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功德

2025-05-04 汉传人物

佛的功德

佛陀圆满了无上的福德和智慧,成就无量功德,因而被称为佛宝,是众生的最上福田。为什么佛能有如此圆满广大的成就?在大乘佛教看来,佛不仅是证悟了的觉者,佛性更是一切众生原来具足的本性。佛果的证悟是这种本性显现的结果,诸佛的功德也是本性光芒的展现。

佛德无边,赞莫能尽

佛陀的功德浩瀚无边,犹如虚空,对其赞叹和宣说,不仅穷尽声闻、缘觉及诸大菩萨的智慧无法宣尽,即使是十方诸佛穷尽未来交相称说,也不能说完。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说,对于佛的众多功德,自己是赞莫能宣的:

妙翅飞还非空尽,由自力尽而回转,佛德无边若虚空,弟子菩萨莫能宣。如我于佛众功德,岂能了知而赞言

在广为传颂的《普贤行愿品》中也有一首偈颂: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佛陀的功德广大,犹如大海,普贤菩萨誓愿以无尽美妙的言辞,在穷尽未来的时间中赞叹佛的无边功德。

那么,佛陀成就了怎样的功德,以至于三乘弟子虽然知道不能穷尽赞说佛的功德,仍然要尽其所能地去赞叹呢?

诸大论典从不同角度对佛功德进行了概括和描述。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将佛自利和利他的圆满功德分为六种:一、无为(本体空寂,不落缘起[1]);二、无功用(无作意,任运);三、不依他觉;四、智慧;五、慈悲;六、力用(能作事业)。其中无为、无功用和不依他觉指自利的圆满,智慧、慈悲和力用指利他的圆满。[2]此后又将佛功德具体分为六十四项[3]:佛的法身具有三十二项自在功德,包括十力、四无所畏和十八不共法;报身和化身具有三十二项圆满功德,表现为三十二相。

慧远大师在《大乘义章》中,将佛功德归为菩提行德与涅槃断德两种。菩提行德包括般若、解脱和法身三种。佛依般若智慧而得到解脱,又因解脱而成就法身,这三种功德有逻辑上的先后,但在佛的证悟中是同时生起的。涅槃断德也有三种:烦恼断、业断、苦报断。因为断除了烦恼,所以业结不生,故而永离诸苦。

上面对菩提行德和涅槃断德的叙述偏重于自受用而言。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略论》中,将佛功德归纳为四种身功德、语功德、意功德和事业功德。下面即主要从他受用角度,依此论顺序分别对佛的这四类功德进行诠释。

佛身功德

对于佛身的功德,前面已诠释了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菩提道次第略论》引用《相好赞》,以非常优美的语言描述了佛的庄严相好:

佛身相庄严,端妙眼甘露,如秋空无云,众星而严饰。

能仁具金色,法衣以严身,似于金山顶,彩云而围绕。

佛虽不庄饰,面轮自圆满,彼满月离云,亦所不能及。

佛口如莲花,日照而开敷,蜂见以为莲,不犹豫而住。

佛面具金色,珂白齿端姝,犹如金山峡,无垢月光入。

应供右手中,轮相妙严饰,于世恐怖者,以手拔令出。

能仁游行时,双足如妙莲,印画于地上,真莲无此美。

佛陀相好庄严的身体殊胜美妙,犹如以群星庄严的无云秋空;纵然是离开云端的满月,也无法与佛光洁圆满的面容相比;佛的牙齿洁白端严,犹如清凉无垢的月光照入金色的峡谷,佛的口唇在阳光下,蜜蜂会以为是盛开的莲花;佛在行走时,足掌中的莲花纹案印在大地上,比真正的莲花还要庄严。佛为人天所应供养,以千辐轮相为庄严的佛手,是所有怖畏于生死痛苦的众生依怙。经典中说,有缘见到佛身的众生,会获得胜于禅悦的殊妙安乐,对于众生而言,佛陀的身相就好像滋润双眼的甘露。

