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心是成佛的捷径,观心时有十个重点 内容: 第二个是重点,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一心即假观。 这个假观其实是法华三昧的关键。 前面那个何期自性,本自清净,那是修学一心即空观。 诸位! 前面是安住,是修行的前方便。 观心即假,具足十界十如,才是修行的关键。 《法华经》怎么启动佛陀的法界? 怎么在污泥当中启动一朵莲花? 就是,往下看,观照十法界十如是。 一、心即实相,初观为因,观成为果。 以观心故,恶觉不起,心数尘劳,若同若异,皆被化而转,是为观心。 前面是安心,先把心安住。 安住以后,开始观照了。 观照的目的就是启动佛法界。 我们看天台智者大师怎么说。 心即实相,我们一念心性当体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当体就是中道实相。 所以中道实相不要去向外追求,本来就是中道实相。 说,我为什么不是中道实相呢? 因为你现在是打妄想,你现在是一念心识。 但是,如果你把它回到原始点的时候,我们一念心性本来就是真空妙有的。 前面讲真空,那怎么启动妙有呢? 修即假。 初观为因,观成为果。 所以你开始修观的时候,已经成就成佛的因;观成以后,就是成就佛的法身的功德。 观照一念心当体即空即假即中,有两个好处:第一,恶觉不起,对烦恼产生调伏;第二个,又产生好的引导。 心数尘劳,种种心识的活动,或者一个或者多个,都能够转烦恼成菩提,是为观心。 诸位,观心是成佛的捷径! 改造生命,从行为上改造那叫做远路;先从思想改造是捷径。 就是说,我们要成就佛陀的功德,第一件事情,先透过一心三观把自己的思想改造成佛陀的思想,就是先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那么,佛的知见是怎么回事呢? 就十如是了。 这个《法华经》的十如是,是整个〈方便品〉关键的核心思想。 就是十法界十如是。 《法华经》说,我们在观心的时候有十个重点:首先,观察它的相状。 相状就是表现在外的,叫做相状。 天台智者大师把这十法界分成四块:第一个,三恶道的相状是苦恼相;第二个,三善道的相状是安乐相;第三个,二乘的相状是涅槃寂静相;第四个,佛菩萨的法界叫做悲智双运的相状。 四种相状。 可以对照附表一,它有十界差别。 什么是性呢? 隐藏在内的习性叫做性。 这个性就是思想。 有四种思想:三恶道叫增上恶念,三善道是增上善念,二乘叫出离心,佛菩萨是菩提心。 就这四种相状就配四种性。 什么是体呢? 相跟性合起来就是一个五蕴的自体。 如果是三恶道,那就是一个摧折身心的五蕴自体。 摧折就是很痛苦了,刀山油锅了。 如果是三善道就是升出色心,就是安乐的身心自体。 那么二乘人的身心世界呢? 叫做素法身。 素就是空空荡荡,很寂静,但是什么都没有。 没有庄严,就是素法身自体。 佛陀的法身叫无极妙法身,一念的清净心、无量的功德庄严,叫做妙法身自体。 有了这个相、性、体,就有这个力。 力,就是有它潜在的功能,还没有表现出来叫做力。 表现出来叫做作。 就是遇到因缘以后,生起善恶的功能,显现出来种种身口意的造作,叫做作。 那么,造作以后,就成就一个因种。 这个因种可能是三恶道的因种,也可能是三善道的因种,也可能是一个二乘的因种,也可能是佛菩萨的因种。 这个种子遇到种种外在环境的熏习增长,就有助缘的力量,最后变成果跟报。 这个果是偏重内在思想,叫等流果。 比方说你以前如果是烦恼很重,某种程度你过去生刚从三恶道出来;要是有些人比较善良,他就是从三善道出来;那你一个人喜欢寂静,你过去生就算没有出家,你也应该修过出离法。 你看有些人他一出生菩提心就很强,他前生受过菩萨戒的,或者听过《法华经》,所以他有那个等流的果,等流习气。 接着有他的报。 这个是异熟果报的受用,他有快乐、痛苦果报的受用。 最后是本末究竟等。 这个本就是最初的相,末就是最后的报,是平等地安住一念心,也就是说,皆是唯心所现,如幻如化。 诸位! 这个是《法华经》特别的地方。 我们一般的因果的修证是向外修学,从外在的因缘所生法去修因证果。 这个是远路。 《法华经》不是。 注意啊! 一个人改变因果的捷径从内心改变! 你只要能够从一念心性,透过观照启动佛法界的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缘果报,就可以了。 当然,作为初学者关键在相状。 因为如是性,这个心是不可捉摸的。 我们现在是借相修心,我们要借悲智双运的相状来启发我们的菩提心;我们透过涅槃寂静的相状启发我们的出离心。 你看《法华经》到最后你说,我去哪里去找悲智双运? 我看每一个人都不是悲智双运! 要读诵《法华经》啊! 你在凡夫法界很难找到佛的法界的相状。 所以,学了《法华经》这种大乘经典以后,那你要多多读诵经典了,就是借佛菩萨的这种文字的功德相来启动我们的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作、因、缘、果、报。 发布时间:2025-11-14 10:15:24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3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