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
我们既然知道寂静、无为、安乐的功德,它无法在扰动的状态下成就,必须在独处闲居中才能成就,所以一位修行者应该有两个修学内涵:
(一)舍离己众他众:这是从前方便来说。他众是指外在眷属的干扰,修学者在刚开始修行时,不要攀缘太多的信徒。「己众」是指对自己五蕴身心的追求,对自己色身一时的感受,不要太在意,对自己打的妄想也不要当作一回事。
(二)思灭苦本:除了远离己众他众,自己的明了心识要「思灭苦本」,内心专一的思惟佛法的真理,思惟圣道。这里的「道」不是前面人天安乐的业果道理,而是思惟我空、法空真理,消灭生死轮回的根本。
以上说明修习远离的方法,先远离己众他众,然后再正修「思灭苦本」。
看第三段,这一段是「受用诸见门」,如果我们不远离愦闹,就会产生很多的邪见过失。
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者,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假设我们修行者若不想远离己众他众,会受众多的苦恼,这苦恼有两个情况:
(一)他众的干扰:他众就是眷属,「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有戒定慧功德的人,犹如大树能庇荫众人,但因没有适当远离他众,有太多的鸟停在树上,结果导致大树枯折。这是譬喻说,为了应付众多信徒,自己的心思攀求散乱,使好不容易栽培的戒定慧功德,就在愦闹中被破坏掉了。
为成就前面的世间福报,不一定要远离己众他众,因它是比较粗的。但戒定慧的功德是出世的功德,它并不容易得到,得到以后若稍微不慎,很快就会失去。成就出世功德要付出很多精神体力,但成就后它却是如此的脆弱,若不善加保护,可能几十年的功力就会丧失。「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这棵大树要栽培起来相当不容易,需要几十年的心血,但因没善加规范外在眷属,结果大树就枯折了。以上是他众外在眷属的干扰。
(二)内众的干扰:这是自己五蕴身心的攀求干扰,世间缚者,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世间的系缚,犹如老象溺泥,老象的行动缓慢,是譬喻初学者的障深慧浅,观慧薄弱,情执深重,犹如老象前进本来就很困难,不幸的,牠又掉进溺泥中。这是譬喻说,若不收摄五蕴身心,整天只在人事的是非中打转,结果「不能自出」,犹如老象本来就没有什么力量,却又不走干净的道路,偏偏要行走于污泥中,因此很难从障碍中解脱出来,这是佛陀要我们远离的主要因素。
宗大师说,菩萨道的大悲心是以出离心为基础,也就是说,菩萨的心情是远离愦闹,好乐寂静。但菩萨不能舍离颠倒的众生,所以菩萨即使在愦闹的环境,还是依止大悲心,非依止攀缘心。由此处的经文可以看出,声闻法是菩萨法的基础,经文的「少欲知足,远离愦闹」是声闻法,但如果没有经过「远离愦闹」的过程,而直接发动大悲心,这大悲心恐怕会夹带攀缘心的杂染,这就容易有过失,因为「心为业主」,内心若有问题则所创造的一切业都有问题。
禅宗的修学,认为修行有三个次第:
(一)见山是山:有些人初学佛法,因为唱炉香赞他就开始护持三宝,做一些人天的善法,这时他的内心跟过去没有多大的差别,这是见山是山。以前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但他内心基本上对三宝有欢喜心。
(二)见山不是山:他开始远离愦闹,不再跟别人往来,内心开始回光返照,收摄向外攀缘的六根,专心思惟佛法的道理,这时他见山不是山,所谓「整天吃饭,未吃一粒米」,内心已不向外追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时期。
(三)见山还是山:这是从空出假。
第二个阶段也是很重要,就是远离愦闹。
一位菩萨学者,若刚出家没多久而激发他的善根,就去度众生,这可能会有问题。如果没有经过大死一番,整个身心世界对真理的观察,没有很透彻的胜解,行菩萨道时,可能会有过失出现。所以蕅益大师一再强调,若无高超的见地,绝不可能栽培高超的品格,因为遇到诱惑时,你没有办法控制自己。
一个人能「为他人所不能为」,这来自于他对生命真理的通达了解,为什么他对生命能有这么高的智慧呢?因他有一段时间息诸缘务,专心学习思惟,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
虽然这时你对佛教界、众生完全没有贡献,但你不能忽略,以后之所以会有广大贡献,就是在此时所栽培的。所以佛陀要我们刚开始修行,少欲知足以减少体力的耗损,并远离愦闹,思灭苦本。当然从出世间的功德来说,正行是禅定跟智慧,但如果没有具备前面的前方便,后面的功德则无法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