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参法师
恒无法师
梦参老和尚法语
悟妙法师
海涛法师弘法笔记
目莲寺
从攀缘来看,你让凡夫众生马上做到无住、无相,那是很难的,他一定要攀缘一个相去执著的,所以净土法门就顺应众生的这个心,还是让他攀缘,只是把攀缘的对象转变了,原来攀缘的是五欲六尘,现在让他攀缘这句佛号,不
为什么佛陀要制戒?为什么这个戒是十方三世诸佛都要去制定的?而且大小乘经典都赞叹戒律的功德?你要修行佛道,一定要持戒。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你要显发这个涅槃的佛性,一定要从持戒下手。在佛的果地上有五分法身之
如果有较充裕的时间,可对善导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彻悟大师,尤其是印光大师的著作,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能通读一到三遍为好。这是净土宗的一个“面”上的宏观视野;“点”上的钻研,就是对某部经典的深入研习
分别心就是第六意识的非常强的一种功能,当我们看到外境的时候,见闻觉知外境,他马上要分别,这是好、这是坏、这是美、这是丑、这是善、这是恶、这是我的熟人、这是我的陌生人,他马上分别,根据这个分别,来决定他
“无对光”,对就是对待,就是二法。凡夫众生都生活在对待当中,这就是凡夫众生的知见。“无对”就是超越这种对待,契入到不二。不二就是佛之知见。
谁能证明这样遥远的地方有一个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呢?因为这太超出常人想象,是大不可思议之事。就如现在普通百姓听到飞碟现象、地外文明,也都感到很惊诧,他们本能地认为只有地球有人类,本能地以地球为核心来思
"无边光"是从阿弥陀佛为对治众生的知见上的颠倒,在光明当中施设的一种功用。众生都是在边见当中:不是执着有、就是执着空;不是执着常、就是执着断。透过这光明就能令众生离开边见,得到中道的圆融的正见,这叫"无
习惯成自然后,谄曲、虚伪的心把我们自己也骗了,很多念佛人平时也努力念佛,自己也觉得是深信切愿求往生,但是在临终时却不想登上阿弥陀佛的大愿船,这时才知道自己对俗世还有很深的挂念。
阿弥陀佛对我们的爱是生生世世的、是无量劫的。他不仅有恩爱,而且他有智慧有能力帮助我们解决一切问题。
你受戒了,但是你去破戒,其恶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我们常常要发誓:宁可守戒而死,不可破戒而生。你每天要发出这样庄严的誓言。当那个五欲的尘境现前的时候,你这种戒的力量才能上来。
尤其是读净土宗的书,一定要静下心才能读进去,才能在读的过程中生起法味。法味上来了,看祖师的书或者净土宗的注疏,就会看得很喜悦、很欢喜、欲罢不能。不是谁勉强你去看,自己就想看,不看就浑身不舒服。这就是“
戒律不是对人的约束,戒律是一种解脱,它约束的是我们的烦恼,解脱的是我们的法身慧命。所以大家对戒的精神要把握住。
“欢喜光”是对治众生的瞋恨。嗔恨是由于有人我的分别,有欲望的追求,谁障碍了我的欲望的满足,他就会瞋恨。“欢喜光”会让众生有一种同体感,众生的成功就是我的欢喜,众生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有同体感就会对治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并非只想让众生追求人天福报,或是止于声闻、缘觉之化城,而是为了一切众生成佛。是故,吾人不能志意下劣,得少为足,应敢于当下承担,立志成佛。
净土宗第四代祖师法照大师在五台山见到文殊普贤的时候,就请教:“末法众生根机陋劣选择何种法门能够了生脱死?”文殊菩萨在大圣竹林寺就告诉他:“一定要念佛!”法照大师还进一步请示:“念哪一尊佛?” “就是念西
往生一法更重视信愿.由于往生的问题不是靠功夫,而是靠感通,感应道交。你只要感应上了,那怕心里很散乱,那怕业障深重,五逆十恶,都能带业往生。如果你没有感通上,你就是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八定,
我们心是污染的,那么这句名号是阿弥陀佛成就的至极清净的摩尼宝珠,它投到我们众生的这种染著的心里面,就能够澄浊还清。所以古德有句话,“清水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以这一句名号这一念,来摄住我们百千万亿个妄念。制心一处,才能无事不办,我们心里具有巨大的能量,但一散乱,什么都干不成,就好像阳光普照,这张纸它燃烧不了,但如果有个聚焦镜,把阳光聚焦再折射到这张纸上,就
“清净光”是对治众生的淫欲的心,众生念念离不开这个欲望,念念污染,所以这句名号所传达的清净光能够使我们心性清净下来,转淫欲火为智慧光,化解火头三昧。
大家扪心自问,你一天到晚这句佛号放在你的心里有多长时间?你的五欲六尘的念头占多长时间?来从中判断你是不是真的在修行,而不是口头上。忆佛念佛,要贯穿一天到晚,一年到头,从生到死的全过程。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