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专修、圆修、杂修、正行、助行 内容: 当云净土法门,修有专圆。 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 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 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 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 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 (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二)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 修净业者,有专修圆修种种不同。 譬如顺水扬帆,则更为易到。 亦如吃饭,但吃一饭,亦可充饥。 兼具各蔬,亦非不可。 能专念佛,不持咒,则可。 若专念佛,破持咒,则不可。 况往生咒,系净土法门之助行乎。 (文钞三编卷二复卓智立居士书三)末法学人,如其智力充足,不妨圆修万行,回向往生。 否则固当专修净业,以期仗佛慈力,横超三界,直登九莲也。 (续编卷下无量寿经颂序)修行唯随己身分而立功课,非可执一以论。 但决定不可不依信愿念佛,回向往生一法耳。 一门深入,万善圆修均可。 若弃捨净土,于别种法门一门深入,并万善圆修,均不可。 以仗自力,决难现生了脱故也。 (三编卷二复谢慧霖居士书七)金刚等持诵,亦不必废。 但以持经咒之功德,通用于回向往生,则六度万行,皆为往生助缘,是为圆修。 (三编卷三复慧海居士书五)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 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 专修谓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皆是。)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专称,)意业专念。 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 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 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增广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佛愍众生无力断惑,难了生死,故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横超法门。 无论断惑与否,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此是正行)及修行众善,回向往生,(此是助行)无一不得生者。 即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地狱相现,若心识不迷,闻善知识教以念佛求生西方。 若念十声,或止一声,当下命终亦得往生。 (增广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三)既有真信切愿,必须志心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 无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及大小便利等,总不离此六字洪名。 (或四字持亦可。)必须令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无二,心佛一如。 若能念兹在兹,念极情忘,心空佛现。 则于现生之中,便能亲证三昧。 待至临终,生上上品。 可谓极修持之能事也已。 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 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 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 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 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 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 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 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增广卷一与徐福贤女士书)其修持次序,当以开本知见为先导,信愿念佛为正行,万善庄严为助修。 (续编卷下日诵经咒选录序)凡修行人,必须以念佛为正行。 以持咒诵经,及作种种利益事,为助行。 正助合行,则如顺水扬帆。 在此生死苦海,速得入于萨婆若海矣。 若不生信发愿,求生西方。 泛泛然念佛持咒等,皆只为来生福报而已。 念佛之人,各随己分。 专念佛号亦好。 兼诵经咒,并广修万行,亦好。 但不可了无统绪,必须以念佛为主,为正行。 余皆为宾,为助行。 则善矣。 否则如一屋散钱,皆不上串,不得受用。 又如入海无指南针,无所适从矣。 (三编二复沈授人居士书) 发布时间:2025-11-17 10:10:11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3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