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藏比丘在启建净土时,首先关注到了三恶道的终结。他提出了两条愿文,第一条是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即在他的净土中,不存在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第二条是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也就是说,这个国中天人,在他方国土里边化缘已尽,寿终之后,也不会再堕入三恶道。
法藏比丘深知在娑婆世界修行,最害怕的就是堕入三恶道,万劫不复。因此,他把三恶道的终结作为极乐世界净土的起点,没有三恶道的因缘果报,是净土的最初指标。在娑婆世界,由于人们的心念充满了贪嗔痴,导致生命质量的低能,甚至滑落到三恶道的业报中。在这样的业报中,生命的形式虽然存在,但低级到无法反观,更无法生起正念,且一旦落入,就再也没有积累资粮的突破口。因此,法藏比丘在启建极乐世界时,首要的任务就是断绝这种因缘果报的循环链,即与三恶道绝缘。
这两条愿文,从因果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了三恶道的因,就不会有三恶道的果。而一旦有了三恶道的果,就会相续引出三恶道的因。这是因为在三恶道的业报中,存在一种叫做等流果的力量,平等流出过去的习惯、生活场景、做事方法和起心动念,它有一种惯性思维,即习气。一旦落到三恶道中,这种习气就会相续不断,甚至佛陀出世度化众生,也难以立即改变。例如,一只蚂蚁,即使七尊佛出世,它也可能因为习气的原因,还脱不了惯性,依然是个蚂蚁身。
这两条愿文的内涵深远,一方面,如果没有了恶因,就没有恶果,从而摆脱了恶因缘的循环。另一方面,从本土与他土的角度来看,不仅极乐世界本土没有三恶道,而且从极乐世界到他方国土去度化众生时,也不会因为他方国土的三恶道而受影响。此外,从依报和正报的身心而论,虽然有些众生在色身上没有沦落到三恶道,但他们的心性却受到了三恶道的逼迫。这种逼迫使得他们虽然身处人道,却经历了无间地狱的苦楚。法藏比丘的这两条愿,从根本上、从因上、从果上断绝了这种苦楚的可能,使得往生净土的众生能够彻底离苦,离的是根本苦、究竟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