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2 圣凯法师
寺院僧人的生活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一定是非常清静而悠闲的,晨钟暮鼓,青灯黄卷,令多少世人羡慕不已。但是,真正的寺院生活其实十分清苦,同时也十分有规律和节奏。僧人们闻钟而起,闻鼓而眠,闻板上殿,闻梆过堂,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依旧。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寺院僧人日常进行的几项活动,如朝暮课诵、布萨诵戒、上供、过堂、普佛等。
一、朝暮课诵
朝暮课诵,又称为课诵,是佛教寺院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及梵呗歌赞等法事的总称。因为课诵是佛教寺院僧众日常最基本的宗教修行,是每天早晚必修的,所以称为朝暮课诵。
早课
早殿时全寺僧众于每日清晨(约在寅丑之间)齐集大殿,念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各一遍,在念诵的起止都配有梵呗赞偈。其中,《楞严咒》为一堂功课,《大悲咒》、《十小咒》等为一堂功课,有些寺院轮流念这两堂功课。
晚课
晚殿有三堂功课,即诵《佛说阿弥陀经》和念佛名;礼拜八十八佛和诵《大忏悔文》;放蒙山施食。诵《佛说阿弥陀经》和念佛名是祈愿自己往生净土。八十八佛都可以为众生作忏悔主,因此向八十八佛礼拜、申述自己改悔罪恶的愿望,是可以灭罪的。蒙山施食仪是宋代外国甘露法师所作,他依据《救拔焰口饿鬼经》以及《水陆施食法》,以威德光明如来咒及甘露咒为主,集中各种密教的咒语,制定《施食仪》。在施食时,先准备一杯净水及一些米。行者(放蒙山者)作一定的观想,口中念诵一定的咒语,双手作一定的手势,三密相应,就能成就施食。
明清以来,早晚课成为寺院共同修行的必修课。但是,由于具体情况的不同,有些寺院五堂功课全部念完,有些寺院则没有。而且,在腔调上也有所差别,但总体上是统一的。
二、布萨诵戒
布萨,又称为布沙他、布萨陀婆、逋沙他,意译为长净、长养、增长、善宿、净住、共住,说戒。即比丘每半月齐集布萨堂,请精熟律法的比丘说波罗提木叉戒本,以反省过去半月内的行为是否合乎戒本;如果有犯戒者,应该在大众前忏悔,使比丘都能长住于净戒中,长养善法,增长功德。另外,在家信徒于六斋日受持八关戒斋,也称为布萨,谓能增长善法。
关于布萨的仪轨,一般律寺都是依照《四分律》的作法。但是,禅宗则简化了一些仪轨。下面,我们介绍一下禅宗寺院的诵戒仪轨:
首先,打板绕寺院一周,大众闻板声,集合于大殿。其次,煞板,大众顶礼三拜。然后,维那起腔,大众唱忏悔偈: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每唱一遍,礼佛一拜,总共三次。诵戒者进入大殿,先拈香,然后礼佛三拜。唱完忏悔偈后,大众合掌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等诵戒者进入斋堂后,维那起腔唱炉香赞,诵戒者拈香三拜,然后上座。大众唱云来集菩萨三称,第三遍加海会二字,班首出位,展具三拜后归位。维那师呼:展具,顶礼和尚。大众三拜,一拜敲一钟,三拜后,煞钟收尾四下,维那师呼:钟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功勋祈世界和平,利益报檀那厚德。呼毕,大众唱: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接着唱: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维那煞钟尾四下,呼:众沙弥进堂,排班三拜,长跪合掌。沙弥三拜后,长跪合掌,诵戒者鸣尺云:诸沙弥谛听,人身难得,戒法难闻,时光易度,道业难成,尔等既已出家,严谨身口意,勤学经律论,谨慎莫放逸。众沙弥回答:依教奉行。诵戒者云:既能依教奉行,作礼而退。众沙弥就地一拜,起立退步而行出斋堂。最后,开始读诵戒本。
诵毕,诵戒者鸣尺一下,下位,维那举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同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唱完后,维那呼:展具,诵戒者云:不展具;维那云:礼谢法师,诵戒者云:不为礼;维那师云:同寮师打引磬送法师回寮,诵戒者云:不消送,问讯出堂。
