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4 新闻资讯
“2014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在昆明宝华寺开幕
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致辞
开幕式祈福诵经仪式
云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黄毅致辞。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云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刀述仁致辞。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致辞
2014年11月13日下午,“2014(全国)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在昆明市六甲宝华寺须弥讲堂举行隆重开幕。国家宗教局,云南省委统战部,中国佛教协会主要领导,佛教三大语系高僧,全国23个省市佛教协会及中国佛学院选拔推推荐的讲经法师,宝华寺四众弟子共计50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2014全国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活动以“清净•和谐”为主题,立足《金刚经》、《心经》、《阿弥陀经》等十五部汉传佛教最基本、最流行的经典,探讨佛教如何引导信众正信正行,启迪智慧,净化人心,促进社会和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旨在培养和发现汉传佛教优秀讲经人才,推动讲经弘法风气,加强年轻僧才的培养。
参加这次讲经交流会的讲经法师共有39位,分别由23个省、市佛教协会和中国佛学院选拔推荐,在为期三天的讲经交流中,39位法师登坛讲经。每场讲经都有专业评委现场点评。担任本次讲经交流会的评委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生法师、如瑞法师、心澄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济群法师,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向学法师、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宗性法师。
另外,为了使讲经交流活动开展有序,继承传统,显发新意,使之语业殊胜,法会圆满,11月13日交流会恭请汉传、藏传、南传三位法师分别代表佛教三部派做示范讲经,为历届交流会所未有的盛举。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云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刀述仁居士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刀述仁在致辞中首先表示:这次全国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安排在云南,是对云南佛教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是帮助、更是一种鞭策。
刀会长说:振兴中华不仅仅是国家民族命运所系,也是佛教发展的前途所在。目前,社会物质文明极大丰富,发展的着力点已经呼唤传统文化必须担负起应有的历史重担,前不久***主席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佛教作为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须而且很有必要发挥自身特点,继往开来,为新时代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讲经交流使传统的这一活动更加规范,质量更提高,更普及,这也是中国佛教自身建设和适应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刀会长在致辞中表示:云南地处边疆,在这里举办这样的高级别的讲经交流会,各方面条件比中原要差许多,但这更加体现了中央有关领导和中国佛教协会对边疆的关爱,不仅对汉传佛教,藏传和南传佛教,也是极大的鼓舞和学习的好机会。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讲经交流会,以及接下来不懈的努力,强化规模、普及、提高,真正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使我们佛教在适应当前发展需要的大潮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祖国、民族和佛教自身的发展起到应有的贡献。
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黄毅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黄毅部长在致辞中首先介绍了云南宗教的基本情况。他说:云南是多民族多宗教的边疆省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5大宗教齐全,有信教群众400余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0%。佛教有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三个教派,其中,南传佛教为云南独有,全省有宗教教职人员14477人,其中有佛教教职人员6798人,办有云南佛学院、昆明伊斯兰教经学院、云南基督教神学院3所宗教院校及迪庆藏传佛教分院,德宏南传佛教分院和西双版纳南传佛教分院。
黄毅部长表示:我们将积极支持五大宗教广泛开展讲经、解经等活动,推动佛教“讲经弘法”、道教“玄门讲经”、伊斯兰教“解经”、基督教和天主教神学思想建设等深入开展;我们将充分发挥云南宗教文化多元多样的特点和优势,积极支持宗教界人士开展正常的交流学习活动。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在开幕式致辞中也表示:中国佛教协会今后要鼓励藏传佛教、南传佛教讲经交流,促进佛教三大语系及对外交往的讲经交流活动。
国家宗教局副局长蒋坚永在开幕式致辞中说:讲经交流活动是近年来我国佛教界开展的具有广泛影响的重要活动之一,国家宗教事务局对此高度重视、积极支持。
蒋坚永说,中国佛教协会自2008年举办首届全国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以来,已连续举办七届,先后有240位法师参加了讲经交流会讲经。中国佛教协会还连续四年组织讲经交流会获奖法师在全国巡讲,遍及20省、市、自治区,产生了良好影响。七年来,讲经交流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讲经弘法已在佛教界蔚然成风,为加强佛教自身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继承佛教讲经说法传统、弘扬优秀佛教文化、引导正信正行、培养造就人才等方面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挥了积极作用。
