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近代往生男居士四 内容: 近代往生男居士四吴离尘吴离尘,名宾,河南开封人。 性爽直,精书画。 从事革命十余年,足迹遍中国,历任粤滇显职。 遇同事之有能者,辄以职位相让,不稍留恋。 凡求救济者,倾囊助之,毫无吝惜。 一九二○年,于昆明遇虚云禅师,得闻佛法。 一九二五年,返开封,遇慈舟律师,受三皈五戒。 于是潜心觉道。 嗣以家口丧亡,资财散尽,孑然一身,而年迫桑榆,百感交集。 一九三四年,北上燕京,经友人介绍,赴弥勒院,亲近真空禅师,参究向上。 后以老病,罢参修净,一心安养。 一九四三年中秋前二日,初因感冒,未甚注意,卒成大病。 周身僵强,转侧维艰,饮食便利,在在需人。 二十日后,势更转剧。 当由净友进问:‘尔觉病苦否? ’曰:‘苦! ’问:‘吾欲为汝诵经,汝愿闻否? ’曰:‘愿闻! ’再问曰:‘吾欲为汝念佛,汝喜听否? ’曰:‘喜听! ’其友复告之曰:‘地藏经之功德,最为广大。 倘尔之寿命不尽,即能消除夙业,解脱病苦;若尔之寿命已尽,则能助汝往生极乐,蒙佛指引。 吾高声诵之,汝静心听之,即可获得感应矣! ’其友即为诵地藏经一遍。 当晚,离尘息更微弱。 其友复开示曰:‘此身为众苦之本,应亟放下,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又道:‘尔用功多年,专备此时受用。 务须提起正念,随我念佛,一心西驰,了生脱死,在此片刻,万不可生第二念也。 ’时离尘神色清醒,面无苦容,唇齿依磬声微动。 约一时许,唇停息止,安祥而逝。 周身俱冷,头顶尚温。 毛蔼堂毛蔼堂,浙江绍兴梅袁乡人。 幼肆业于杭洲肇汇织绸厂。 厂主器重其人,以女妻之。 蔼堂深念外舅知遇之恩,殚思竭虑,发展业务。 惜有肺疾,经常咯血,体力锐减。 犹奔走沪杭,辛勤营业。 性慷慨好施,自奉俭约,布衣蔬食,不以处境丰而稍易其志。 抗战军兴,西迁入蜀。 屡经变乱,宿疾复发,养屙于成都大圣慈寺。 方丈常恩法师,谂彼宿植善根,赠以经籍多种,中有印光法师文钞。 蔼堂得睹文钞,如获奇珍,经常捧读。 尝曰:‘吾于净土法门,似有宿缘,愿终身奉侍之。 ’未几,所患渐瘳。 旋赴渝经营旧业,有暇则念佛。 一九四四年,年四十一岁,旧历九月十六日,夙疾陡作,至于失音。 乃嘱家人助念佛号。 并延四僧,日夜轮念。 己则随众默念。 频举其手,以拇指食指相掐。 家人初未解其意,继见其作合掌恭敬状,始悟欲得念珠。 即以授之,则取珠随口微动而记。 十九日,忽能发音。 谓:‘当于二十一日往生,因印老已来告我也。 ’家人等漫应之,未甚措意。 是夕,其妻侍坐床侧,恍惚中,见其由床坐起,取衣披上,健步出门。 怪甚,亦随之。 行及门,则见丈六佛身,伫立空中,光明炽盛,不可具说。 继见佛垂手接引,挈之以去。 一惊而寤。 次日,蔼堂安适如平时,且能随众称念不稍辍。 家人问其所苦,但云:‘喉间稍有不适而已。 ’延至二十一日下午四时二十分,于大众念佛声中,合掌念佛,安祥往生。 生西方之夕,常恩法师在方丈室中,已就寝矣,忽见蔼堂捧《文钞》来曰:‘谢师惠赠,获益匪浅,今特奉还。 ’法师方欲与语,瞿然惊醒。 次日驰书问讯,方知已于先一日西逝矣。 樊性念樊性念,住苏州阊门外广济桥,为戏馆案目。 中年受同事何桂芳之薰陶,信仰佛法。 不久,即皈依印光大师。 每逢佛期,常去功德林素菜馆三楼佛堂,随众念佛。 后又参加阊门内后石子街陈依仁所创设之佛教净行社。 至五十岁时,往西园戒幢寺,受优婆塞戒,即茹素念佛终身。 性念一生依靠劳动,维持生活。 时存悲心,悯人疾苦,遇有贫困之辈,恒存救济之心。 己力不及,辄转向富厚善信,顶礼膜拜,苦口乞施,为人请命。 己则藜藿充肠,敝衣遮体而已。 一九四五年十月,自知即将往生,在寝室内打七念佛,求生净土。 并对其媳全福德说:‘最好十一月初四日往生,因灵岩印老亦是初四圆寂。 ’在家人及众居士助念下,安祥而逝。 时为十一月初四下午七时也。 往生数日后,送至灵岩火化。 沿途知者,多为合掌致敬。 火化后,获得各色坚固子甚多。 胡松年胡松年,上海人。 宅心仁厚,待人接物,和蔼可亲。 以经营丝绸为生。 中年后,因听法师讲经,觉世无常,弃其所业,皈依印光大师。 从此深信净土法门,茹素念佛。 抗战军兴,战火遍及各地。 上海诸寺,纷纷举办法会,祈求和平。 松年热心奔走,维护道场,不遗余力。 住觉园法宝馆有年,安心办道,弘法利生。 后往苏州灵岩住山,随众作务,暇则潜心念佛。 印公圆寂后,营建塔院,松年赞襄督建,颇著辛劳。 往生前夕,示微疾。 恍惚间,似闻有人告知‘八时往生’,以告妙真和尚。 松年有二子,长子早故,妙真因电其次子来山,告以其父往生时至,亦为摒挡一切。 松年则沐浴更衣,趺坐念佛。 大众闻讯,齐来助念。 当晚八时已过,众见其举动如常,欲散去。 松年曰:‘今晚已过,往生当是明晨八时,仍劳各位前来助念。 ’翌晨,大众咸集,更番助念。 时近八时,见松年趺坐念佛,一如平时。 间有不信,举以为询者,松年云:‘大势至菩萨已来接我,但我一定要阿弥陀佛亲自来接方去。 ’出言甫毕,更说:‘阿弥陀佛来矣! ’一笑阖目而逝,时正鸣钟八下。 是日适值印公塔院落成周年纪念,到山缁素见者甚众,无不叹为希有。 李广祥李广祥,原籍安徽,世居苏州仓街一四六号。 广祥秉性忠厚,遭人欺负,惟自省过失,忍不与校。 其母皈依三宝,至诚念佛。 生三儿,广祥最幼。 受母薰陶,早归佛门。 十六岁,净口长斋。 二十八岁,娶妻邹净明,生有二女。 因收入低微,生计十分艰难。 安贫乐道,不甚介怀。 四十五岁,皈依穹窿山大茅蓬道坚和尚,发心在茅蓬撞钟半年,忏悔夙业。 在家终日,至诚念佛,从不间断。 一九四八年四月间,六十五岁,忽得半身不遂症。 虽在病中,而神志清朗,毫无痛苦。 弥留时,妻女随侍在侧。 嘱扶起跏趺坐,犹能唇动念佛。 不久目瞑,安祥坐脱。 孙常权孙常权,浙江天台人。 养屙于赤城山,遇陈海量居士导之归佛,时年二十。 信心纯笃,念佛至勤。 与邑人朱天宝、袁子平等,创建天台佛教居士林,被推为林长,兼讲师。 每月逢九,集众说法。 谆谆善诱,劝人深信因果。 尝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此是明显确实之事。 果从因生,因必有果,人事之因果,非常复杂。 若以短浅之眼光观察之,不足以窥见因果始终之真相。 因果通于三世,不局于一生。 今生所受的果,是前生造的因,而今生所造的因,有的却待来生去受报。 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作善因,招善果,作恶因,得恶果,是无可致疑的。 又过去所造之因,固然已经决定本身之祸福,这叫做夙业。 而现在造因之权,操之在我。 则亦正可趁此良机,广造善因,转移既定之夙业果报。 ’常权以学佛之人,其最大之仇敌,不是天魔外道,而是五欲心魔。 作‘五欲偈’以自勉,偈云:‘道心何以道,五欲生障碍。 刀头舐蜜儿,割舌受其害。 五欲蒙其心,以道日以远。 宾士临悬崖,勒马不可缓。 ’所为诗,苍凉高雅,发人深省。 其‘过溪南外祖母故宅七律’云:‘育母抚雏两代恩,卅年身世对寒村。 故园新主惊来客,老屋旧邻话断魂。 红树当窗思白发,青山归骨冷黄昏。 秋风不尽孤儿泪,为报劬劳礼世尊。 ’至情之作也。 年三十三,往生净土。 逝世前夕,诸道友环榻助念佛号。 乃曰:‘明日上午八时,佛来接引,我当往生极乐世界。 ’翌晨八时许,复对众曰:‘佛来了,我去矣! ’遂念佛而逝。 时一九四九年三月十五日。 发布时间:2025-11-19 11:20:20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3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