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擅长和别人打交道,怎么办?
实际上,人和人打交道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对于修行人来说,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经历,我们可以在对境现前时多发心,对境未现前也不必总想着。最重要的是把他人放在心里,用心和他人打交道,心里有大家,祝福大家,服务大家,不一定通过语言。

所有人都有我执,人和人打交道确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看小孩子没有我执,谁都喜欢。成年人因为我执,彼此间矛盾重重,离不得人,见不得人。从佛法来说,每个人的气场也是他的我执,属于不易跨越的境界。但是境界本身没有自性,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容易说服自己,心也会放松下来。心放松后,自我逐渐消失了,再看对方心里可能只有悲悯、包容与尊重。
我们要从世俗、胜义两个层面认知自己,客观地评价、认知这桩事情,就事言事,不给自己贴标签,也不给别人贴标签。对所有的事情,如果我们不做甚深的思维,既没办法发起直心也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发不起深心。如果发起深心,我们看到所有众生都为我执所困,就会发起大悲心。换言之,经过甚深的作意、思维与体察,我们才能发起深心、直心和大悲心。
修行人的发心来源于自己想不明白,觉得可怕、恐惧、不安的世间存在。然后,我们以第二念分解它,再分解、超越现象,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以愿力、直心呼唤自己应该怎么样对待。经历这一心路历程,我们会发现当自己为他人着想时,大悲心油然而生。要感谢外在的障碍,但是不能停留在现象当中,于一切现象要做深解。

《大乘宝信论》有四种禅修法:作意、三摩地、大悲和胜解,小乘只有作意和三摩地两种。通俗地讲,三摩地的意思是定心,心要定。三摩地禅修法中不仅要有止观,一定也有作意。大乘四种禅修法兼具,其中胜解中最突出的是了知佛性。我们明白知道众生皆有佛性,从平等心超越人与人之间的现象,超越某个人的面貌、语言和习性,就不会被他可爱不可爱的现象带走,反而视他如佛。如果他与自己有缘,我们带着珍惜、感恩的心看待,才容易超越我见与人见。
我们活在轮回之中,我见与人见永恒存在,两者属于识的范畴,如何化解?要有甚深的作意、甚深的大悲、甚深的胜解。就像哪吒一样,我们要有风火轮才能跑得远。所以平常的生活都不平常,好处是我们不是在成就众生,而是在成就自己。现在我们可能不具备成就众生的功德,不认识自己,但是当下发起成就别人的心就在成就自己。

首先要有利益自己的心,如果自己都不利益自己,怎么能利益别人呢?希望利益自己的话,我们才知道佛法好,明白佛法是最宝贵的资源,不会将佛法当作知识,当作信仰。不仅在禅堂打坐,更在心里打坐,要找到窍门。平常一定要闻思,而且在生活中多多应用,不要嫌烦,不要为难,在平常世俗的生活当中提炼出的法的真意才是中道,不落两边。用慧眼看到法,认真地生活就是平衡,不会囫囵吞枣,日子就不白过。
一个人遇到困难才会想到修行,有些东西突破不了,才会思维如何突破。比如带着如何突破的心态读经,可能马上就记住了。要有至诚恳切的心,视自己为病人,视佛陀为良医,相信佛陀的处方佛法能够治好我们的病。如果我们都是一颗颗冷冰的心,法怎么会入心呢?要热情地生活,热情是自己给自己的;互相珍惜,多看每一个人的长处。如果愿意珍惜生活,生活必然珍惜我们;如果冷漠地对待生活,生活也会弃我们不顾,可能一路走来什么都得不到。
无论一个人在世间有多大的成就,有什么样的际遇,恐怕都不能解决心灵的慌乱,不要让自己的内心枯萎。怎么样才能不枯萎呢?我们受众生之恩,不要忘记众生苦就是最幸福的人。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如孝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