蒋坚永提出六条建议:第一,要把讲经说法与弘扬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第二,要把讲经说法与佛教思想建设结合起来。第三,要把讲经说法和端正道风结合起来。第四,要把讲经说法与引导信众正信正行结合起来。第五,要把讲经说法与培养人才结合起来。第六,要把讲经说法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此次讲经交流会的举办地昆明六甲宝华寺素有讲经传统,讲经说法蔚然成风,每周都有几千人在宝华寺听法师讲经。昆明六甲宝华寺由明代禅门巨匠古亭祖师弟子净伦禅师开山创建。2001年,崇化大和尚游锡来寺,见寺毁僧散,发悲愿力,再次开山兴寺,并常年讲经不辍。经崇化大和尚的艰辛募化,宝华寺的基本构架及主要建筑均已落成,并建成了中国最大的佛教讲经交流建筑——须弥讲堂。现今,宝华寺道风清正,僧团和合,信士辐辏,现有僧众50余人,日常护法居士数千人,若有盛大佛事,更是万人云集。鉴于宝华寺建设的完善和弘法影响力的扩大,备受佛教界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首次将活动会址选定在昆明市六甲宝华寺举行,可谓因缘殊胜。
大学演讲系列之寻觅爱的足迹—佛教文化的价值观
云南一和尚“自燃”,摄影记者拍下瑞相一幕
风景优美 历史厚重的佛教圣地,泗洲寺,值得一看
佛教文化| 佛教的基本知识
黄毅会见国内外佛教高僧
那些来自佛教的词汇,汉语给予了佛教最高的“礼遇”
首届“鸡足山迦叶宗风与山林佛教”学术研讨会开幕
静波法师:佛教的福报不能只知道“不即”,而忽略了“不离”
佛教圣众因缘集二十三、劝善弃恶 圣德腾香
智海法师:人间佛教的修持
佛教圣众因缘集六、口业如山 圣没一言
佛教圣众因缘集十五、失言作狗 比丘业报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导论——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
净因法师:佛教为什么非要用蜡烛来代表光明?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第三节 佛教轮回说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
佛教文化旅游的内涵与使命
佛教最感人的故事:戴斗笠的地藏菩萨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月溪法师:月溪禅师答:法师讲经,讲佛性恒守本性,始终无有改变,佛性不受薰染,出何经典?
骆驼聊新疆之不一样的第一佛经翻译家——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
守培法师:佛教主义及进行佛教意义
达摩难陀长老:佛教与政治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六、佛教与民治
风靡清宫的十八子手串有何寓意?佛教十八界都是什么?
正果法师:人间佛教寄语
大安法师:戒律是佛教的寿命
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风景园林于一体的扬州第一名胜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三、己所不欲莫杀生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八、信实不妄修善口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淫了生死
唐山首届禅意素食文化节开幕
圣严法师:如何理解佛教?
净慧法师: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当代中国佛教的复兴存在“围墙”困境
川西藏传佛教文化冬季探寻越野之旅
佛教造像珍品展揭示艺术发展流变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怎么办
济群法师:以人本为基础的佛教道德观
佛教中的“法”是什么意思?
学诚法师: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佛像不能随便佩戴
佛教寺院中的19个法事活动
真禅法师: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
佛教阿弥陀佛的感应故事
真禅法师: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印顺法师: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
印顺法师:弘扬人间佛教应以青年为主
佛教中十方佛都包括哪十尊佛?
佛教因果论
佛教怎么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
陈永革:当代社会处境下的佛教观念及其信仰
农历七月是佛教欢喜月,非鬼节
白玛多吉:超越了宗教的佛教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八章 善待人生
姚卫群:佛教禅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二)
姚卫群:虚云和尚的修行思想与当代佛教的僧团建设
姚卫群:舍利、佛塔与佛教思想
陈星桥:佛教如何看待吸烟
陈星桥:佛教的圣物--舍利
香道微谈:佛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香的?
陈红兵:建构生态观要以佛教缘起论为基石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龚隽:禅是佛教吗?——“批判佛教”关于禅的观念检讨
蔡惠明:武则天与佛教
洪修平: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潘桂明:佛教教育的几点意见
魏道儒:中国佛教的地位、命运与使命
郭元兴:中国佛教与医药
李志夫: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敦煌莫高窟—古丝路上的佛教宝库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走向生命的真实
“禅心筑造.书画建新”上海玉佛禅寺建筑主题书画展开幕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佛教看宇宙
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圣地,是信佛之人必到之所
佛教智慧如何为爱情保鲜?
实用佛教十七: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十四: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盛世佛光—汶上宝相寺塔地宫出土佛教文物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幕
关公在佛教中之地位如何
寺院是文化之载体 佛教不只是信仰
中国文化复兴佛教当担大任
冯培德:佛教过分学术化的隐忧
促进佛教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几点思考!
佛教如何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我有几点思考
陈坚:佛教解脱论意义上的“善恶”观念
高振农:关于佛教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发挥佛教文化的力量和智慧 构建和谐六盘水
华方田:岭南佛教是澳门佛教的源头活水
宋立道:西方生态伦理观与佛教生态伦理
魏德东:谈谈“佛教团契”
吕有祥:太虚大师对佛教平等观的阐发
翰墨闽江源——福建三明书画晋京展在北京开幕
梦参长老:佛教的忍辱波罗蜜和阿Q精神有什么不同
韩焕忠:佛教的圆融智慧对中国“和”文化的贡献
【熙和分享】佛教中的孝文化
“大悲心起抗疫情”主题佛教书画诗歌作品选刊(一)
林国良:佛教的自由观与佛教的现代社会参与
心经
金刚经
大悲咒
楞严经
法华经
药师经
华严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
长阿含经
地藏经
普门品
超然法师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孝的故事
佛教名词
汉传法师
汉传人物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