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六即佛之观行即佛 内容: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五品位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从名字位到观行位,它的特点就在于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就是这个照字。 名字位,我们只会分别真妄。 那么这个观行位,我们开始怎么样? 返妄归真。 返妄归真的关键就在这个照字,就是妄想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 我们前面说过嘛,什么叫妄想? 《楞严经》讲的很清楚,前尘虚妄相想。 前尘,就是外境。 某一个人跟某一件事情,他刺激你的内心,就是前尘虚妄,然后在你内心当中产生一个相状,然后你面对这个相状产生各种的分别,哦,这个就是妄想。 就是外境的刺激产生前尘虚妄相,然后你对这个相产生念想,就是妄想,它一时的生灭的。 所以,你不用管它,你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直接观照你不生不灭的本性,念念照常理。 你不断地观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妄想会自然的脱落,它自己会脱落,因为妄想它本来是生灭的。 你说,诶,为什么我今天、我几年前受到某一个人的伤害,我被我的侄女刺激,我这个妄想还在呢? 是因为你抓着不放。 所以就是说,你现在抓到的妄想跟你最初的妄想已经不一样了。 你的侄女、你的朋友去刺激你的时候,你那个第一个妄想是直接的,但是你不断地去分别、想像、执着以后,你这个妄想可能更大。 也就是说,妄想本来是捏造出来的,它之所以势力强大,是你给它力量,是你加持它的。 所以,你只要一件事情,把它放下就好了,因为它本来就没有。 所以,你观照真如的当下,你的心力集中在不生灭心的时候,它妄想心心息幻尘,它自己会脱落。 那么妄想一脱落以后,你的生命就改变了。 看一下句:遍观诸法性,是无假亦无真。 你这个时候用一念心性来看人生,你会发觉你人生改变了。 你的人生叫做什么? 叫做如梦如幻,这很关键了。 诸位,你怎么知道你今天安住真如? 就是什么是标准? 就是你去看人世间都是真的,那你没有安住,你真没有安住,你是攀缘心。 如果你从佛堂诵完《法华经》出来以后,你看一切的人生如梦如幻,你不能说它有,你也不能说它没有,所以天台给它一个思想叫做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就是如梦如幻,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这个就是表示你的观照力到位了,这是一个标准。 所以,这个就是观行即佛,从一种分别真妄进入到观照真如。 那么,这个地方其实是从《法华经》来说,它有两条路可以走了。 如果是利根人,就走四信,就是观行,它是透过一念的信解,最后到深信观成,这个四信。 那么钝根的,就佛灭后走五品。 因为我们现在是佛陀灭度后,所以我们只讲五品,就是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 随喜、读诵是偏重自力,在佛堂上随喜真如,读诵《法华经》这两个。 那么,后面三品就开始走出佛堂,为人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 这个观行位,因为它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所以它的特点叫做圆伏五住。 我们说明一下,这个五住就表示五种烦恼。 第一个,三界的见惑是一住。 因为见惑是通惑,一伏一切伏。 见惑是通惑,是一住;那么,三界的思惑是别惑,它有三住。 欲界的贪爱是一住,因为欲界的贪爱,贪爱的是五欲的快乐;色界的贪爱也是一住,因为色界追求是什么? 禅定的三昧乐,这又是一住;那么无色界的贪爱,它贪爱的是一种空亡的、无为的境界,它也是一住。 贪爱是一种别惑。 所以,欲界的贪、色界的贪、无色界的贪,就是三住。 然后,另外一住是什么呢? 就是无明地,无明住,一种有所得的攀缘心,就是法执。 那么,观行位它安住一念清净心的时候,它心中是离相的,所以它虽然不能断烦恼,它是圆伏五住,不可思议。 它三界的见惑、三界的思惑,还有无明惑,全部调伏。 这个观行位,就是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它的重点在于离相。 所以,这个离相清净,它的好处就是它能够顺入中道,这个中道的思想对我们净土宗特别重要。 我们净土宗到晚年,我们知道修行,初学者重点在知见,晚年的重点在收心。 这个收心的难就难在哪里? 因为它很难收,收得不好,它就伤害我们的心性。 比方说,你今天用般若空性的思想来收心,收到最后它趋向于空性,因为你的法就是空性的引导。 那么你用一切法毕竟空来收你的心的时候,你的心进入一种寂静不动的状态。 可能你修圣道还可以,但是净土宗你要忆佛念佛就有困难了。 你要念想极乐世界的依报的庄严,大地庄严、宝树庄严、楼阁庄严、莲花池的庄严,你就是你那个念头带不起来。 所以这个空,它跟净土宗的忆佛念佛是冲突的,那你读诵《法华经》就不一样了。 诸位,你读诵《法华经》它的收心,它是用离相的方式,它不是去断这个一切的因缘相,它离相。 它离相以后,它还可以怎么样? 它还可以把它借回来,让它会归到一心,它不是回归到空性,会归到空性对我们心性的功能是压抑的。 会归到一心,一心真如是即空即假即中的。 所以,你读诵《法华经》是最圆满的收心。 你可以远离过去的妄想,你也可以开创未来极乐世界的相状。 因为它收心最高的一个困难度就是你观一切法空,你又不能坏诸名的假名假相假用,就难在这里。 你不能攀缘它,你也不能断灭它,所以你稍微弄得不好,你要么偏有偏空,偏有更糟糕。 你什么都不收,那你这个心,你年纪大的时候就整天打妄想,想过去、想未来,那你也不能往生。 你收得太彻底,你的心没办法忆念佛号,不能忆念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不能感应道交。 所以这个《法华经》的收心,它的好就好在,它用一心来收心,用一心真如来收心,它不用空性来收心。 所以,它随时可以把相状息幻尘,它可以同时离相清净,也可以同时借相修心,这个是观行位的特点。 发布时间:2025-11-09 10:13:34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3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