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养正遗规选讲—朱子治家格言(第二集)

2025-10-02 居士人物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朱子治家格言》,我们昨天讲了头四句,今天从第五句看起:

【自奉必须俭约。】

这句字面上的意思是说自己的生活必须要节约,因为节俭是一个美德。古人所谓俭以养德,又说骄奢淫逸必定会败家。在夏朝,这是上古时期,夏朝的最后一个国君夏桀,就是不能够自奉俭约,而是骄奢自恣。在历史上记载,他为了享乐,建了很漂亮的宫台,用玉来做门,另外在各地又搜寻很多美女,天天就饮酒作乐,宠幸妺喜。当时人民百姓生活是极其痛苦,可以说已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但是夏桀竟毫不顾人民的疾苦,对自己的享受可以说是穷奢极欲,到了极点。据说他所修建的酒池很大很大,甚至可以航船,还有人掉到这个池子里溺死的。人民是民不聊生,但是他竟然寻欢作乐,穷奢极欲,结果我们都知道商汤起义把他推翻,他自己也死于战乱。他所享受的只是瞬间,换来的那是千古的骂名。现世就有这样的一个报应,来世的报应我们相信必定是堕地狱。所以能够自奉俭约,他的德行方能得以保全,要是骄奢淫逸,那个德行必定会亏欠。

我们看到另外一个例子,跟夏桀是相反的,那真正做到自奉俭约。宋朝的范仲淹先生,他自小就丧父,跟随着母亲改嫁到朱家。长大之后朱家人排挤他,他知道自己不是朱家的,是姓范的,于是他很有骨气,就离开了朱家,拜别了母亲,跟母亲说,妈妈妳等我十年,十年之后我考取功名,我衣锦还乡接妳去奉养。结果范仲淹当时是找到一个破旧的书院苦读发愤,断齑画粥,闻鸡起舞,这是他的生活。什么叫断齑画粥?天天吃的东西很简单,煮一锅粥,冻成块,切成几块,一餐吃一块。齑就是野菜把它腌成咸菜,切成一条条,叫断齑。稀粥就咸菜,这是他的饮食。他有一个朋友见到他吃得这么俭约,看不过去,给他送来一桌酒席,希望他改善改善生活,补充补充营养。可是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又去看他的时候,发现这桌酒席原封不动。他就问范仲淹,你难道不喜欢我给你的酒菜吗?范先生说,不是我不想吃你的饭菜,是怕我今日吃了你的饭菜,来日就吃不下我的齑粥。你看看范仲淹先生能够这样以苦为师,俭以养德,用清苦的生活激励自己的志向,把自己对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享受的这种贪着舍弃得干干净净。

记载中又说,他在一个寺院里读书的时候,有一天偶然间在大树下发现这树下有一大坛白银。对于一个这么贫苦的书生来讲,看到这么多的钱,能不动心吗?大概会想,是不是老天爷怜悯我,特别给我一些钱用用。但是范仲淹先生看到之后丝毫没动心,静静的就把这坛白银还是原地埋起来,谁也没告诉,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继续专心读他的书,一点不受影响。掘金不动,这个真的有过去管宁的气概,见金不动。一直到他后来当了宰相,那个家乡的寺院派人来找他,来化缘,我们这儿出了一位宰相,这是地方的荣耀,现在我们寺院需要修复,可不可以来化点缘。范先生对来者说,你不必来化缘,你们寺院自个儿就有,就在那大树底下,你们去挖,有一坛白银,足够你们的工程。果然回去一挖,才知道原来有这坛白银,范先生早年就看到过,但是丝毫贪心都没有,这是一代名相的风范。所以有这么高的德行,才会有这么高的地位,才有这么大的福报。能够放下对于身外物的攀缘、追求,这个人他的德行一定会高。这是从事上来讲,要我们养成节俭的美德,这个利益是无穷尽;从心上讲,这句话是让我们放下对五欲六尘妄境的攀缘。这个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凡人所追求的这些欲望,六尘就是佛法里所讲的色声香味触法,这个也就是我们所接触到的一切境界,都是虚妄。你想想,当你享受的时候,请问你真得到享受了吗?当你得到五欲的享受的时候,那只是外部刺激而已,刺激过后就更苦了,就像人吸毒似的,毒瘾发作的时候,那个欲望来了,一定要去吸毒,吸的时候好像过了点瘾,过完之后就更苦了。五欲的享受都是这样,它过了之后就了不可得,所以称为妄境。不仅是妄境,而且会给你带来苦恼。