布萨诵戒是佛教的优良传统,有利于维持僧团的清净与和合,所以现代中国佛教寺院仍然遵循着这一古老的制度。
三、过堂
过堂,是出家人吃饭的别名。因为出家人原则上过午不食,只吃早餐与午餐,所以又可以称为二时临斋。斋从广义来说,指清净身心,谨防身心之懈怠;从狭义来说,则指八关戒斋,或特指过午不食的戒法。所以,能持守过午不食的戒法,称为持斋;持斋期间所吃的食物,或法会时所供养的食物,称为斋食。另外,以食物供养僧侣,也称为斋,这类法会则称为斋会。
佛教认为早晨是天人进食,日中是佛陀进食,下午是傍生进食,夜晚是饿鬼进食。因为在夜晚进食,饿鬼听了饮食碗筷的声音,咽中起火,又不得饮食,倍增痛苦,为了慈愍饿鬼,所以不应夜晚进食。
佛教传到中国后,由于社会条件和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印度佛教流行的乞食制度在中国未能通行。南北朝以后,随着寺院经济的发展,僧人们不再依靠乞食来维持生活。唐代以后,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要求寺院僧众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所以除了少数僧人能坚守过午不食的传统律制以外,大多数僧众则变成一日三餐。但是,只在早餐与午餐,举行一定的仪式,即过堂,这就是二时临斋仪。
在过堂吃饭时,碗筷都不许发出声音,更不许讲话,所以添加食物,靠筷子来示意。如果出去办事,应将两个碗叠起来,行堂师父便知道此人不在;如果在寺院中,则将两个碗分开放。盛饭时,菜饭两碗,横置在桌边,筷子横置于面前;在吃饭时,先以左手取饭碗,置于右边,次以右手取菜碗,置于左边,再取饭碗就食。需要添加饭时,将饭碗伸出,筷子放在碗中所搁的位置,表示需要添加的数量;需要加菜时,筷子在碗中竖着,表示需要干的菜;筷子在碗口处平放时,表示要喝汤。吃完后,两碗放在桌边,筷子直置于两碗中间。过堂虽仅是吃饭,但是佛教认为过堂是一堂法事,前面有供佛、施食,后面有结斋,整个过程显得非常庄严、肃静。
成峰法师:僧人与商人
在日常生活中 吃什么才能最快清除体内的垃圾
宣化上人:人在命终时,为什么要请僧人或亲友来助念?
古代僧人元宵节都干啥:观佛舍利 点灯敬佛
僧人与山羊绵羊牛三者的史话
梦参老和尚:日常生活的发心与行道
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出家的僧人
净土法门法语:在日常生活当中,看一切人全是阿弥陀佛
净土法门法语:没有把佛法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以得不到法喜,活得很辛苦
悟妙法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控制情绪,降伏心魔?
海涛法师:护生手册:壹、从日常生活培养护生的习惯
僧人转世投胎,三岁时自行找回前世寺庙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僧人与虱子
金色僧人代受刀灾,父母由此深信佛法
三位僧人的神奇事迹,原来佛菩萨就在我们身边
居士对待僧人的「十六字诀」
如何把「空假中」三观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居士讲法、僧人居住居士家如法吗
在日常生活中,要随时观照我们的念头
把禅的理论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在日常生活起心动念中修行
如何用《地藏经》来指导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内心是否真慈悲,看日常生活中的放生护生
出家僧人的四威仪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起起伏伏,如何来对治它
释永信:僧人不要靠神秘来维持佛教形象
陈坚教授:当代“文化僧人”与中国文化的传承——以真禅法师为例
无住生心与日常生活
惟贤法师:佛教日常生活的礼节
高振农教授:台湾佛教发展得益于大陆僧人的努力
高振农教授:上海龙华寺的峨眉山僧人
佛教故事: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第六十九节 彭钦差,仗势欺僧人
僧人乞讨不到饭活活饿死,原来是因为做过这件事
不节食不运动 日常生活轻松变瘦
日常生活中的解毒食物
【佛门观察】从“僧人摔香”说起:如何识辩佛门败类?
