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执着的影像,这是真正的致命伤

2025-10-27 净界法师

为什么要把自己观想成虚空,这么低调呢?因为我们凡夫的心,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攀缘心。诸位,烦恼跟业力本来是一个种子位,其实每一个人都有无量无边的烦恼,无量无边的罪业。事到如今大家都差不多,不管你今天修的怎么样。因为从无量劫来到现在,把无量的过去都加起来,说实在你也好不过我,我也好不过你。那为什么他能够修行成功呢?因为他不去唤醒这些种子。

我们为什么会唤醒烦恼跟业力的种子呢?因为攀缘心。攀缘心在唯识学讲的更清楚,叫作取相分别,这个就是攀缘心。我觉得唯识学讲的比较清楚一点。首先我们取某一种人事地物的相状,然后不断的去分别它。诸位,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六根攀缘六境,一定会落在心中很多影像人的影像,事情的影像,各种各种影像。

绝大部分的影像,我们都不会把它放在心上,绝大部分都不会。所以人生当中,大部分的影像它都是过客,过了就过了。只有少数的影像会留在你的心中,就是你对它有所住。

那为什么少数的影像会留在你心中呢?

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感受。因为这个影像,曾经给你非常快乐或者非常痛苦的感受。比方说你小时候很贫穷,没有饭吃没有房子住,整天被赶来赶去。为什么?因为你没有钱。那么你这时候所有痛苦的感受都来自于钱,你对这个金钱的影像特别深刻。所以你长大以后,这个钱就很容易牵动你的烦恼,也容易牵动你的业力跟果报。

就是你过去生或者今生当中,某一个人事的影像曾经给你特别的快乐,或者特别的痛苦,这些影像会留在心中。你本来是清净本然,本来是何处惹尘埃。因为这个感受强烈,结果你就粘上了某一个尘埃。这个感受强烈的影像再经过你的想象,就更严重了。

它本来给你七分的快乐;结果你施设各种名言分别,你用各种美好的名言去赞美它,就产生了增益的过失。

或者说这个人曾经伤害你,他伤害你可能七分,结果你的想象力一想,变成伤害你十分,那你就是减损过了。

就是说,感受所产生的影像是如实的显现,经过你的想象力以后就扩大了,它对你的影响就更强了,因为你不断去想它,强加很多名言在身上,你对它加油又添醋,所以它原来的味道变了。想象久了以后就执着,受想行,你的心就住在这个影像。从今以后你的心再也不清净了,这个影像在你的心中挥之不去,它就是牵动你烦恼的根源,这个地雷只要碰到就完了。

就是说诸位,我们本来清净,现在怎么就不清净呢?因为我们无量劫来粘了太多的影像,而这些影像都是我们曾经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然后经过我们无穷的想象;最后我们的心跟这个影像就分不开了,就住在上面了,所以才会牵动烦恼、业力、跟生死轮回的果报。

怎么办呢?

现在修空观的目的就是一心即空,离相清净。诸位,临命终障碍我们的不是烦恼,也不是生死业力,是你心中自己所执着的影像。如果影像临命终起现行就完了。

那怎么办呢?你要用无所得的智慧。

无所得我们前面说过,它是一个宏观的智慧,落实到每一个所缘境的时候,个别所缘境,那叫无所住。就是你要慢慢的修一切法空,慢慢的不断思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让这个影像在你的心中慢慢的脱落,临终的正念是这样培养的。每一个人的烦恼都有一个开关,每一个人不一样。你自己慢慢的静下来,就知道你执着哪个影像,这是你烦恼的开关,你要把这个影像慢慢的离相清净。

假观它是相反,它要创造因果的增上。你完全观一切法空,因果怎么增上呢?那你就跟阿罗汉一样住在空性涅槃,就是涅槃寂静乐,缺乏菩提觉法乐。所以我们必须怎么样,比方说我们要修净土,我们要用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的那种美好的依正庄严,来激发我们欣求极乐。我们要借用身心世界的不净、苦、无常、无我四种相状,来修出离心。所以假观是借相修心,借佛陀语言文字所创造的影像,来带动我们的欣求好乐;一方面用空观来离相清净,这样子就能够创造般若、解脱、法身。