所以儒释道三家的圣人都教诲我们要断欲望,《大学》里面讲的要「格物」。格物就是什么?格除物欲,朱子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我们问为什么要灭人欲,人的欲望有什么不好?确实是不好,为什么?要知道人性本善,人性本觉。就是你本来是纯善的,你本来是觉悟的,而且自性中本自具足一切万法,你什么都有的,这是你本来的面目。可是现在我们好像什么都没有了,所得到的就那么一点点,而且好像常常生烦恼,这个本善也好像失去了,常常都处在迷惑颠倒,本觉也好像失去了。问题出在哪?就是因为在对境界的时候,境界现前的时候,我们不能够提起鉴察、观照,所以让种种的烦恼、欲望、好恶、情见,情见是用感情来判断好恶,不是理智的,这是愚痴,这些统统称为烦恼,烦恼把我们本性埋没了,因此得不到本性中本有的受用。本性的受用是什么?你是有圆满的觉悟、圆满的智慧、圆满的福德,你什么都具足的,可是现在失去了。失去也不是真的失去,是迷失了。因为迷惑,因为有种种欲望、烦恼,把这本性给障覆住,就像乌云挡住太阳,不是说太阳真没有,只是挡住了,你见不到,只要把乌云拨开了,拨云见日,阳光就透出来了。所以圣人立教就是为我们拨云见日,把烦恼、欲望的乌云拨开,自性的慧日就现前。因此「大学之道」,开头告诉我们,「在明明德」,明德就好像慧日当空,把乌云拨开,就明明德,把自性明德显明出来了。那明明德的方法,儒家讲到修身,修身在于正心,正心在于诚意,诚意在于格物致知,说到究竟处,格物就是格除我们的物欲。当我们的心对种种妄尘境界能做到不为其所转,这叫格物;如果为其所转,就被物所格,不是格物了。格物之后才能致知,自性本具的智慧、良知才能现前。

所以自奉俭约,从节俭的美德养我们的性德,把欲望降到最低程度。儒家讲欲不可长,佛家讲得更彻底,欲必须要断,你不断,留着根在,它将来有缘还会增长,所以要断除欲望,断除欲望,你的本来面目才能恢复。所以成圣成贤不是说在你头上加点什么,不是,把你原来那些杂七杂八乌七八糟的那些烦恼、欲望,这些障碍把它全部给断除掉,自性现前,你就成圣了。下面看第六句:

【宴客切勿留连。】

这个意思是说招待客人,大家在一起聚会吃饭,不要流连忘返,要适可而止。这句话也可以从事上讲和心上讲。从事上讲,君子待客之道必定是很有礼数也很有节制,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不以酒肉交朋友,而以真正的德行、学识来交朋友。所以很多生意上的朋友们就觉得这一点可能挺难做的,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要请客户吃饭也是淡如水,粗茶淡饭,又不能够陪着客人宵夜、卡拉OK、桑拿、过夜生活,客人不欢喜,那生意怎么做?其实这点是对因果信心不足。古人告诉我们,「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人一生该有多少财富,随着他出生那个八字就能显现出来,也就是说有定数,哪里是说靠我们拼命喝酒、招待客人招待得很晚就能够赚到钱?你看看胡小林先生,他过去做生意就不懂这个道理,天天喝酒陪客人搞得很晚,二、三点钟才回家,结果生意做得马马虎虎,他命中有财,当然怎么做都有财,但是平添了一个焦虑症,折磨得他死去活来。后来学传统文化,明白了,明白之后,真的是不以酒肉交朋友,他吃素了,也不喝酒了,跟客人谈生意,该怎么样就这么样,诚诚恳恳,保持信用,反而赢得客户的信赖,生意还做得更好,焦虑症也好了。所以就可见得,能不能赚钱不是说你招待客人招待多晚,喝多少酒,陪客人多少时间,那个不是赚钱的因;赚钱的因,古德告诉我们,在于布施、行善。

你看看世界第二大富翁Warren Buffett(华伦.巴菲特),他是个金融家,他也是一位慈善家,他慈善捐款总数已经达三百七十亿美金。可是他自己生活自奉很俭约,住的房子还是五十年前的那个房子,三个房,普普通通,外面也没有围杆,栏杆、篱笆都没有,更没有保镖。开车都是没有司机,自己开车。也从来不搭私人的喷射机,虽然他自己拥有世界最大的私人喷射机公司,他不坐那个,你看自奉俭约。他又从来不去做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每天回家休闲的活动,弄点爆米花、看看电视,过的是清静的生活。『宴客切勿留连』,他根本没有去宴客。从来不带手机,桌上也没有计算机,可是他还是有钱,命中该有钱,怎么样都有钱。他这个钱拿来做慈善,结果感动了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他们俩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本来比尔.盖茨觉得巴菲特是一种另类,并没有安排很多时间,只安排半小时跟他见面,没想到他俩一谈真是好像逢到知己,谈了十个多小时,后来盖茨也成了巴菲特的信徒,你看盖茨后来也成为大慈善家。他的身家超过四百亿美金,他要把所有的资产拿来布施,留给后代子女只留给很少的一点钱。这就说明能够布施这是他得财富的因,他这生喜欢布施那是必定他前生就喜欢布施,这个习惯接下来的。