佛教名词:佛教【僧侣】是什么意思?_僧侣和僧人的区别
临终恋财真可怕 僧人转世成蜘蛛
苏东坡原来是僧人投胎转世
内心是否真慈悲之——日常生活中的放生护生
【佛门观察】小心,这三类寺庙和僧人千万别供养,否则会倒霉
僧人的业报
剃除须发系上袈裟就是出家僧人吗?出家僧人就可以免罪吗?
【佛门观察】花大钱请僧人念经祈福,真能“包平安”吗?
日常生活食品究竟是不是素食
日常生活中的用心专注与修定不同
佛学修行:如何与僧人如法的相处_如何正确地与出家人相处
定力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好处!
僧人吃素造就了中国素食精致的烹调艺术
“僧人”与三宝中的“僧宝”是一回事吗?
佛学常识:僧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出家的条件是什么?
济群法师:皈依僧,是皈依所有僧人吗?
佛教法器:佛教三衣的由来_佛教中僧人必备的三衣指什么
佛学修行:畅怀法师: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无分别心?
佛学常识:僧人的衣服有哪些?
日常生活中应如何观修慈心?
为什么只有中国僧人吃素
勤于日常生活中观行断我见(附身口意行与心所法对照表)
佛教中的禁忌有哪些
中国佛教史上首位汉族受戒的出家僧人
守戒的僧人
中国僧人一体吃素 我国佛教的饮食讲究
日常生活应如何修慈心
中国佛教僧人的称谓
僧人用斋时的观想和祝愿
知道某出家僧人是破戒(破见)之人,能不能单独顶礼供养
供养僧人用钱如法吗
被影视剧误导的佛教僧人,真实的佛教原来是这样的!
日常生活中回向的方法,学习一下!
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最折损福报?
没有僧人住持的寺院,礼拜供养有功德吗?
“我们请了千名僧人一起诵经,为何只说一卷呢?”
一位出家僧人写给父亲的信
僧人中不肖者不少,皈依僧是否有风险
信愿持名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僧人的鞋为何要破六个洞呢
日常生活的十诫
日常生活中的四念处观
身为佛子,日常生活中如何与父母相处
偷盗寺院常住僧人之物果报极重
僧人的晚餐为何称为「药石」
日常生活俗事太多该怎么修
日常生活中回向的方法
僧人托钵行脚的含义
僧人受具足戒前所问遮难的内容及其意义
一位20岁出家僧人的心路历程
翠岩禅师《警僧铭》对僧人的告诫
日常生活中,如何锻炼「觉照」
空海(惟传)法师:如何将学佛修行融入于日常生活中?
这是印度最健康最美味的素食,农家大户的日常生活
佛陀说:比丘愿用非素食是自由,不可为僧人备食而杀生,作何解?
经过层层选拔的僧人在这个圣地进行修习 小活佛也不列外
众生皆有佛性!泰国小象学布施,恭敬顶礼僧人
唐代才女出家成女道士,暗恋僧人写下1首诗,成千古名篇
外国佛教的僧人,他们的穿着和我们国家的僧人不一样,给我一种新颖的感觉!
佛教教育短片 99岁僧人坦言:出现这3件“祸事”,其实是吉兆 !
日本佛教的僧人,整天无所事事,和尚们个个肥头大耳!
圣凯法师:佛教僧人的禅七生活
圣严法师:日常生活中如何禅修
寺庙僧人早饭前都要先念一会经,才能开饭,每天都是吃素食
心经
金刚经
大悲咒
楞严经
法华经
药师经
华严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
长阿含经
地藏经
普门品
超然法师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孝的故事
佛教名词
汉传法师
汉传人物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