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近代往生男居士一 内容: 近代往生男居士一范古农范古农,号寄东,浙江嘉兴月河里人。 父文质先生,以耕读世其家。 古农幼颖悟。 年十五,以冠军入泮。 十八,肆业于上海南洋公学,辄冠其侪。 尝负笈于杭州求是书院。 同学有蒋百器者,其父智由,办日报于天律,恒以东西哲学诲百器,且盛赞佛理之独胜。 古农由是始知佛教。 初阅‘圆觉经直解’,虽未能尽解其义,而心殊好之。 时习‘几何原本’,其书按语有云:‘学此书者,但当依照所定之理,解决问题,切不可怀疑,亦不可杜撰。 ’因悟读佛经,亦当如是。 信受佛语,不可妄解,不可怀疑。 弱冠娶妻戚瑾良。 旋创毓秀女学,开嘉兴女子学校之先河。 年二十七,赴日本,留学东京。 从桂伯华、章太炎诸先生游,获闻楞伽、唯识。 于书肆得《大乘起信论直解》及《义记》读之,信仰益坚。 二十九岁归国,任浙江省立第二中学校长,课余辄披览佛书。 翌年,往平湖报本寺,听华山法师讲弥陀经疏钞。 民国肇元,于故里设佛学研究会,自任讲师。 青年学子,向化殊众。 每属寒暑假,则弘法于沪、杭、松、绍。 法音远播,各方景从,江浙佛团林立矣。 一九一七年,受归戒于宁波观宗寺谛闲法师,法名幻修。 一九二九年一月,受上海佛学书局聘任总编辑,兼主佛学半月刊之‘佛学问答’栏。 凡有质疑,如鼓应桴,剖析精允,问者靡不悦服。 自是法缘遍海内外。 一九三五年四月,上海缁素组织佛教日报社,推古农主笔政,历时三载。 旋以抗日战事,日报辍刊。 赴天目山,住禅源寺七阅月。 栖身林壑,专志净业。 嗣返上海,于省心莲社讲大乘起信论,设佛学讲习会,开演净土三经及往生论。 继化法相,宣讲唯识三十颂、成唯识论等。 古农解宗法相,行归净土。 三十四年,返嘉兴,时年已六十五,垂垂老矣。 然犹不辞劳倦,数数赴平湖、松江、苏州各地说法。 悯故里失学儿童,特舍宅为范氏小学,以培育之。 三十七年,上海诸道侣,怀念古农,如子失乳,翘慕至殷,乃迎之来沪,止省心莲社。 尔时古农已须发皆白,顾精神殊矍铄,弘法之志,老而弥切。 复创‘法相学社’,阐演法相唯识诸论。 世界佛教居士林改组,被推为六届林长。 一九五一年春,讲《显扬圣教论》毕,翌日三月二十二日,示微疾。 四月十二日(农历三月初七日),逝于医院。 临终神志清明,念佛不辍,一笑化去。 阅十日荼毗,安灵骨于灵岩山。 距生于清光绪七年十月十日,寿七十一。 古农博通三藏,致力弘法达四十年。 奖掖后进,如恐不及。 悲心深切,并世所希。 著有释尊传、大乘空义集要、八识规矩颂贯珠解、法相学课本、成唯识论科判、往生论注撷、生日纪念、佛学答问、幻庵文集等行于世。 江味农江味农,名忠业,法名妙煦。 于其所著书中,或署幻住,或署胜观。 江苏江宁淩阁村人。 祖父乐峰,仕于鄂,遂家焉。 农幼时,即随其祖持诵金刚经,终身未尝少辍。 父鍂吾,宦游数十年,历赣至蜀,农皆随侍赞襄。 光绪壬寅,农举于乡,养志承欢,不乐仕进。 辛亥秋,至上海。 父丧,于哀毁中,乘机劝其母郭,长斋念佛。 时北五省旱灾惨重,农受简照南之托,携款北上,参加佛教筹赈会,放款十万,全活甚众。 庚申回沪,其母示疾,农为诵大悲咒,并令家人虔诵佛号加持之。 其母临终,起坐向西合掌,念佛而逝。 农以此信念愈坚。 与简照南、玉阶昆仲创办功德林佛经流通处于上海,搜集南北刻经处及各名山刻印经籍,流通全国,弘布佛法。 辛酉夏,上海南园诸居士发起讲经会,农献议,请谛闲法师讲大乘止观。 农每日笔记,于幽深微妙之处,曲折譬喻,以说明之,名曰‘述记’。 乙丑夏,白普仁尊者南来,主持金光明法会,公推农襄助宣扬,于是由沪而杭而湘而鄂而宁,辗转数千里,躬亲会务,条理井然。 己巳秋,应闽中善信请,赴福州宣说佛法,三月始归。 庚午秋,在沪开讲‘大乘止观述记’,逾年方毕。 省心莲社成立,被推为社长。 以此常在社中开讲大乘经典,并领导社员念佛礼忏。 甲戌夏,开讲金刚经,法会圆满,成讲义三厚册。 戊寅(一九三八年)首夏,示疾,胃纳不舒。 有友问疾,农云:‘一过黄梅,病当霍然。 ’其弟子等在隔室佛堂,为之念佛,终日佛号不断。 农亦安卧默念,神志极清。 至旧历五月中旬,疾微增,卧床不起,而神志愈清。 十八日之夕,自云:‘金光遍照,佛来接引。 ’乃邀集诸道友,唯蔡济平因事至十二时方至,农犹诏之曰:‘修持以‘普贤行愿品’为最要。 ’遂合掌不复语,于道友及家属佛号声中,端坐而逝。 寿六十有七。 许止净许止净,名业笏,江西彭泽人。 清光绪甲辰翰林。 住馆八年,光复后即隐居。 一九一七年,归心学佛,专志净土。 于一九二二年,赴普陀朝礼大士,并谒印光大师求皈依,法名止净。 始持长斋。 发心编写‘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历史感应统记’、‘佛学救劫编’三书,次第完成流通,凡具正知见之缁素,皆叹其佛理高深,文学精粹。 一九三六年,再求印公为授菩萨戒。 止净虽博通经教,而全同愚夫愚妇,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逢僧必拜,见佛必礼。 止净体弱多病。 一九三八年五月,避难庐山牯岭黄龙寺,因疾奄卧。 至闰七月,病势略瘥。 九月初一日,招同居寺中之姚半僧至前,以后事相托。 继则莞尔曰:‘今早梦见佛来,遍身璎珞,相好光明。 向我道:我来看汝。 我即礼拜。 少顷梦醒。 毋乃世尊慈悲,特来安慰我耶? 若更得示现接引,令我带业往生,则大幸矣! ’语已即合掌曰:‘西方再见! ’自是不复出声,唯专心默念佛号。 至初三早晨七时,安祥西归。 通身冷透,头顶犹温。 入龛时,遍身柔软如棉,俨若老僧入定状。 面色光泽,逾于平时。 正所谓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祥,如入禅定。 遗体留寺念佛七日,依法火化,骨灰留存黄龙寺。 寿六十有三。 发布时间:2025-11-19 11:51:24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3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