赚不赚得了钱不是看你接待客人接待的时间长久。接待的时间长了,好像大家的感情不错,实际上互相都是为了利走在一起。有利的时候,大家都拍着肩膀叫哥们,没有利的时候认识都不认你了,那你不是生烦恼吗?而且与一般这种为利益而来的人关系太紧密绝对没有好处,倒不如是交往淡如水好。这是从事上讲,保持一定的距离,恬淡的交情,反而能长久。小人之交才浓如蜜,一拍即合,表面看他好像关系很融洽,可是时间不会很长。从心上来讲,这是教我们待人处事接物用心一定要以清净,要用智慧,不能用感情。为什么君子之交能淡如水?因为君子之交他用理智,理智的心是静的,它不是动的,它是一种互相仰慕德行学问来往来,不是以利益相交,更不是以情相交,所以与人交往他不生烦恼。我们看到现前社会离婚现象愈来愈普遍,夫妻俩人刚刚结婚的时候那真是浓如蜜,比火还热,没过多久又凉了,凉之后整天吵吵闹闹,甚至还打架骂街都有,最后结果就是离婚,这都不是长久之计。反而夫妻之间相敬如宾的,他能白头偕老,这都是给我们启示。下面我们看第七句: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瓦缶』就是瓦制的器皿。『珍馐』是讲珍奇精美的食品。这个话就是说餐具非常质朴,但是很干净,虽然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做的器皿要好。饮食能够节约,但是能够精心制作,即使是天天吃园子里的蔬菜,粗茶淡饭,也胜过山珍海味。这句话也可从事上和心上两方面来谈。从事上讲,这是教我们节俭的美德。你看《朱子治家格言》反复在强调节俭,前面刚讲完「自奉必须俭约」,这里又讲节俭之德。前面那几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这是讲勤劳。所以持家,一个勤劳,一个节俭,是最为重要的,叫勤俭持家。

诸葛亮,三国时代孔明,他有一篇「戒子书」,给他儿子教育的一篇家训,说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告诉我们,君子修身养德必须要守静,如果是羡慕荣华,那个心就静不下来;而且必须要节俭,节俭来养自己的德行,如果是生活很奢侈,那个德行不会很高的。即使是有这个条件可以过得很好的日子,也应该节俭,也应该以苦为师。淡泊是讲他的生活清淡,减少外缘,这样心能够专注,能够清净,志向就明了了,念念可以不忘志向,修行成长就快速。宁静是讲他的心则能够致远,他能够深谋远虑,就有智慧。这些都要在节俭、宁静的生活里面得到。所以这一句再给我们强调节俭、淡泊、宁静的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我记得我到美国留学的时候,那时从家里带的钱少,在那边美国的生活费用比在国内要高,所以样样都节俭。带到美国去的东西不够,尽量看能不能够当地解决,譬如说没有锅,有一位学长他要毕业了,用了好多年的锅他想不要了,是个高压锅,但是高压锅上面的那个塞子都不见了,就不高压了,我就把它拣回来用,一用就用了四年,用它来煮饭、做菜、做汤,都用它。每个礼拜跟同学搭便车去超市买一次菜,都是挑最便宜的,天天都是吃胡萝卜加包心菜,包心菜加胡萝卜,那是最便宜的菜,那很健康,真的『园蔬愈珍馐』。现在人吃的东西山珍海味,反而不健康,什么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什么脑血栓、心脑血管的病,种种的肝病、肾病,都跟饮食有一定关系。而且喜欢吃肉的就容易得病,吃素食不得病。你看我吃了十五年的素,到现在真的没得过什么病,从来没有去医院看病,也不需要去找医生治疗,吃素本身是健康的饮食,病从口入。

我当时冬天冷的时候,在国内带来的一张毛毯不够用,结果晚上睡觉,把所有的衣服都盖上,盖了不够连书本都盖上,就是不想去开空调、开暖气,省电,俭以养德。我给自己规定了七条戒律,叫「七不」,不看电影、电视,不逛商场,不留长头发,不穿奇装异服,不乱花钱,不乱交朋友玩乐,不谈恋爱,守住七条,静以修身,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人家到周末去哪里玩,哪里去party,去旅游,我都没有参加,真的每天都过着单调的生活,三点一线,图书馆、宿舍、教室。每天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饭菜,走同样的路,读同样的书,可是没想到学业提升得就很快速。自己好像并不是怎么去辛苦,我从来没有熬夜,没有开夜车干到三、四点钟,那个从来没有,都是规律的作息,持之以恒的,没想到每次考试全班第一名。本来要读硕士、博士平均得七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我四年就完成了。我的博士导师在他的推荐函里面,说我在大学里面能够四年完成硕士、博士学业,这在学校里是第一例,他说我是他二十多年学术生涯里见到的最优秀的学生。这个我没想到。不是我资质比别人高,这是得力于什么?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好处。所以古圣先贤的教诲不是让我们去吃苦、让我们受罪,不是的,是真对我们有好处。