化身佛的相好已有如上的非凡功德,报身佛的身量、相好更是无量无边。净土宗常念的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描述的即是报身佛境界。[4]

佛语功德

佛的语言也有无量功德。《菩提道次第略论》说:

尽世界中所有有情,于一时中,各以异义而见质问。佛以一刹那心相应之慧而领摄已,即以一音答一切问,彼等亦各领知为答自语。于兹甚奇希有之德,当思念之。

对于世界上所有众生同时提的各种问题,佛能在一刹那间全面了解,并且用一种声音回答全部问题,而每个众生又都能通过各自的语言领悟佛的回答。因此,佛的声音被称为圆音。《维摩诘经》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5]佛讲法时,众生听到的都是自己的语言,小乘人听到的是小乘法,大乘人听到的是大乘法,这都由佛的不共神力所致。

佛的音质优美,言辞清雅,听者无不心生欢喜,洗涤烦恼,佛语的功德是言说不能穷尽的。比如有的经论中便讲述了佛语的六十四种功德[6]。根据隋代智者大师的《法界次第初门》,佛的音声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使得众生闻即解悟(八音):

一、极好音,谓一切诸天、二乘、菩萨,虽各有好音,未足为极;唯佛音声,闻者无厌,得入妙道,好中之最,故名极好音。

二、柔软音,谓佛以慈善为心,所出音声巧顺物情,能令闻者喜悦,皆舍刚强之心,故名柔软音。

三、和适音,谓佛常居中道,妙解从容,所出音声和雅调适,能令闻者心皆融释,因声会理,故名和适音。

四、尊慧音,谓佛德位尊高,慧心明彻,所出音声,能令闻者尊重,慧解开明,故名尊慧音。

五、不女音,谓佛住首楞严定,有大雄之德,所出音声,能令一切闻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归伏,故名不女音。

六、不误音,谓佛智圆明,照了无碍,所出音声,谛审真实,无有差谬,能令闻者各获正见,故名不误音。

七、深远音,谓佛智幽深,行位高极,所出音声,自近而远,彻至十方;令近闻非大,远闻不小,皆悟甚深幽远之理,故名深远音。

八、不竭音,谓如来愿行无尽,住于无尽法藏,所出音声,闻者寻其语义,无尽无穷,故名不竭音。

佛意功德

《菩提道次第略论》将佛意的功德分为智德和悲德两种。

佛彻证了无我空性,智慧横穷十方,竖尽三世,究竟圆满。能毫无障碍地遍知一切,犹如掌中观果,这是唯佛所具的智慧。如云:

三时所摄法,一切种相者(于一切种相),如持庵摩罗,佛心所行境。

诸法动非动,一及种种别(谓一与异),如风行空中,佛心无滞碍。

悲德指佛的大悲。悲以拔苦为本,佛的悲心遍一切众生,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所以称为大悲。众生被烦恼缠缚,没有自在,佛彻知了世界与心的体性,万法一如,因悯念沉沦于生死苦海的众生而生大悲,救拔众生的一切痛苦,令其获得究竟的安乐。所以,大悲与佛一样值得礼赞:

一切众生类,惑缚无差别,为解众生缚,常为大悲系。

虽知世过患,悲愿处生死,为当先礼佛,亦先礼大悲。

智德和悲德二者是一体两面,空性智慧是体性,大悲是作用,充分体现了佛陀智悲双运的圆满功德。

由于身、语、意的三种圆满功德,佛陀能够成办利益众生的无上事业。《菩提道次第略论》云:

以身语意业(任运)无间而饶益一切有情,此亦就所化方面堪引度者,能仁无不令其得乐离苦,凡所应作,决定为之。

以上即是佛的身语意及事业功德。下面对佛法身的三十二功德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以及四无碍智与四智进行一一说明。

十力

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其中有十种智慧力量被诸经论广为诠释十力。因为如来证得实相之智,通达一切,了了分明,无能坏无能胜,所以称为力。这十种功德只有佛才能圆满具备,即使是十地的大菩萨,也只能部分地具备这些功德。

