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腊月三十日到来如何抵对 内容: 古代有大德把修行功夫能不能过硬,在关键时刻能否发挥作用,比喻是腊月三十日到来如何抵对。 腊月三十日是什么意思呢? 腊月三十日就是一年最后的一天。 一年最后一天不是过年的好日子吗? 为什么就比喻成为一个难关呢? 我们没有经过事情的人,没有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就不知道腊月三十日的含义是什么。 在旧社会,穷苦的人过不了日子,整年就靠借账过日子。 农民种地主的田,要交租子,一拖再拖,拖到腊月三十,还是得交;穷人欠了富人的债,也是一拖再拖,拖到腊月三十了,债主逼上门,欠账就要还钱。 反正,腊月三十日这一天,是一个算总账的日子。 这就比喻我们修行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怎么来对付自己生命中潜在的种种烦恼,怎么来面对生命垂危之际的种种痛苦。 那就好像是债主逼债一样,那就好像是要还钱一样,你有没有那个资本,还不还得了? 腊月三十日这一天你过不过得去? 所以修行要在平时用功夫,不要等到腊月三十日手忙脚乱。 大家想想看,欠了别人十万八万,到了腊月三十日这一天拿不出钱来,逼债的人又坐着不走,是不是手忙脚乱呢? 在生死关头,如何潇洒地打发腊月三十日这一关,这就是学佛修行的根本问题。 在历代的高僧传、传灯录、各种往生传上,看到有众多的大修行人,到了腊月三十日这一天,坐着走的有,站着走的有,躺着走的有,甚至倒立着走的也有。 那就是潇洒自如地度过了腊月三十日这一关。 这个末后关头,就是对每一个修行人最终的考验。 是手忙脚乱还是来去自由,历代祖师给我们作了很好的榜样,历代的祖师都是说走就走。 我们这一堂,居士比出家人多。 在居士里面修行好的,到了腊月三十日,潇洒自如地走掉,也大有人在。 其中有位庞居士,是唐朝马祖会下的一位大菩萨、大居士、大修行人。 庞居士说: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圞(lun,团聚义)头,共说无生话。 庞居士有儿有女,也有妻子。 儿女不婚嫁,全家都修行。 而且庞居士也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把全家的细软财产在湘江上沉到水底不要了,然后就过自食其力的农耕生活。 庞居士女儿会编竹篮子,庞居士的儿子会耕田,庞居士本人和庞婆都配合儿女来服务,过那种清贫乐道的生活。 庞居士到了晚年,要离开人世,显现了一段末后风光。 有一天,庞居士对女儿灵照说,你到门外看看,是否日正当午,如果日正当午,你就快告诉我。 灵照走到门外一看,日正当午,就回来告诉父亲,日正当午,不过有日蚀。 庞居士听到此言,就走到门外看个究竟。 灵照趁着父亲下了禅床走到门外的时间,即刻登上父亲的禅座,合掌就走了。 父亲回来一看,莞尔一笑:我女锋捷! 这样地来赞许女儿,既没哭也没啼。 于是,庞居士就延长七天的时间再走。 到了第七天,州官于頔(d)前来看望庞翁。 两人在一起谈禅论道,最后庞居士告诉于頔说: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 好住! 世间皆如影响。 然后,庞翁头枕于頔的大腿,走了。 多潇洒! 这个时候,庞婆看到女儿七天前走了,老头现在也走了,她就到地里去告诉正在锄地的儿子,说你父亲已经走了! 大家想想,他儿子是什么反应呢? 他儿子二话没说,就在地里扶着锄头柄,站着走掉了。 多洒脱! 庞婆看到这种情形,不是像我们今天的人,即使念佛几十年,看到老头也走了,儿子也走了,女儿也走了,那还不哭天怆地呀! 庞婆不是如此。 当时他们家正住在今天襄樊地区的鹿门山下。 鹿门山麓有一块大石头,庞婆走到石头跟前,就说:立亡坐化未为奇,不及庞婆撒手归。 两手拨开无缝石,不留踪迹与人知! 喝一声,石头开作两半,她往石头缝里一钻,石头又合拢去了。 庞婆也走了,而且走得干净利索,钻到石头缝里去了,任何踪迹都不留在人间。 这就是庞居士一家的风流事迹。 这才是真正的风流,真正的潇洒! 在生死岸头能够有如此的自由自在、游戏神通,这才是真潇洒、真自由! 这是全家信佛的千秋典范。 我们今天,全家信佛的人有很多;全家信佛信得很虔诚、很潇洒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成就的,也很多。 但是,百尺竿头还要进步,要向庞翁一家学习,到腊月三十日还能留下一段风流韵事,那才是真正的大自在、大解脱。 尽管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年年在过腊月三十日,是否对这一天有切肤之痛的感触呢? 要在这个地方考问自己,要在这个地方认真地思考。 如果说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此时就来临了,我们怎么样来打发? 是躺在床上死去活来,还是潇洒自在地走掉呢? 包括我自己在内,都要深刻地反思,要在这份问卷上作出一个最漂亮的答案。 发布时间:2025-11-16 11:48:05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3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