从事上讲,节俭,从心上讲,人为什么能做到「瓦缶胜金玉,园蔬愈珍馐」?一般人所追求的是金玉、是珍馐,但是为什么人能够安于瓦缶园蔬、粗茶淡饭?这里头有深意。人真正的喜乐,说实在的,不是从外面物质的刺激而来的,而是内心涌现出来的。像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喜悦从哪来的?学而时习。不是说他生活多么奢华,那个不一定有喜乐。多少大富大贵的人生活很痛苦,天天烦恼。譬如说那些金融家,天天盯着股市,那个心情就随着股票价格的升降在那里波动,多苦!顺便插一句,我过去就是做金融研究的,曾经在美国最好的一个经济学杂志,叫《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美国经济研究》这个杂志里面就有一篇文章说,华尔街的天气竟然对股市有很显著的影响。奇怪,天气有什么影响?实在讲,因为股市的价格影响了人的心情,这个心情也能影响天气,为什么?境由心转。要是你看到价格跌了,你的心就很痛苦、很悲哀,灰色的心情,所以你看那个天也变成灰色,天真的就变成灰色了;价格升了,太阳也出来了。当然天气也对心情有影响,天气影响心情,心情又影响股市,所以才发现它们有显著的关系。正说明什么?心随着境在转。不像圣人,他能够不随境转。

像孔子的学生颜回,《论语》里面讲他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可是孔子赞叹他,「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为什么箪食、瓢饮、居陋巷,还不改其乐?别人在他这样的境遇里面受不了,忧患得不得了。你看吃饭连碗都没有,只能拿个竹子编的小篓,叫箪食,喝水连杯子都没有,只能够拿个葫芦瓢当杯子,叫瓢饮,居住在陋巷里头。可是他快乐得不得了,不改其乐,正因为他有从圣贤之学当中得到无穷喜悦。人本来就是喜悦的,叫法喜充满,就是因为我们有欲望、有烦恼、有迷惑,所以把这种本来喜悦的心境给抹杀掉了。现在把那些欲望、烦恼、迷惑去除掉,你的喜悦就汩汩流出来,像泉水一样不断的。这种喜悦能推动我们不断的继续修学,不仅自己学,还能为人讲,自利利他。这个精神动力就在于这种法喜,这种不亦悦乎的喜悦,所以能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所以从淡泊宁静节俭的生活里头,我们可以得到无穷的妙用。学习圣贤之道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那些天天吃着山珍海味,住着豪华住宅,开著名车,天天财色名利的享受,他不快乐。他那不是享受,那是麻醉自己的灵魂。朱熹有一句诗说,「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这个意境我们就能想象一下,他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山区地方,周围很宁静,只有他这一户,可能有个小花园,种着菜,每天吃着园蔬,自己花园里长的菜,结果读书读得非常投入,野草都长得很高,长到窗前了,他都不知道,都不懂得除草。你就体会一下这种读书乐,学习圣贤之道这种喜悦,哪里是五欲六尘之乐可以同日而语的!下面我们来看第八句: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这是讲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去图买良好的田园。这一句从事上讲是教我们不要奢侈,再讲节俭,反复强调。因为家业不是在我们的华屋良田,即使是你有万贯家财,但是没有德行,你就没有可以传家的东西,甚至可能自己会有身败名裂、败家的后果,当时所营造的华屋良田都不知落到谁手了,到头来可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多愚痴!最近我们看到一个新闻,说中国首富黄光裕先生,他曾在去年二00八胡润套现富豪榜上以一百三十五亿元的套现,就是他手上掌握的现金排在全国第一位,这是最有钱的人。他曾经说过,人的发展问题,看你是贪心多还是野心多,或者是霸气多,再一个,看你有没有胆量。他凭着这样一个人生哲学去奋斗,命中有财,真的当上了中国首富,可是在去年十一月,因经济犯罪被捕,锒铛入狱。今年四月二十九号他在狱中自杀,自杀未遂,抢救过来了。可怜!憨山大师「劝世文」当中有四句话说得好,「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老病生死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我们又看到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他当时聚敛财富那是不知多少亿,权倾一时,位高权重,自己贪污很多很多,到最后被推翻了,自己仓惶逃亡,最后病死他乡,境况很凄凉。报上登载,马科斯夫人当年皮鞋就达到几千对,可是到最后四面楚歌,她在打官司的时候连律师费都支付不起。所以正是「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你所苦心经营得到的财富,得到的华屋良田,今日又哪里能够受用得了?如果没有德行,最后都是死无葬身之地。