具体来说,十力指:处非处智力,如是业报智,知种种胜解,种种界智力,知根胜劣智,及知遍趣行,静虑解脱定,等至等智力,宿住随念智,如是死生智,诸漏尽智力。下依《入中论》等大乘经论诠释如下[7]:

一、处非处智力。

处是理的意思。符合道理的称为是处,与理相悖就是非处。比如,通过身、语、意的善行而感得相应的乐果,就是处;说造恶业能感得欢喜、美好的乐果,这就无有是处。因此处非处智力又称为知是处非处智力。

佛了知诸法的因缘果报,对这些合理与不合理的一切皆悉遍知,这便是处非处智力。

二、业异熟智力。

对于众生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未做不得,已作不失的三世因果关系,佛全部都能够一一分明,毫无障碍地了知。佛圆满了知众生业力的全部运作过程,这是业异熟智力,又称为知三世业智力。

三、种种胜解智力。

由于贪心、嗔恨甚至信仰等各种原因,众生有着千差万别的希求和所欲,比如有的人乐于行持解脱道,有的人就喜欢世间法。对于众生的所有欲乐,甚至其本身都无法洞察的极其隐蔽的欲乐,佛都能圆满了知,这就是种种胜解智力,又称为知众生种种欲智力。

四、种种界智力。

界有各各类别的意思,表示事物间的界别,如三界、十八界等。这里也指事物的本性。佛完全了知万法在世俗中的种种差别相,也如实通达诸法一味的空性。这种了知一切界的种种差别和空性本质的力量便是种种界智力。

五、根胜劣智力。

众生的根性是千差万别的,而佛能完全了知一切众生根基的优劣,随之施设与其契合的种种善巧方便,慈悲摄受,对每位众生都能予以相应的救度与呵护。这即是佛的根胜劣智力。

六、遍趣行智力。

对于哪些行为能够趣向最终的佛果,哪些行为能够趣向菩萨、二乘果位,乃至导致来生趣向六道轮回,佛都悉知悉见。这种力又被称为一切至处道智力,即谓佛对于一切有漏行及无漏行的所至处都能如实遍知。

七、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在无边的世界中,由于修行者的根性不同,其修习的禅定也千差万别,如四静虑、八解脱、等持、等至等。佛陀对于各种禅定的次第、深浅、差异、原因、方法及定境全都毫无障碍地悉知悉见,这便是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八、宿住随念智力。

众生从无始以来由于无明而轮转六道,经历的生死无量无边。众生的这些宿世前因后果,包括每一世的出生缘由、种姓、身材、苦乐、寿命等种种生命表现和行为,佛都能明清无杂地皆尽了达。这是佛的宿住随念智力,又称为宿命智力。

九、死生智力。

在无边的世界中,每一刻都有无数众生在死亡与出生。对于尽虚空界的无量众生,过去、现在、未来的生死业缘,在死生之时由业力感受的种种果报,佛以清净的天眼毫无阻碍地一览全知,通彻了然。这是佛的死生智力,也被称为天眼力。

十、漏尽智力。

佛不仅断除了所有烦恼和最细微的习气,彻底灭尽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而且了知所有三乘后学者断除烦恼的情况。这是佛的漏尽智力。

大小乘佛教对于十力的诠释差异很大。比如,小乘说佛的十力要攀缘于法,而大乘说心外无法,不须向外攀缘取法就能普知;小乘的十力但能了知十二因缘、四圣谛等,而大乘的十力则了知一切法;小乘不多不少恰只说十种力,大乘则说十力乃至无量力。[8]

那么,既然佛拥有无量之力,为什么大乘佛教也采用了十种力的说法?事实上,虽然佛有无量的功德与能力,但以此十力便足以度化众生,所以只说此十力。[9]

四无畏

狮子为万兽之王,是勇猛坚定、无所畏惧的象征;佛为人中至尊,以无畏之音说法,亦如勇猛安稳的狮王。如云:

林中兽王常无畏,兽中游走无所畏,牟尼狮王处众时,勇健坚定而安住。[10]

佛内在具备着十力的智慧,对于万事万物无不通达,因此在众人中说法时没有任何恐惧之相。《维摩诘经》形容佛的讲法是:

演法无畏,犹师子吼。[11]

佛有四种无畏,叫做四无畏:自称于一切所知成正等觉是一切智无畏,自称我已经灭尽诸漏的习气是漏尽无畏;自称我说贪(嗔痴)等是障碍解脱之法是说障道无畏;自称我说勤修地道可以灭尽诸苦是说尽苦道无畏。佛在人天大众中作这样的宣称,没有任何人能依法责难。因此佛无所畏惧,非常安稳,坚定不移。

四无畏和十力的体性都是佛的智慧,那么它们有什么差别?事实上,广说佛诸功德是十力,略说则是四无畏。另外,力偏重于能有所作、集诸智慧以及自利等方面,无畏偏重于无所疑难、智慧外用以及利他等方面。[12]

这是佛直接宣说的四种无畏。前两种显示佛自利的圆满功德,后两种显示佛利他的圆满功德。只有到了佛这种证悟,才敢真正说这样的四种道理,这也是世间最决定性的真理。

四无碍智

佛还拥有四无碍智:四种无所滞碍的理解能力(即智解)和言语表达能力(即辩才)。它们均以智慧为本质,所以称为四无碍智。就理解能力而言,称为四无碍解;就言语表达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辩;又因为是化度众生之法,所以也称为四化法。

有人问:既然四无碍智与十力、四无所畏一样都是智慧,而且前面也说了,佛内有十力,外无所畏,足以度化众生,为什么还要说这四种无碍?

这是为了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佛的功德。有人确实是无所畏惧,但在大众中说法还是会经常有碍,佛没有这种问题,所以在这里说佛的四无碍智。

四无碍智分别是: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智和乐说无碍智。

佛了知并通达一切事物在世俗中的体相与在胜义中的本相,毫无滞碍,于诸法义通达无碍,这就是义无碍智。佛对于一切诸法的名字善能分别,通达无碍,这就是法无碍智。了知了一切诸法及其名字,如何令众生了解领悟?这就要用言辞来分别解说。佛说法时,能自在运用各种方言以及六趣的各种语言,于一音声中现一切音声,畅通无阻地解说法义,令诸众生各得其解,这就是辞无碍智。佛以上述三种无碍智慧开演无尽的法义,所谓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能随一切众生的根性与喜好而为说法,辩说自如,圆融无滞,这就是乐说无碍智。

以上四种无碍的智慧,初地以上的诸大菩萨仅能部分得到,九地菩萨断除了无碍智的障碍而获得这四种无碍[13],直到成佛方能圆满。

十八不共法

在《大般若经》[14]等大乘经典中,谈到了佛的十八种殊胜功德十八不共法。

概言之,佛陀各类功德的圆满程度,都远非阿罗汉乃至诸大菩萨所及,所以佛的功德都可以称为不共。而此处十八种功德单用不共命名,是强调这些功德仅限于佛,声闻、缘觉是完全不具备的。[15]前面列举的十力、四无畏、四无碍智,二乘圣者也能部分具有,只是程度不同,而这十八种功德,唯独佛才能具有。

下依大乘经论[16]一一诠释十八不共法:

一是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慈悲修行其身,此功德满足,一切烦恼皆尽,所以在佛陀身上从来不会出现不恰当或无意义的行为。

二是口无失。佛具有无量的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都能适应所化众生,使他们都得到证悟,口无失是随身无失而具有的一个自然功德。佛陀在因地所历经的三大阿僧祇劫中,严持清净戒行,常住甚深禅定,得诸种微妙智慧,身口自然寂静无失。