这个影像的操作,其实就是空假中三观,整个操作都是不离一念心性。

诸位,我们对念想这件事情要注意,要非常注意。我们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个出现影像;然后我们施设名言就变成一个念想。

念想有两种情况:

第一个,佛陀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这个念想会带动你烦恼的念想,这第一个,所以随顺不得。

但是你也不能把念想完全灭了,说欸,我现在开始什么都不想,那你就变成阿罗汉。佛陀为了中道,又讲了同样一句话说,诸佛正遍知海,从众生心想生。是故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你没有念想也不可能往生。没有念想你最多就是阿罗汉。

所以,我们在修空假中三观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念想,不是所有念想都不要。我们应该怎么样呢?会让你起烦恼的念想,要慢慢的修空观调伏。这个念想对你往生有帮助,你要不断的栽培。

比方说你念想莲花,念想极乐世界的依报,宝树庄严、楼阁庄严、池水庄严各种念想。简单的说就是无住,先把一些不好的念想脱落;然后再生其心,再创造另外一个念想。

我讲一个禅宗的公案来做总结,什么叫无住生心。

说马祖禅师当初是亲近他的师父百丈禅师。那么有一天他陪他师父在丛林当中经行散步。师徒俩走着走着,突然间前面有一群野鸭子在他们前面飞过去,百丈禅师都没有动。这个时候马祖禅师头转过去看了一下,因为野鸭子它颜色有点漂亮,所以他就转过头看了一下。

那百丈禅师当然是内行人,就趁机教育他,问马祖禅师说,刚刚什么东西飞过去了?马祖禅师说,有一群野鸭子飞过去了。百丈禅师就瞪着马祖禅师说,真的飞过去了吗?他说飞过去了。结果百丈禅师就捏着马祖禅师的鼻子说,真的飞过去了吗?马祖禅师当下开悟。

这什么意思?就是说,外境野鸭子飞过去了,现在百丈禅师问他的是,你心中的影像过去了吗?这个是问题。

所谓的心有所住指的是我们心中的影像。诸位,我们净土宗最喜欢讲一句话说,你要看破,放下。我问你一句话,你要放下什么东西?

外境根本就不会障碍你往生,不是放下外境,你要放下你无量劫来所累积的影像,那是真的要命的。

你说我要放弃外在的人事地物,这些根本就跟你没有关系,也从来就没有进入你的心中,你也谈不上什么所放下的。诸位,会障碍你的往生的,是仁者心中,必有一物。是你无量劫来,很多曾经给你快乐的人事影像;你为了追求这个快乐,就不断的去做某一件事情。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方说榴莲。你看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很喜欢吃榴莲,他为什么喜欢吃榴莲?因为他某一天曾经吃过榴莲,而当天他的身体状态非常好。

诸法因缘生嘛,一个人会产生快乐是众多因缘,其实榴莲只是单一的因缘。如果他那一天肚子不舒服,吃榴莲也不可能快乐。那么他不知道诸法因缘生,那种快乐的感受出现只是众缘和合,他执着榴莲会给他快乐。好了,他就开始存钱去买榴莲。你认为他真的想吃榴莲吗?不是,他是希望那个美好的影像再次出现。

我们一个人会造业,是满足心中的妄想才造业的。所以心若灭时罪亦亡,你要把你心中那个曾经会牵动你烦恼的影像放下,而不是放下外在的影像。

所以百丈禅师说得好,野鸭子真的过去了吗?他要马祖禅师回光返照,你心中的影像过去了吗?就是他要展现无住的那种智慧。

好,这就是一心即空,就是我们要掌握那种能观的智慧。

空观就是直接观照你的自性清净心,不要太多的弯弯曲曲,也不需要什么无常观、不净观,不必,你就直通真如本性的自性清净心,这是能观的智慧。

第二个,你空观要对治什么?你不是空掉外境,外境跟你根本没有关系。空掉你心中曾经执着的影像,这是你真正的致命伤,就是空掉你心中的取相分别。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