我们又反过来看,刚才讲到的宋朝名相范仲淹先生,范文正公,他一生是忠孝传家,而且把自己所有的俸禄都捐出来做为支持学子,办义学,另外布施给那些贫苦的亲友。有一次儿子给他买了一所花园,准备给他退休养老的时候用,他拒绝了。后来他又找到苏州南园一处住宅,那个住宅,别人告诉他风水特别好,说你们家住在里面那一定是代代会都有贤人。结果范先生听到之后,马上把这个住宅捐出来做为学宫,做学校,为国家来培养人才,既然是代代出人才,就为国家培养人才,不要为自己。当他自己把华屋良田布施出来的时候,他办了很多义田,把这个俸禄买了很多田地,捐出来给人耕种,养活读书人。自己不要华屋良田,是不是就没有家业可以传家?不是,他四个儿子后来都做了宰相、公卿、侍郎。虽然他自己把所有的俸禄都布施出来,临走的时候,去世前连棺材都买不起,丧葬费都不够,家里的人都是只穿布衣,可是家业传到千年不衰,直到现在,听到是范仲淹先生的后代,我们都肃然起敬。所以孟子所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这句话讲得真有道理!司马温公《司马光家训》曾经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这是真有智慧。所以华屋良田留给子孙,这是把财产留给他们,他们未必能守;你把书给他们,他们未必能读;真正布施行善积德,积阴德,子孙受我们的庇荫。现在时间到了,我们暂时先休息一会儿,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朱子治家格言》。刚才讲到第八句,意思还没有讲完,第八句是『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刚才是从事上来讲,这句是教我们不要奢侈。传家不要用这种财富,刻意去追求财富这是容易偏到利这一边,而轻忽了德和义。古人教我们要重德而轻财,即使是没有华屋良田,过着很简单的生活,但是自己的精神世界很充实。在《论语》里面有一句话说到,「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老夫子有一次要到九夷这个地方去居住。有的人说,这个地方很简陋,很敝陋,怎么能够居住?结果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君子到那个地方去居住,虽然那个地方并不富足,很敝陋,或者说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很贫乏,可是君子在那里,凭着他自己的德行、他自己的学问,能够乐于其中,随遇而安,而且还能够教化那里的百姓,所以君子所居之处就没有简陋了。

《大学》里面也告诉我们,「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财是讲财富,你的财产,华屋良田这是财产,圣贤告诉我们这些都是枝末。根本是什么?根本是德。所以君子先谨慎他的道德,有了道德,自然就有人追随他,向他学习,有了人就会有土地、有房屋、有良田,那个不用刻意妄求,有了土地自然就会有财。有了财是做什么用?他「有财此有用」,是用财来帮助世人,因为世人首先需要财富,他得过日子,他得温饱,那么你先帮助他们,先让他能够衣食足,而后令他知荣辱、知仁义、知道德,这是君子之所为。为什么圣人教我们先慎乎德,说德者是本也?因为自性当中本来就具有无量福德,不必心外妄求。你先慎乎德了,也就是你能够悟明心性,你就得到自性的受用,你就能够懂得用人之道,懂得生财之道。所以君子不去刻意谋取华屋良田,他所做的事情就是每天进德修业,人和财自然就会来。来了也不是为自己享用,也是为世间人,为苦难的众生,去帮助他们。所以儒家讲,「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只是孝敬自己的父母而已,而是对所有人的父母都孝敬;不仅是对自己的儿女去爱他们、关怀他们,对所有的儿女都关怀。倘若我们专为自己去营造华屋、谋取良田,哪有心思去想到别人?所以有了财,德也就丧失掉了。

要知道,你有多少财,命中本来就有的,你不去花心思谋取,该来的它会来。可是只为自己谋财,却损了德,那就真正有所失了。甚至有人以不法手段、不道德的手段获取的不义之财,你能获取的不义之财还是命中有的财,你没有额外得到,反而因为损人利己,因为做出不义的行为,把命中的福报减损了,其实更失去财。譬如说你生命中本来有一千万财富,但是用不法手段,譬如说偷税漏税、贪污受贿、损人利己,打妄言、绮语,不法卑鄙的手段谋夺的财,可能你只能谋夺一百万,打了大折扣。既损了财,又损了德,这叫内外双失,内损德,外损财,这不是内外双失吗?这是愚痴小人才干的事情。君子做的什么?君子先慎乎德,有了德他就有财,而且他善于布施,布施是因,得财是果,德也长进了,财也增加了,内外双得。所以「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只是不明白道理,迷惑颠倒,才去造这个业,可怜!所以从心上讲,「勿营华屋,勿谋良田」,这句话教我们要重德轻财。

德是什么?德是对一切众生仁爱之心。能够重德的,他就会轻财,有大公之心,他就能够有无私之念。佛家《华严经》里面讲到,「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大公无私。这是能够将自己浑然放下,才能够见自本性,因为我们的本性被这些欲望、财利的贪念给障覆住了,现在把障碍去除尽了,这个本性自然现前。你舍尽了,你所得到的是整个宇宙,那真叫内外双得,得到圆满。明朝袁了凡先生他有四篇家训,《了凡四训》里头说到,「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茍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这是告诉我们,真正圣贤什么都能舍,不仅是舍财,内能舍六根,六根是讲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说六个器官,六种的感官。外舍六尘,六尘是外面的境界,所谓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六根所对的六尘境界。眼能见的是色,眼对色,耳能闻的是声,鼻能嗅香,舌能尝味,身它有触的感,它能够接触,触物,意它就能够思惟,思惟的这叫法。所以能缘的是六根,所缘的是外面六尘的境界,真正圣人都能舍,一切所有没有不能舍的,这个境界很高。