三是念无失。佛善修甚深禅定,因禅定而善于摄持各种心念。由于长时间修习四念处等禅定,佛的一切意业都已完全随顺智慧,对已过去久远的善法都能记忆不忘,所以称为念无失。

四是无异想。佛对一切众生都平等怜愍,予以济度,毫无亲疏远近之别,犹如日光普照大地,为一切众生无偏依怙,无有异想。

五是无不定心。佛的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禅定,没有不定心。定就是一心不乱,若要如实现见万法本性,必须心如澄水般寂静一如,清澈透底;如果心浮气躁,就像风中的灯烛摇摆不定,纵然见到诸法也不能明了其本性,犹如波动的水面无法显现清晰的影像。佛恒常安住在真如法性之中,行住坐卧无不在定中,所谓语默动静体安然,正是对佛威仪的最好写照。《天问经》云:何人无过失,何人不失念,何人常一心,应作者能作,正知一切法,一切障得脱,诸功德成就,唯有佛一人。

六是无不知已舍。对于众生来说,有苦、乐、不苦不乐这三种感受,相互之间没有混杂,乐时无苦,苦时无乐,相互清晰明了,不互相错乱。众生由于无明,多数只能察觉苦和乐的感受,对于不苦不乐的无记感受,常常不知不觉而有舍心。而佛对这些不互相错乱的感受都能认知它们生时、住时、灭时的本性,所以说佛没有不知已舍心。

佛的每种不共法都有多种含义,不知已舍也称为不择舍。佛陀善知度化众生的种种因缘,所以没有不以智慧简择便舍弃利益众生之事的问题,无不择舍。

以上六种无失是指佛在身口意方面的功德。

七是欲无减。欲无减是指佛的善法欲不减。佛深知善法欲的重要性,不仅从来不会破坏,而且努力培养善法欲,在因地勇猛精进地修集善法,毫无厌足之心。即使是成就佛果,具足一切功德,遍知一切诸法,但佛度脱众生的悲愿和善法欲从来没有厌倦。

八是精进无减。佛的在因地行菩萨道时,多生累劫中身心常行精进,成佛后依然精进不息,度脱一切众生。精进无减与上面的善法欲有紧密联系。对于善法的猛烈希求,其外在行相便是精进。

九是念无减。佛有八万四千法门,应对众生八万四千种烦恼。佛对于众生显现的不同烦恼,用不同法门予以教化、度脱,对这么多的教法从来不会忘失。这是因为佛智慧圆满,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通达无碍,自然也对此八万四千教法保持忆念不忘。念无失与念无减不同,失是错误,比如在行住坐卧时失念;减是不及,比如阿罗汉的神通智慧最多观察到八万劫前,这就是有所减损。念无减也是唯佛独具的功德。[17]

十是慧无减。佛在因地中为累积诸大智慧而努力修行,及至证悟真如法性,了知诸法性空,不生不灭,得一切智慧,三世无碍。因此佛的智慧稳固,无有减损。

十一是解脱无减。二乘圣者虽然得到真实解脱,但并不究竟,唯独佛陀已获得圆满了义的解脱,丝毫无缺,所以称为解脱无减。

十二是解脱知见无减。此知见即是智慧,佛具有无量无边的清净智慧,此智明知一切解脱相。诸如应时解脱、非时解脱、慧解脱、俱解脱、坏解脱、不坏解脱、八解脱、不可思议解脱、无碍解脱、固解脱、不固解脱等互不混杂而了了分明,所以称为解脱知见无减。

以上六种无减指佛证知方面的功德。

十三是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彻底脱离了有为业缘在世间的业果之身,一切身业都能圆满地随顺智慧,以此功德化现各种殊胜之相调伏众生,使众生各自证悟解脱之道。

十四是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以无上的智慧引导口业,用微妙清净的语言化导利益一切众生。

十五是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意业随顺智慧,转入众生心,为众生说法而除灭其无明痴惑。

佛的一切身、口、意业都是先知,然后随智慧行(因此这三种也可看作是前面身、口、念无失之因,随智慧故无失),三门行业无不为利益有情,乃至举手、投足、出言、微笑等等都有利于众生。《中观四百颂》云:乃至出入息,亦为利有情。怨恶众生,如果闻到佛陀呼吸间的香气,便能信心清净,对佛生起欢喜;天人闻到佛气息香,便会舍弃五欲享乐而发心修善。佛的呼吸都能利益众生,更何况身口意三业的功德?

