佛就不能称为多善根多福德。 所以《观经》讲,称佛名故,念念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他就是具足深信切愿,恳切地念这个名号,他才念念,每一声佛号当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就是从依一心说信愿行来建立的。 如果福德善根不多的话,怎么可能除多生多劫这么多生死罪业如此之大呢? 所以信愿行三者一定要相互互渗具足,才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发布时间:2025-11-08 11:48:02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31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