一开始做不到怎么办?先从财上布施,先舍财,财是身外物,这个比较容易,叫你舍自己的身,甚至舍自己的意,这个难,先从财上去舍。「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袪除执吝」。这是讲舍财利益很大,内,对内来讲,破我们贪悭的心理。贪悭之心对我们害处很大,是烦恼的根源,要破掉。怎么破?舍。外以济人之急,你舍财可以帮助别人,救人急难。开始做要勉强而为之,做的时候不容易,从来没有布施过的,现在要你布施,好像割肉一样。那怎么办?咬着牙干,一点点来,从小开始布施。像我们的恩师上人他在年轻的时候刚学佛,遇到他的老师章嘉大师,教他布施,他就真干。年轻的时候福报小,所以钱少,没有钱,养活自己都困难,哪来的钱布施?但是拿出一块钱、拿出一毛钱,能不能?这还行,先从这开始布施起。始而勉强,终则泰然,布施到最后,愈施愈痛快,愈自然。到现在,老人家告诉我们,每年经他手布施出去的大概有一千万美金。布施到最后没有感觉了,泰然!为什么?对钱财的执着完全放下了,钱有和没有都无所谓,在财上得自在了。所以舍财妙用无穷,最可以荡涤私情,荡涤是洗除我们自私自利的这种错误的知见,转私为公,祛除我们的执着和吝啬。我们跟从恩师学习,学了十几年,学什么?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舍得。中国的舍得这个词很妙,它里头把因果关系给你说明白了,舍是因,得是果,舍财是因,得财是果,这布施。布施无畏,譬如说别人恐惧、忧虑、痛苦,你帮助他解脱,譬如说照顾病人,照顾老人;不杀生,不害命,这是无畏布施,你得到的是健康长寿。你能布施法,你懂得你能够跟人家分享,你能够教导别人,那么你得到聪明智慧。布施什么你得什么,你舍得,舍了你必定得。得了之后怎么办?得了之后还要舍,不能得了之后就定在那享受你的得,那又不能进步。要把你所得的都舍掉,舍你所得,这是第二层意思,又更高了。把你所得的统统都舍尽,你就得到圆满了。

我过去曾经在美国大学教过书,在澳洲大学教过书。我母亲对我的希望是希望我能当上大学教授,我也满她老人家的愿。等我拿到澳洲昆士兰大学终身的教职之后,有一天我跟母亲去拜访师父上人,当时他在澳洲,他住的地方是一个很清静的田园,我们去那里拜访他老人家。用过餐后我妈妈就跟随我们师长散步,当时因为我在学术界也有一点点的成就,所以当时国内厦门大学要聘请我做主席教授,我妈妈也很想叶落归根,想回到国内,她就向师长请教。她说师父,你看我儿子在澳洲工作好,还是到国内工作好?结果师长给她回答一句话,说「要做圣贤」。这个话好像答非所问,一下子把我妈妈就镇住了。然后她回来就去思悟,真的,我们所想的就想自己的发展,个人的名利,这不是营华屋、谋良田吗?圣贤教我们勿营华屋、勿谋良田。所以不能想自己的事,要想想众生的事。现在众生需要什么?我们跟着恩师学了那么久,都明白了,当前社会最需要的是伦理、道德、因果、圣贤的教育,缺这个,所以社会有种种的天灾人祸,这是果报。要帮助改善社会风气,挽救世道人心,需要有圣贤教育,但是圣贤教育缺乏师资,不是缺乏教金融的教授。想想这个,于是我们就下了决定,放弃自己的终身教职,跟随恩师学习圣贤教育,弘扬圣贤教育。我妈妈对我说,这是我已经拿到终身教职了,她的愿望(对我的人生愿望)也都满足了,但是她提出更高要求,她说「茂森儿,做母亲的希望你更上一层楼,希望你做君子、做圣贤,你能满我的愿吗?」于是我就用行动做了回答。

把工作辞掉之后,有一次我们随着师长到新加坡访问,访问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那里大使听说我放弃这么好的一个职业、薪水,就不解的问我,你把工作、薪水都放弃掉了,你总得吃饭,你吃饭怎么解决?我当时随口就答了一句话,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我们所思虑的不是自己有没有饭吃,不谋食,要谋道,自己的德行怎么样,道业有没有长进,要谋这个,能不能够帮助众生,所忧的是道,不是忧的贫。我们有没有得吃,能不能生活下去,说老实话,命里有的终须有,何必去忧?你舍了之后不是真的失去了,舍了,你得到的更圆满、更自在。这点我就证明了。你看我在澳洲原来也有房子、也有汽车,薪水也挺高的,生活过得不错,现在都舍掉了。把房子舍掉了,我现在发现到哪我有房子住,不用住自己的房子,不操心。很多人都想请我去讲课,我现在是什么?要「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我改过自新,闭关静修,要不然出去,我不愁没有房子住。现在我们住得简简单单的,过得去就很好了,身安则道隆。把汽车舍掉了,我到哪有汽车坐,还不用自己开车,有人开。把薪水舍掉了,我现在发现用不上钱了,这叫做置金银于无用之地。把你的名位舍掉了,在学术界有一点小名气,二00四年有一个比较权威的网站,对澳洲和新西兰金融的教授做了排名,根据他们的学术成果,我当时被排上第四位,有点小名气,把这些都舍掉了,你得到的是尊重。