十六是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了知前世的范围会随烦恼的断除而扩大,而完全清净地彻知一切过去世的功德,只有佛才能具备。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遍知无碍。

十七是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能真实无碍地了知现在世的所有一切。

十八是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对未来世的一切都能了知无碍。

以上三者指佛的智慧照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之事。能通达无碍地知晓三世,并且过去、现在、未来的纷繁形相毫不相杂乱,清清明明,所以称为三世无碍智。

四智

佛陀彻证了法界的真理,智慧横穷十方,竖尽三世。从横面来说,佛拥有尽所有智,遍知一切法相,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从纵深来说,佛拥有如所有智,对于万法的认识深度,超越了一切世间智者与出世间圣者的境界,到达了最为究竟的地步。因此在经典中,佛常常被称为一切智人。对于佛智,诸经论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诠释。此处谨依汉传唯识宗通常采用的四智说对佛智进行说明。

大乘唯识宗有转识成智的说法,认为凡夫有八识,而佛转有漏的八识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等四种无漏智,称为四智相应心品。

一、大圆镜智

这是佛转有漏的第八阿赖耶识所得的无漏智,也是显现如来真如实相的智慧。如同圆镜能够朗照万物,映现一切色像,佛陀这一智慧智体清净,离于尘染,能如实照见三世一切诸法,万德圆满,无所欠缺,所以称为大圆镜智。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

大圆镜智,转异熟识得此智慧,如大圆镜,现诸色像。如是如来镜智之中,能现众生诸善恶业,以是因缘,名为大圆镜智。依大悲故恒缘众生,依大智故常如法性,双观真俗无有间断,常能执持无漏根身,一切功德为所依止。

《成唯识论》云:

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忘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

二、平等性智

这是佛转有漏的第七末那识所得的无漏智。凡人因有我执而妄分自他,佛彻证了无我空性,转执取第八阿赖耶识为我的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观一切法及自他有情都一律平等,以大悲心随其根机,示现开导,令众生证悟解脱。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

平等性智,转我见识得此智慧,是以能证自他平等二无我性,如是各为平等性智。

《成唯识论》云: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妙观察智不共所依,无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续,穷未来际。

三、妙观察智

这是佛转有漏的第六意识所得的无漏智。佛善能观察诸法,圆融次第,又了知众生的根性及欲乐,以无碍的辩才宣说妙法,令众生开悟,获大安乐,所以称为妙观察智。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

妙观察智,转分别识得此智慧,能观诸法自相共相,于众会前说诸妙法,能令众生得不退转,以是名为妙观察智。

《成唯识论》云:

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摄观无量总持定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

四、成所作智

这是佛转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所成的无漏智。佛陀在十方世界示现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的变化之事,方便利乐一切众生,导引其趋入佛道,常无间断,这种智慧功德称为成所作智。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

成所作智,转五种识得此智慧,能现一切种种化身,令诸众生成熟善业,以是因缘,名为成所作智。

《成唯识论》云:

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

四智与三身的关系,在唐代大珠慧海禅师的《顿悟入道要门论》中有过说明:大圆镜智独成法身,平等性智独成报身,妙观察智与成所作智共成化身。论中还说明了四智的关系:湛然空寂,圆明不动,即大圆镜智;能对诸尘不起爱憎,即是二性空,二性空即平等性智;能入诸根境界,善能分别,不起乱想而得自在,即是妙观察智;能令诸根随时应用,悉入正受,无二相者,即是成所作智。

以上四种智慧显示的是佛自受用身的功德。事实上佛的自受用身具足无量智慧,四智是这些智慧的上首与根本。

功德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