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在对治烦恼时,这个观念非常重要 内容: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首先,我们先讲到它的作用。 这个眼入的见的功能,它只是我们过去的一个业力,随顺个人的业力所显现的一种假名假相假用。 你看有些人福报大,他眼睛特别好,看得特别远,特别清楚。 你的福报比较差,你眼的功能看得就比较近,看得模模糊糊的。 这个不是从哪里而生,就是业力的显现嘛。 业力消失了,你见的功能也就消失了。 所以,它只是一种随顺业力所现的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 你是一个人的业力,显出人的见的功能;你是一只蚂蚁,你就现出蚂蚁的一个见的功能;你是一个天人,你就现出一个天人见的功能。 所以它只是一时的虚妄之相。 前面的不自生、不他生、不因缘生,是讲它即空。 眼入虚妄是讲它即假。 最后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讲到它的体性,它当体即中 。 它是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它当体是一个中道的如来藏妙真如性。 我们看这个经文,其实它有六段。 当然佛陀主要是要去发明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 但是你可以感觉得到,佛陀的重点在即空。 你为什么攀缘? 就是你认为它有实体。 我们一个人为什么愿意向外攀缘? 因为你认为那个是真实的东西。 但是我们从佛陀的开示,知道我们看事情没有看到事情的全部,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释迦牟尼佛把事情分成三段:第一个,你从什么地方来? 第二个,你往哪里而去? 第三个,就是它的过程。 我们一般人看事情看到它的过程。 比方说有人赞叹我们,有一个境来刺激我,用一种美好顺利的境来刺激我,我产生欢喜心。 这个时候我们在这个欢喜心活动的过程当中产生执着,然后就乱动。 迷惑、取着、乱动,就开始造业。 有人又毁谤我,我们也是在这个毁谤的过程当中、生起瞋心当中产生迷惑、取着、乱动。 佛陀告诉我们说,你要去探讨一下你这个欢喜心是从什么地方来你从什么地方来。 你说他毁谤我、他赞叹我才有。 不对! 外境是一个色法,色法不能产生内心,不可以。 那么你欢喜心结束了,它又到哪里去呢? 所以本经当中,我们要读出佛陀的意思。 就是说,我们怎么去观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 这个空观怎么观呢? 每一部经都有它的善巧。 本经的观法就是,你观这个事情的头尾就好了,你不要它的过程。 你从什么地方来? 你将往哪里而去? 所以古人说来无所从,去无所止。 我们要永远记住一个观念:每一件事情,它来的地方跟去的地方,答案只有一个每一件事情是从空性而来,从本来无一物而来,最后还是回归到空性。 它只是整个业力在表现出来的时候,暂时的一种假名假相假用,如此而已。 其实,你把它参透了,每一件事情都是从空性而来,也都是回归到空性。 所以它当体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它当体就是没有离开我们的真如本性。 你能够把这个观念参透了,你就知道,其实我们生命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因缘。 不但是眼入如此,一切法都如此。 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说,说是我们一个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为什么就有这个听闻的功能呢? 他说有一个健康的人,这个人他无缘无故突然间做出一个很奇怪的动作,他把他两个手掌的手指快速地塞住他两个耳朵孔,这个耳朵里面的空气跟外面的空气没办法交流了。 塞久了以后,这个耳朵里面就产生一种疲劳的相状,头部就有嗡嗡的声音出来。 就是本来没有声音嘛,本来也没有一个听的功能嘛,但是你用手去塞住耳朵,塞久了你就虚妄地出现一种嗡嗡的声音。 这个时候,能够听到声音的耳根跟所听到嗡嗡的声音,都是菩提心性当中的一个疲劳的相状,如此而已。 它每一段都有迷真起妄。 我们解释一下迷真起妄的意思。 有两句话要记住,就是真本无妄,因迷故有。 就是说真心是没有虚妄相的,为什么有呢? 一念的迷惑而有。 为什么有生死? 本来没有生死! 本来没有生死,怎么会有生死? 那一念的妄心显现出来的。 我们今天不是说已经有生死了,然后你硬生生把它消灭掉。 不是这样子,而是法本来就无生,这个观念很重要! 比如说,你忏悔业障。 你说:诶,我有业障。 你要真的有业障,你就永远忏不干净。 是本来没有业障,它只是一个假名假相假用,一个因缘的作用而已。 比如说这个世界上真的可以听得到嗡嗡的声音,那这个声音永远不能消失,你生命不能改变。 它本来没有! 它本来没有,后来的因缘才有,诶,这个东西可以改变。 所以这个观念是很重要,是迷真起妄,就是真本无妄,因迷故有。 这个在大乘佛法当中,我们返妄归真,在对治烦恼的时候,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法本不生。 《楞严经》 发布时间:2025-11-15 10:14:25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3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