因此,你舍了你得到的更自在。但是得到了千万不要就躺在这个上面就自满了,这不行,要更上一层楼,不断的往上提升。像了凡先生所讲的,舍尽了,一切所有无不舍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都舍掉了,你就得到圆满的自性,你就成圣、成佛了。所以修学圣贤之道,关键在于舍得二字。这里头妙义无穷,学者如果真能在这上面去深入的领会,努力的实践,必定得到真实的利益。这从「勿营华屋,勿谋良田」说起。下面看第九句: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

这句话的意思,『三姑六婆』就是泛指那些社会上不正派的女人,那些人往往是邪淫和盗窃的媒介。从事上讲,这是告诉我们,与人交往我们要谨慎,不正派的那些人千万不要跟他交往,要敬而远之,远离他,你就少灾祸。古德告诉我们,「恶人则远避之,杜灾殃于眉睫」,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危险。往往跟那些猪朋狗友、不正派的人勾结在一起,最后都会遇到很多的灾难。这里举出两个灾难,从因上讲,邪淫和盗窃,从果上讲,要知道淫为万恶之首,造大恶必定会得大的恶报。偷盗,也就是取不义之财,不正当的财物,统统都是属于盗窃,不仅会使身败名裂,甚至会家破人亡。从事上讲是讲交往要慎重,从心上讲,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先要慎重自己的内心。要知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如果我们不是这类人,就不可能跟这类人交往,跟他们一拍即合的,往往自己也是这类人。所以要防的不是先防外面的,要先防里面的,里面是内心。心中如果有了邪淫的念头,往往就会遇到邪淫的媒介,这缘,邪缘就凑合了。自己内心的是因,外面加上有缘,因缘就成了果,因加缘就结果了。心里面有贪人便宜的念头,这是偷盗的念头,再加上外面偷盗的媒介,有这些邪缘凑合,就会干出偷盗的事情来。所以要防的是先从内心防,不从内心防,想在外缘上防,那叫防不胜防。

在前几年我看到美国有一份报导,是讲在美国南部新奥尔良城(New Orleans)这个城市,有一位年轻的白人男子,他有一天就到酒吧里喝酒去,见到酒吧里有两位美女上来跟他搭讪。一边讲话一边喝酒,就愈谈愈乐呵,这个白人男子当然也就动了邪思了。没想到后来自己就不省人事了,原来那个酒里放了蒙药。等这个男子醒来之后,发现自己全身被扒光,躺在一个酒店房间的浴室浴缸里面,全身上面还盖着冰。他一动,全身没有力气,很虚弱。幸好旁边有一个手机,他立即拨打救护。医院来了救护车,把他拉到医院去,一检查,发现这个男子两个肾已经被切除掉。美国有一类这样的犯罪团伙,专门偷盗人体器官。一个肾在美国可以卖十万美金,黑市的利润不得了。谁会遭到这样的恶报?如果内心里有邪念,又遇到外面有这些邪缘相凑合,就产生了恶果。「三姑六婆」,这是讲社会上不正派的女人,为什么会遇到这种人?还是自己内心里面有贪淫的恶念。要知道,念头不谨慎,恶报就难防止,太可怕了!下面我们来看第十句:

【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这是讲美丽的婢女和妖艳的姬妾,不是家庭的幸福。『闺房』是夫妻的房间。如果我们家里有这些美貌的婢女,或者古代有妻有妾,妻妾都很艳丽,人家以为这是艳福,其实这不是福,这是祸根。这句话从事上讲,告诉我们,『婢美妾娇』会令人生邪思,这是促邪淫之增上缘。所以有智慧的人绝对看出这个事情不是福,而是祸。三国时代诸葛亮可以说是聪明才俊,可是他娶的妻子叫黄月英,相貌很丑陋,头发都是黄的,皮肤是黑的,一般人哪看得上?但是这位女子很有学识,知识广博,上通天文,下察地理,她的谋略几乎跟诸葛亮平齐,很贤德。所以诸葛亮把她迎娶来了,这有智慧。真正君子他娶妻也是看德,而不是看貌,以貌取人往往会出现祸患。所以《诗经》里面讲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用雎鸠这种鸟来做比喻,这种鸟是义鸟。怎么个义鸟?是一夫一妻制的,绝对不会母鸟去改嫁,或者是雄鸟另谋新欢,没有这个事情,这是表夫妇之间的德义。窈窕是美好。什么美好?不是容貌美好,是品德美好,这称为淑女,有贤德的女子叫淑女,君子之好逑。所以如果是以貌取人,「婢美妾娇」,往往会产生家庭祸患。

