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
顿珠法师
禅心慧语
雀巢可俯而窥
悟妙法师
陈瑞三
「自己德行有所欠缺,不周到之处,不但弗改,还要护己所短,多方去掩饰,譬如病入膏肓,不可救了。善人常恐有过,日日仔细审察,有便速改,尤要人当面直说,尽言无隐,便是大幸,虚心乐受,更要恭敬款待他!」辑录《
「凡夫在迷,信心不定,故有屡信屡退,屡修屡造之迹。然已往之罪,虽极深重,但能志心忏悔,改往修来,修习净业,自利利他,而为志事,则罪障雾消,性天开朗。故经云:“世间有二健儿,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
「《普贤观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应当至心忏悔,如百年垢衣,可以一日浣令鲜洁。如千年古镜,可于一时揩出光明。能解千生万劫之愆,能灭四重五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格言别录》
「宽厚者,毋使人有所恃。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格言别录》
「念佛,须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即不开口心中默念,亦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以心一起念,即有声相。自己之耳,听自己心中之声,仍是明明朗朗。能常听得清楚,则心归一处。故眼也不他视,鼻也
「经云:吉凶祸福,皆由心造。若一念心瞋恚邪淫,即地狱业。悭贪不施,即饿鬼业。愚痴暗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证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齐修
「孟子谈论立命的道理时说:“夭寿不二”。短命和长寿是相反的命运,怎会没有分别呢?要晓得,当一个人妄想消除、心念不动之时,哪里还会有分别呢?都是意识上的分别执著罢了!起了分别心,那么前世今生所造作的善恶
「世人口业有四,恶骂为最。经云:凡夫毒炽,恚火常然。触境生瞋,逢缘起障。所以发言一怒,冲口烧心,损害前人。痛如刀割,多所中伤,苦恼无量。假令众生,身虽无过,不慎口业,亦堕恶道!」辑录《太上感应篇汇编》
「若欲靠食物滋养,食素人宜多吃麦。食麦之力大于米力不止数倍。米只可饱腹,无此效力。麦比参力尚高数倍。有钱人服参,乃是钱无处用,故作此消耗耳。非真能补人也。又大磨麻油,亦补人。莲子、桂圆、红枣、芡实、薏
【能为一切众生,种植善根!】吾人生生所经过之时代,在在所接触之万类,一一皆与我有缘。一一众生至灵妙之心地,皆可作为自他兼利之无上福田。我既于一一众生心田中,散播福德种子。无边胜福,即缔造于此印造经像,
「见他人的荣华贵显,只盼他削职;见他人的富足有物,只盼他破家。往往无损于人,徒坏心术,最恶也是最愚。善人愿他保贵,务要劝他做官;愿他保富,务要劝他做好人!富贵之人,件件适意,人人奉承,养成富贵的习气。
「五戒,无论受与不受,皆当严持。以前之杀,盗,淫,妄四条,名为性戒,即不闻戒名之人,犯之亦有罪过。而受戒者犯之,则成两重,于本罪外,又加一犯戒罪过。故曰,一切人皆须严持。饮酒,名遮戒,未受戒,饮无罪。
「不得已欠下他人的货财,本该急图偿还,反而愿他身死,希图谋赖。历看果报,今世负财,来世做狗马牛偿还的最多。善人生平从不负人、不负托、不负约,若说财货,更是受人的恩惠了,不但要还他的物,尤要报他的德处!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格言别录》
「孟子所说“修身以俟之”这句话,是指积德祈天之事。说道“修”字,是说自身所犯的各种过失余罪恶,都应该痛下决心,像治病般地完全去除。谈到“俟”字,是说等到修身的功夫深了,命运自然就会转好;若有丝毫的妄想
「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格言别录》
「譬如见到理所当然的善事,却不能积极、勇猛地去做;或是遇到有人需要救助,但心中却常起是否应该去做的疑虑,未能果决地付出行动;有时自身虽然勉强地行善,却还说些尖酸刻薄的话。虽然做了一些功德,但若拿来抵过
「行己恭,责躬厚,接众和,立心正,进道勇。择友以求益,改过以全身。」《格言别录》
「世间所有,若根身(即吾人之身),若世界(即现所住之天地),皆由众生生灭心中,同业(世界)、别业(根身)所感,皆有成坏,皆不久长。身则有生、老、病、死,界则有成、住、坏、空。所谓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者,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