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演莲法师《在家菩萨戒浅说》不虚说戒 内容: 第三 不虚说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至阿那含。 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 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 是名三重。 在家菩萨戒的第三条重戒是不虚说。 虚说,即心口相违,说虚妄不实的话以欺骗他人,通常亦叫做打妄语。 此不妄语戒,正制不得说大妄语;兼制不得犯四种口过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等。 说大妄语是指凡夫自言证圣,如言我得不净观至阿那含等。 此为以凡滥圣,其罪极重。 如《楞严经》云:譬如平民,妄号帝王,自取诛戮。 其它四种口过,通属小妄语。 制这条戒的理由亦可以略举五条:一、业道重故。 因为说大妄语,欺凡罔圣,淆惑人心,其罪极重,故制。 二、非所应故。 世间仁人君子尚不肯以妄语诳惑于人,何况入道之人,应以诚信为本。 怎么可以口出妄言呢? 三、闭善路故。 因为妄语之人是非曲直颠倒,邪正不分,自然不受善法,心无惭愧。 佛说:无惭愧人,妄语覆心,道法不入。 (《大智度论》) 是以闭塞人天善道及涅槃之路。 四、开诸恶门故。 妄语之人说话花言巧语,真假难辨,所以很容易使人上当受骗,许多杀盗淫的罪业往往都是由妄语助成的。 五、实语易解脱故。 因为实语之人,其心正直无虚妄、不谄曲,乃一切万行之本。 如《维摩经》所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菩萨净土。 又《楞严经》上说: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所以修学菩萨道必从诚实做起。 请看经文: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至阿那含。 这几句经文是说:菩萨优婆塞戒第三条要受持的是不虚说。 受了这条戒后,即使为着自己的身命,也不可以用虚假不实的话去欺骗别人。 这里所说的虚说,即包括妄言、绮语、两舌、恶口。 妄言如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见言不见、不见言见等,所说的话完全与事实相违,假如有人信以为真,那可就受害不浅了。 绮语的范围那就更阔了,像情词艳曲、言情小说一类,乃至夸夸其谈、胡言乱语。 譬如每见一些人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但所说的内容全是废话、空话、无意义的话,徒然惑人视听,动人心念。 这些都是属于绮语。 四种口业中以绮语最易犯,所以古德常劝人少说闲话多念佛。 《观经》上说:若人至心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一劫生死重罪。 念佛功德有这么大,何乐而不为,何苦要浪费口舌去说闲话犯绮语呢? 况且,对人说闲话,即使不损害人,至少也是浪费别人宝贵的时间,耽误别人的修持,单就这个罪过也就不小了。 所以平常发言,若是尽说一些对人无益的话,听众越多,所犯的罪过也就越大了。 两舌即挑拨离间,在这边说那边的坏话,在那边又说这边的坏话,以破坏彼此的感情,使双方引起斗争。 或者在当面就称赞这个人怎样怎样的好,简直把人捧上了天;可是在背后又说这个人怎样怎样的坏,把人批得一文不值。 反正说好说坏随他高兴,这就是两舌的样子。 恶口就是用恶毒的言语骂人。 包括说话尖酸刻薄、挖苦讽刺、讥讽嘲弄,使人听了难堪,如同矛剑刺心的难受。 所谓唇枪舌剑,杀人于无形。 大至国与国之间,也许就因为几句话说得过激,就有可能引起一场战争浩劫;小至家庭兄弟夫妇之间,每每就只因为几句话说得不当,使对方听了无法容忍,以致闹得天翻地覆,酿成人间惨剧。 如《报恩经》中佛告阿难说:人生世间,祸从口出。 当护于口,甚于猛火。 猛火炽然能烧一世,恶口炽然烧无数世;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七圣财。 所以说话要谨慎,要得体,要有分寸,要多留些口德;若是信口开河,口无遮挡,一旦话说出去收不回来了,那你就得承当一切后果。 更为严重的是口出狂言,妄自尊大,本是业障凡夫,却妄充圣人。 譬如对人说,我已修成不净观了;甚至对人说我已经证得阿那含果位了。 这便是大妄语。 罪业极为深重。 佛所正制的,主要就是对此大妄语而言。 为什么对人妄说自己修行证果,会有这么大的罪过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大小乘修行证果的次第。 小乘的修证果位分为七贤四圣。 七贤即:一、五停心观。 二、总相念住。 三、别相念住。 四、暖法。 五、顶法。 六、忍法。 七、世第一法。 四圣即: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 大乘的修证果位分三贤十圣。 