在历史上记载,唐朝有一位节度使叫严武,这个人也是位好色之徒,虽然他在打仗上面相当有才华,但是他德行不够。他的一个邻居是个军官,军官的女儿长得很美丽,大概也是打扮得很好,人见了都会起邪思。严武看了之后千般引诱她,两个人就私奔了,犯了邪淫。结果这个军官,这个女儿的父亲告到了朝廷,朝廷就下令追捕。因为严武当时畏罪,竟然就把这个女子给杀死了,杀人灭口。当然就严武而言,这个人是品德败坏,杀、淫二业都造,就女子来讲,她也是不贞,不贞洁,落得这个报应。结果严武他后来潜逃到四川居住,忽然有一天得病,病中见到他所杀害的这个女子冤魂前来索命。这个女魂告诉他,说我跟你私奔,虽然失了德,但也并没有辜负你,却被你杀了,你真是残忍。我已经告到上帝,他准许我明天复仇。第二天清晨严武果然暴死,死的时候只有四十岁,这是历史记载的。当然邪淫者必有他的天谴、报应。套这句「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军官的女儿打扮得很娇美,本身就不是福。喜好打扮的人必然就缺少贞德,真正贤德的女子她重德不重貌。我们看看现在这个社会,女子的穿著打扮那是太露骨了,都是在引发人邪思。看看严武他杀死的这个女子,我们就应该警觉,这个不是福,这是祸。往往自己打扮妖冶,穿着暴露,可能会引来自身的祸患,也会令家族蒙羞。所以真正有智慧的家长,绝不能让自己的女儿追求那种现在所谓的时尚服装,暴露的服装。

这句话,刚才是从事上来讲,娇美,容貌娇美不一定是好事。从心上讲,是劝诫我们要以德为美,不以色为美。其实德与自己的色、自己的容貌它是相关连。真正的美是什么?是一种贤淑之美,不是妖冶之美。有德之人,她虽然是穿着很普通,但是她所透露的这种气息,她的气分,比那种浓妆艳抹的女性要来得好,即使是容貌并不一定非常的,用我们世间人的眼光觉得美丽,可是她有那种好的相,因为相由心生,心地善良纯正,她的相也就自然庄严,所谓相由心生。我们来看第十一句: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这句话跟上一句有连带关系,意思是讲,家里的家童、奴仆不可以雇佣英俊美貌的,自己的妻妾切不能够用艳丽的妆饰。这个从事上讲都是教我们戒除邪缘,防微杜渐。在新闻报导上面我们看到,就是今年发生的事情,有一个家庭,妻子用刀刺伤年轻的女保姆。这个事情怎么发生的?原来家庭的丈夫是海南省海口市的一个公务员,本来夫妻俩非常的和乐,家庭很幸福,夫妻工作都很稳定,幸福家庭。后来请了一个女保姆,年轻的,也有一点姿色,结果时间长了,日久生情,男的就跟女保姆私通了。后来被妻子发现,气急败坏,就用刀刺伤了这个保姆。你看一个家庭,这么幸福的家庭,就这样毁掉了。所以婢美妾娇、奴仆俊美,这都不是好事。

『妻妾切忌艳妆』,在《五种遗规》后面有一部叫「在官法戒录」,这五种篇章其中最后一种,教导官吏的,就讲了一个故事。说过去古时候有一位郎吏,姓冯,叫冯球,家里面很富有,他是个公务员,但是可能家里经商,很富有。他给自己的妻子买了玉钗,价值七十万钱。这个钗,当时的宰相,相国的女儿想买这个钗,当时相国都不允许,说我一个月的俸禄都给妳买这个玉钗,怎么能够这样做?这个玉钗就值七十万钱,这么贵重,用来给妳做装饰,这个不是什么好事,这属于妖物,必跟祸相随。结果这个相国的女儿也就不敢再说话。你看相国的女儿都不敢买这么贵重的玉钗,就是插在头发上的玉钗,当一般公务员的给他太太买这个玉钗。结果后来他太太当然也是浓妆艳抹,戴这么贵的首饰。后来没过多久,就因为一件事情,这个官吏冯球就被迫服毒自尽。果然被宰相说中了,这个玉钗是妖物,谁戴上它就有祸患相随。要知道,人有钱应该多做布施,多周济穷苦。这个世界上穷人多,富人还是少,能帮助多一点,这个是修福。反而不肯帮助,还拿这些钱去装扮自己,买那些奢侈品,享受一时的快乐,这个快乐本身就是祸患。

这句话从心上讲,告诉我们,这种贪淫的念头一定要彻底放下。仅仅是不用俊美的奴仆,妻妾不能艳装,这是事上讲,但是念头还有,这都不清净,这难免会有邪缘相凑合的时候,产生祸患。所以一定要使自己贪淫的念头身心俱断,身上固然不能做,这个事情不能做,心上都不能有,你的果自然就清净,因为因真果就真,因清净果就清净。所以修身齐家要戒贪淫。戒贪淫当然还得要在事上认认真真的去做,事上不修,光懂得道理,那个不行。所以前面讲到要俭朴,非常非常重要。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先讲到此地。有讲得不妥当的地方,请大德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