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宋智明:第二十六课 四重因缘观 内容: 第二十六课四重因缘观这里的因缘指十二因缘,也称十二缘起、十二支。 如下:无明过去世一切烦恼。 行过去世所造作一切业。 识投胎时一刹那的意识妄念。 名色住胎早期的心识和身体。 六入胎中位诸根具足。 触出胎后三至四岁,根尘接触生起意识。 。受五岁至十三岁根尘相触领纳前境。 爱十四至十九岁,贪爱胜妙资具与淫欲。 取二十岁后,贪欲转盛,四方追求。 有积集善恶业,牵引未来果报。 生未来受生的因缘。 老死从五阴之身住世衰变直到身坏命终。 以上无明与行是过去的二支因,从识至受是现在的五支果;爱取有二支是现在的因;生死是未来的果,所以这十二因缘包括三世两重因果。 先以顺观知无明乃至老死的整个生命的发展过程,叫顺生门,然后再逆观知老死乃来自无明的迷惑,若灭无明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是还灭门。 天台智者大师在十二因缘法中,依四藏通别圆教次第而立四重观修方便。 一、藏教的思议生灭十二因缘观 是以假观的法理而解释十二因缘。 又可分别四种:①刹那(一念缘起一念心中具足十二支,如因瞋心而杀生的瞬间,刹那间心中充满愚痴、无明;②连缚缘起即此十二支连续不断形成前因后果;③分位缘起,如三世两重因果;④远续缘起,指十二因缘的连续缘起,可远隔多世。 因观此四者可以心意思量,可以言语议论,又观知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生灭宛然,所以叫思议生灭十二因缘观。 通过此种观法,知断无明,直至了生死轮转,证得寂灭解脱。 二、通教的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观以体悟众生皆空的智慧,观于十二因缘,了达生即无生,灭即非灭。 谛观无明不在外,不在外,不在中间,犹如虚空,但有名字,毫无实体。 无明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 因此观知无明当体不可得,乃至老死皆幻化无生,从而悟入无生的真谛。 三、别教的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观谛观根本无明乃由于二乘不了心外无法厌苦断集,证灭修道,因此迷于中道真实义谛,发起界外偏真无漏之行,由此引生方便变易生死识种。 又缘界外无漏正受,而起涅槃法爱,深生取着,润彼变易识种、令生有芽,招感方便不思议变易生死。 又进一层谛观不了心外无法,便呵弃真空,别修万行,也是迷于中道真实义谛,发起界外入假神通行,由于引生实报变易生死识种,又缘界外胜妙境界,而起神通法爱,深生取着,润彼变易识种,令生有芽,招感实报不思议变易生死。 如能悟知心外无法,不偏空寂的正受,不落离空的假有,超越变易的识种,那么将此根本无明一一破尽,方得二死永亡,成就佛道。 四、圆教的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观圆悟心中谛观无明爱取的种种烦恼,即是菩提,究竟清净,这是了因佛性。 行与有的业即是解脱,在业行中解脱自在,就是缘因佛性。 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等的苦果即是法身,法身无苦无乐,即是大乐,不生不死是常,即是正因佛性。 由谛观而圆悟十二因缘即是三因佛性,也即中道实相,所以更无思议与生灭,自在地圆显佛道的妙化,成就无上圆满的果德。 十二因缘法是错宗复杂的人生现象,是生命流程中的连续变化或刹那现起的因缘关系。 通过对四重十二因缘观照和体悟,可以明了生死轮回的因果关系,从而断无明,了生死,证涅槃;乃至无明不断而断,生死不了而了,涅槃不证而证。 练习题:1. 十二因缘的名义如何? 2. 思议生灭十二因缘如何观修,达到什么效果? 3. 如何谛观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 如何才能相应? 4. 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的根本无明是怎样形成的? 5. 如何破除根本无明? 6. 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如何圆观? 7. 在圆悟心观中,应该怎样通达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无上道用? 思考题:1. 在一一谛观十二因缘中,其中什么规律? 2. 在历观因缘法内,智与境是如何统一在一念心中的? 发布时间:2025-11-21 11:53:01 来源:素食学佛网 链接:https://www.vege365.com/xuefo/166893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