三贤即十住、十行、十回向。 十圣即十地菩萨。 这些需要专题讲解才能明白,在这里且置之不说。 单说不净观,乃是七贤位中的第一位五停心观中的第一观,这种观法是教贪欲心重的众生,修习观想自他色身之种种不净,以对治贪欲烦恼。 这种观法修成了,贪欲烦恼便得止息。 而凡夫最难对治的就是贪欲。 现在骤然听某人自称说他已经修成不净观了,这就等于是接近贤人的果位了,按理说他此时的人格应该是非常清高的,决定不会再像凡夫一样有贪心的举动。 可是每当境界现前时,却发现他的贪心和平常凡夫并无多大区别。 这时就会使初学的人感到彷徨失所,生大疑惑,心想某人已经修成不净观了,仍制伏不了贪欲,那么修这种观法到底有没有用呢? 这时修学佛法的信心恐怕就要动摇了。 再说阿那含,意为不还、不来。 是小乘四圣果位中的第三位。 修到这种果位的人,不但三界的见惑已断尽,乃至欲界的九品思惑也已全部断尽,从此以后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未来世当生于色界或无色界。 故称为不还、不来。 在家居士能修到这个果位,已是最高的果位了。 这种人的道德修为自然不是一般凡夫所可比拟的。 因为凡夫是由染缘而成的;而圣人是从净缘而证的。 现在听某人自称说已证了阿那含的果位,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事,但仔细观察他的言行举动却仍脱不了那些世俗的粗重烦恼习气。 这也同样使初学者感到迷惑不已,以为纵然修到圣人的境界,也和凡夫没多大区别,我们何必费心去修学呢? 于是遂退失信心。 这就是上面所说的欺凡罔圣,淆惑人心。 上则冒犯诸佛贤圣,下则贻误众生,所以罪业极重。 如《楞严经》云:譬如平民,妄号帝王,自取诛戮。 又如《未曾有经》云:为供养故,外现精进,内行邪浊,向人妄说得禅境界,或言见佛见龙鬼等,名大妄语,堕阿鼻狱。 所以修行的人即使真的修到某种境界,也不可以随便向人说,何况根本就没什么心得,何必无来由地编排一些妖言去惑众,结果是误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真是何苦来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 这两句经文是说若是优婆塞破了这条戒,这位优婆塞当即也失了戒体。 那么这条戒要具哪些条件才算破呢? 所具条件有五:一、所向是人。 即对人说大妄语。 若对非人或畜生说,彼等领解,亦犯重;彼不领解,犯轻。 二、是人想。 即决定知道对方是人。 三、有欺诳心。 即有意想欺骗对方。 四、说大妄语。 即未证果位,妄说已证。 五、前人领解。 即对方能领解所说的意思,且信以为真,结犯重。 若听者不能领解或不信,犯轻。 此第四中包括用文字书信传示于人;或以身相动作示意,令对方领解:譬如有人过分称扬某人的美德,说他是大菩萨示现而来的,说他修行得道、有神通异能、有鬼神不测之机等等,他也不否认,而且还表现出洋洋自得的样子,使人以为他真的像某人所说的那样,这也等于是大妄语。 但若说法人举圣贤果位而不言自证,不犯。 若举例,误以自己为例,不犯。 若急语错说不犯。 至于其它的小妄语,若是菩萨慈悲为了要救脱众生免于危难,或者好意想劝解别人远恶就善,不得已才从权善巧说一些方便妄语,此不犯。 如《瑜伽戒本》云:如菩萨为多有情解脱命难,囹圄缚难,刖手足难,劓鼻刵耳剜眼等难。 虽诸菩萨为自命难亦不妄语,然为救脱彼有情故,知而思择,故作妄语,自无染心,惟为饶益诸有情故。 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譬如律藏中有这么一段小插曲:说的是佛于某时在某讲堂中为众弟子讲经说法。 讲堂外面有一队打猎的人正追赶一只小兔,可怜的小兔被赶得慌不择路,惊惶失措地跑进讲堂,躲避在佛陀的法座之下。 过一会儿,打猎的人追到讲堂附近,不见了小兔,便走进讲堂,问佛有没有见过小兔? 佛回答说不见。 打猎的人走后,众弟子问佛,小兔分明就在佛的座下,何以说不见? 佛说为救兔故。 又如波斯匿王,醉后敕令杀厨监。 末利夫人知道国王并非真心要杀厨监,便派人把厨监藏匿起来,然后向国王谎报已杀。 国王醉醒后,听说厨监是自己下令杀的,悔恨不已。 末利夫人这才把厨监送回王所,国王不胜欢喜。 其实那时末利夫人已是受过八戒的优婆夷了,说谎欺骗国王,论国法是犯欺君大罪,论佛法是犯妄语戒,但末利夫人本心只为慈悲救难,所以不犯妄语戒,生多功德。 准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为了救人急难,帮助他人,不得不善巧方便说一些小小的妄语,原是佛法所许可的。 但若是意图名利贪便宜,或故意要使人吃亏上当生烦恼,那就要论后果轻重而结罪了。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 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 是名三重。 这些经文的意思与一、二戒同。 据《通鉴》载:有一天宋朝刘忠定公问司马温公说:做人存心行事最重要的是什么? 