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弃舍了方便门,进不了真实相

2025-10-28 净界法师

【不达此理,横相是非,嗔他求生净土,几许误哉!此则是谤法罪人,邪见外道也!】

我们一个修大乘佛法的人,不能把理观跟事修加以调和,只是一味的执着空性,来否定事相上的对治,这样子就错乱整个四圣法界的清净缘起,看到别人求生净土加以讥嫌,这种的过失,结果变成谤法罪人。因为你辜负阿弥陀佛依止大悲心创造净土的一片苦心,你也丧失让众生得度的一个好因缘,那这样子就是邪见外道,自误而误人了。

如果有人受持《法华经》,你会对《法华经》里面的一段经文印象深刻──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我们都知道每一个人要消灭心中的无明妄想,一定要悟入真实相,一个要明白道理才能够消灭颠倒。我们都喜欢真实相,但是你不能忽略了方便门。所以你看《法华经》二十八品,智者大师亲口说:《法华经》最重要的是〈方便品〉。

他说:没有〈方便品〉,所有的开权显实通通没有意义。〈方便品〉当中广说整个修学的方便,其中有一句话讲得最感动:【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你看这个佛法的方便。一个人他一生从来没有学佛,他经过一间寺庙,他还是散散乱乱的,他看到佛塔的庄严、看到佛像的庄严,合掌,称一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他未来就会因为跟三宝结缘,生生世世生长在有三宝的地方,然后受持三归五戒,然后受持菩萨戒,然后修习空观、或者念佛到净土去,最后成佛。

你今天看到他成佛,当初他为什么成佛?他刚开始就是因为来到寺庙,看到佛像,合掌。所以你说他没有这个过程,他会有这个结果吗?所以智者大师说:我们不要老是在那边讲真实相,重点是──谁能够掌握一个殊胜的方便门。你没有掌握方便门,你根本没有办法进入真实相。

我们净土宗的初祖慧远大师,他在庐山东林寺做住持的时候,有一天他在大殿经行,有一个读书人,这个读书人是饱读圣贤之书,在儒家是相当有名的读书人,他来到寺庙大殿,古时候的读书人他也读佛法、看禅宗的语录,非常憍慢。他看到慧远大师说:佛门讲诸法皆空,你们安立这些佛像干什么?慧远大师说:没有这些佛像,你就没有办法悟入空性;没有住持三宝,你就没有办法进入到理体三宝。慧远大师这句话,刚好跟《法华经》的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相符合。

净土宗十二祖彻悟禅师(又叫做梦东禅师),从小聪明好学,二十二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他感到世间无常,觉得追求功名富贵没有意思,二十二岁因为病的因缘就出家了。出家以后,这个人不得了,看传记上说,这个人可以说是宗乘教义两融通,宗门当中,他广泛的参访临济宗的大师;教门当中,他通达唯识、天台、楞严、法华。在他四十岁左右,他的师父(他的师父是临济宗的大师)往生了,就把寺庙交给他做住持。后来他将近五十岁的时候,遇到了净土法门,他除了念佛以外,带了很多的弟子念佛,最后他决定要离开临济宗的道场。他离开的时候,他的师兄弟就不满说:师兄啊,当初师父把这个禅宗的法脉交给你,你要弘扬禅宗啊,你现在要离开这个地方,那我问一个问题,你能回答,我就让你离开。

他师兄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娑婆世界是梦幻泡影,极乐世界也梦幻泡影,那你有什么好取舍的?你离开娑婆世界也是梦幻泡影,极乐世界也是梦幻泡影,那你为什么要舍此求彼呢?彻悟祖师说:是的,这两个生命体都没有离开无明妄想,都是活在妄想当中,但是这两个梦是不一样的。他说:极乐世界是好梦、娑婆世界是一场恶梦,极乐世界是醒梦、娑婆世界是添梦。说你现在求生净土,另外一个不求生净土,两个人经过了一千年的时间──两个人都在做梦,是的;但是这两个梦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

一个人在极乐世界的一千年当中,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他的梦都是安乐的梦境;你在娑婆世界的梦境都是痛苦的,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他在极乐世界所做的梦,他梦境出现的都是诸佛菩萨,它有醒梦的作用、有对治梦的作用;你在娑婆世界做的梦,都是跟那些苦恼的众生,爱憎取舍、恩恩怨怨,不是报恩就是报怨,报恩的让你产生贪爱、报怨的让你产生嗔恨,结果你在三界当中轮回,愈轮回愈糊涂了。同样的是如梦如幻,但是这两个梦幻产生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我希望我们修学佛法,不要忽略了作用,我刚刚讲那句话──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方便门虽然不是真实相,但是你弃舍了方便门,你进不了真实相,这个就是为什么要舍此求彼的原因。因为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这两个因缘法,对我们产生的引导作用是不同的。那这个地方是破除第二个疑惑,理跟事。从理来说,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理体是没有差别的;从事相上来说,这两个国土,对我们产生的染净、苦乐的作用,是千差万别。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