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要明心见性,首先要知道如何调心 内容: 我们在此打禅七,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静坐的方式、调心的方式,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 反过来说,要明心见性,首先就要知道如何来调心。 调心的方法很多。 宗门讲看话头,也是调心、制心的一种方法。 心猿意马不加以调伏,它就会奔腾不停。 心猿意马的奔腾,就是妄想纷飞。 我们的心之所以静不下来,定不下来,智慧不能开发,就是妄想在作怪。 所谓妄想,就是自己无始以来的分别执著,这种分别执著,没有一分一秒停止过。 如何使这种分别执著转化呢? 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就是要找到一种方法,使奔腾复杂的妄想之心能够万念归于一念。 像这样的方法很多,念佛是一种方法,持咒是一种方法,参禅还是一种方法。 这些方法无非是要我们把千头万绪的分别心、执著心统一到一个念头上来。 所谓心一境性,妄念能够统一了,能够在一处用心,心就能慢慢地沉静下来。 方法好比是一种能够使浊水澄清的物质,我们的心地就像一盆浊水,古人把它比喻成清珠,清珠投于浊水,浊水自然会慢慢地澄清。 心地这盆浊水澄清了,天地万物朗然映照,智慧就逐步地被开发出来。 浊水慢慢澄清,清水慢慢涌现,一浊一清,不是两回事,是一回事,没有先后,是同步的。 妄念少一点,净念就多一点,净到极至处,就是禅定现前。 坐下来以后,收听摄视,念心入观,妄念自然就会停止下来。 内心的这一匹野马,用方法上了笼套,有了缰绳,就会慢慢地驯服。 古人对于调心,一般是把我们这颗妄想纷飞的心,比喻作一头没有经过训练的牛,用功夫的过程就好比牧牛。 从佛陀时代开始,就把修行调心比作牧牛;管理此心,比作管理一头牛。 佛在《遗教经》上说: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 这是佛陀的教诫,是最古老、最原始的调心方法。 据记载,禅宗祖师最早使用牧牛来比喻调心的是马祖道一禅师。 马祖的弟子很多,出了许多大善知识。 有一天,马祖看到他的一位叫做石巩的弟子在厨房做务。 各位听仔细,是在厨房做务,不是在禅堂。 马祖就问他在做什么? 石巩就回答说他在牧牛。 马祖就接着问:你是怎么样牧牛的呢? 石巩回答说: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 意思就是说,只要这头牛想犯他人苗稼,我就把牛鼻子上的绳子拽一下,使它不能犯人苗稼,只是享用本分草料,安其本分,这样就能够把这头心牛牧好。 马祖赞叹说:子真牧牛! 你真是一个会牧牛的人。 马祖的弟子是在厨房里做务,在厨房里不是当典座就是当饭头,不是烧火就是做饭,或是挑水、洗菜。 在这样一些日常事务性的工作当中,古人仍然能够照管此心。 所以说,参禅这一法,或者说照管此心这一法,并不拘泥于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二六时中,都是用心处,都是做功夫的时候,都是在考验自己功夫是否纯熟的时候。 自此以后,把用功夫比作牧牛的方法开始为历代禅人所运用,并且行诸文字。 在文字表述的时候,有的分为六个阶段,有的分为八个阶段、十个阶段。 这样就把用功的层次比较具体地明确起来,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可操作性。 牧牛,在古人的公案当中有两种情况。 比如马祖见到他的弟子问在做什么? 他回答说在牧牛。 从这一问一答当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是在做保任的功夫,是悟后起修;而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牧牛颂、牧牛图所要表达的意思,则是从开始用功一直到明心见性,是一个全过程。 我们现在是集体共修。 行、坐、吃饭、休息,如何使功夫打成一片? 大家就不妨用自己已经在使用的方法。 我们这一会有出家人,也有居士,每个人所修的法门不一定相同。 是不是都要改换法门,都来参话头,或者都来念佛呢? 我想,不一定要强求一致。 但是在用心、在照管此心的方法上,是有其共同之处的。 比如说心心念念都要照顾好当下这一念。 念阿弥陀佛,把当下这一念念清楚,听明白,没有第二念,念念相续,念念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同观心的功夫,实际上是一致的;持咒,有所谓三密相应,也无非是要照顾好当下这一念;参禅更是如此,更要在当下这一念上用功夫。 所谓猛著精彩,就是观照要有力量,要有力度,不能让妄想杂念插入到每一念的中间来。 当下这一念是一个当下、紧接着又是一个当下,在这两个当下之间,有现在,有过去,也有未来。 过去、未来和现在就叫做三际。 在这三际中间,真正能够猛著精彩,把心念放在当下一念上,没有妄想,就能坐断三际。 坐断三际的诀窍就在于不续前,不引后,使当下这一念孤立起来。 每一念都能孤立起来,那么每一念都是历历孤明。 实际上,这种方法也同样适宜于念佛号,适宜于观照。 这种历历孤明的用功境界,古人讲得很多。 历历,就是没有任何杂念;孤明,就是独照,使心不分散,使心凝聚在一念上。 用教下的语言来说就叫做制心一处。 当下一念历历孤明,照体独立,这个时候就是没有妄念的时候。 照体独立,历历孤明,就要看一支香坐下来像这样的状态能够持续多久。 持续的时间越长,功夫就越纯熟。 一般说来,开始有一分钟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往往要使念头达到一分钟的历历孤明都不是那么的容易,不妨从一分钟开始,逐步要求。 如果一支香下来,都能做到历历孤明,照体独立,不续前,不引后,这一支香可能就会在几秒钟之间过去了,腿子不会疼,妄想不会起,昏沉不会有。 之所以做不到照体独立,历历孤明,不是妄想的干扰就是昏沉的干扰。 腿子疼,往往也是妄想在分别。 如果真正能够做到历历孤明,一念不生的时候,腿子疼也没有感觉。 用功夫一定要在微细处观照自己的心念、心态,每一分钟不要空过,每一支香不要空过,每一步也不要空过。 这样七天下来,就能使自己所用的功夫,所使用的方法打成一片。 有机缘开悟的,那就是佛教的大喜事,常住的大喜事,更是当事人的大喜事。 希望各位在禅修的过程中都以悟为期,不要空过每一分钟、每一秒钟。 发布时间:2025-11-10 10:54:46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3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