司马温公说:最重要在于一个诚字。 刘公又问: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应该从哪方面做起? 司马温公答说:从不妄语开始。 这二公是世间的大儒,立身修德,尚能以诚信为本,从不妄语做起,何况身为大雄世尊的弟子,当学如来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怎么可以妄语呢佛经上说:夫士处世,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 应毁反誉,应誉反毁;自受其殃,终无有乐。 《华严经》二地品云: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 为什么妄语也会令众生堕三恶道呢? 因为妄语不实,会给众生造成许多不必要的苦恼,是以死后必堕地狱。 为人处世,以言行为先,言行欺妄,有乖诚信,不足以为人,故受畜生之报。 又以妄语欺人,多出于贪图世间名利,故死后必堕饿鬼之报。 一句妄语,现生未必对自己能有什么利益,死后却为害若此。 那么,我们生平能少说这一句妄语,那又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注解:【七圣财】:七种已经见道的圣人所得到的功德法财。 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 宝积经四十二曰:云何圣财? 谓信(信受正法)、戒(持法律)、闻(能闻正教)、惭(自分有惭)、愧(于人有愧)、舍(舍离一切而无染着)、慧(智慧照事理),如是等法,是谓七圣财。 彼诸众生不护此故,名极贫穷。 法句经说:信财戒财,惭愧亦财,闻财施财,慧为七财。 报恩经说:七圣财为信、精进、戒、惭愧、闻舍、忍辱、定慧。 【五停心观】:能使五种过失停止于心的观法,亦即声闻乘人在最初入道时所修的五种观法。 一、不净观,是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净,以停止贪欲。 二、慈悲观,是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瞋恚。 三、因缘观,是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 四、念佛观,是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以停止业障。 五、数息观,是观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数自一至十,以停止散乱。 【总相念住】:一切之有漏法,于总相观为苦空无常无我。 小乘行人修四念处时,每作一观,即并作其余三观,如观身不净时,并观此身是苦、无常、无我。 【别相念住】:身为不净,受为苦,心为无常,法为无我,小乘行人修四念处观时,各别分开来观身、受、心、法之四者,而破净、乐、我、常之四颠倒。 【四善根】:指小乘之暖、顶、忍、世第一法。 声闻乘行人修五停心观及四念处观之后,接着须修四谛观。 当无漏智火将生,心中光明启发之时,名为暖位;进而智慧增长,达于顶点,名为顶位;再进而明四谛之理,其心坚住,决定不移,名为忍位;更进而到达有漏智的最终点,在世间有情之中,最为殊胜,名为世第一法。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指声闻乘的四果圣人。 初果须陀洹,译为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二果斯陀含,译为一来,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此世界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译为无还,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四果阿罗汉,译为无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为声闻乘的最高果位。 【见惑】:见道所断惑之略称。 又作见烦恼、见障、见一处住地。 指在见道时所断灭之惑。 修道时所断灭之惑,则称修惑(或思惑)。 【思惑】:即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瞋痴慢疑等之五烦恼。 思惑有八十一品。 三界分为九地:欲界合为一地,四禅四定为八,共为九地。 欲界一地中,有九品贪瞋痴慢,言九品者,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八地各有九品,除瞋使,故成八十一品。 发布时间:2025-11-10 10:14:53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3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