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台的一宗大纲,可以总括为教相门和观心门。前者是以五时八教、三谛圆融、一念三千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后者是以四种三昧、五科方便、十乘观法为主导的实践体系。表现在天台三大部,则《法华玄义》与《法华文句》侧重于教门,《摩诃止观》侧重于观门。
天台宗历来以解行并进,教观双美著称,故明代澫益大师在《教观纲宗》开篇强调:佛祖之道,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指出理论(教)与实践(观)是诸佛历祖自行化他的要道,只有教理与观行的高度统一,修证才能步入正轨,教法也才能得以弘传,否则有教无观是空洞无益的,而有观无教则是非常危险的。
天台宗的教相门,首先体现在创造性地完成了五时八教的判教主张。宋代谛观大师在《天台四教仪》中赞美说:天台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时期,译经、讲经、注经之风极一时之盛,对整体佛法的分析与认识亦见仁见智,争鸣不一。智者大师对此前最有代表性的南三北七十家判教说进行纵横辩难,依据《华严经性起品》的三照、《涅槃经梵行品》的五味、《法华经信解品》的父子五喻,对整体佛教从形式到内容给予全面的归纳与诠释,将释迦世尊一生说法划分为五个时期,通称五时:
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华涅槃时。
在五时中,认定第五法华涅槃时为佛说法的最高最圆之时。在一般情况下,依循上述五时次第说法的,称为别五时;而在特殊情况下,佛陀不受时段次序制约,随机说法的,称为通五时。
认为佛陀五时说法的教化形式和法义内容各有四种,即从应机施教的形式而言,可以归纳为化仪四教;从应机说法的内容而言,可以归纳为化法四教,合称八教:
化仪四教:一、顿教,二、渐教,三、秘密教,四、不定教。
化法四教:一、藏教,二、通教,三、别教,四、圆教。
上述顿、渐、秘密、不定四教只能对应五时中的前四时,而法华涅槃时超然于化仪之外,故称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藏、通、别、圆四教全面涵盖、对应五时,立论精密而灵活,比之化仪四教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天台教观的各个领域。
此外,智者还在《法华玄义》卷一提出过三种教相(一、根性融不融相;二、化导始终不始终相;三、师弟远近不远近相)的判教观,从根机、佛意、本迹三个角度论证了《法华》唯一佛乘的超拔地位。
天台宗所要认知和悟入的最高真理,是佛在《法华经》中所开演的诸法实相义。这既是天台宗的终极目标,也被认为是全体佛法的根本归趣。围绕着这一宗旨,发展、构建了三谛圆融的真理论和一念三千的实相论两重基本命题。
三谛圆融是智者以慧文大师所悟的一心三观为基础,说明空、假、中是对任何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的认识:凡事物皆由因缘聚合而生,没有永恒、固定的实体,称为空;事物变异无常的客观存在,称为假;空与假只是事物的共相与别相,是一体的两面,是统一的,称为中。由于空、假、中所表达的状态是一切事物天然具有的真实本性,故称三谛;由于三者间不可分离,没有前后,互容互具,名异体同,故称圆融。
以认识主体的一心和认识对象的三谛为基点,以发起一心三观、照见一心三谛、成就一心三智而构成的三谛圆融思想,代表了认识的极致和天台圆教的根本精神。
一念三千是智者教观思想的最高成就,被湛然大师称为终穷究竟极说。它建立于《法华经》十如是、《华严经》十法界、《大智度论》三种世间所组配起来的三千诸法的基础上,说明主观微细的一念,足以圆融客观广大的三千。同时,由于一念具足了无限大的三千,所以三千当下即是一念的本身,一念也就自然从能观的主体,转换为所观的客体对境,即圆顿止观中的不可思议境。一念三千体现了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摩诃止观》卷五上)的相即相融思想,最终将一念心与三千诸法归结、统一于实相之理。
三千诸法是法界圣凡、宇宙万有的总称,无论诸佛、众生,现前一念心中已本来具足万有,圆满无缺,名为理具三千或性具三千;由于一念之心三千具足,故能随缘生起万象,名为事造三千。理具、事造两重三千互为依存,同归一念,反映了事物存在、发生的内在原理,是天台一念三千思想的又一精彩之处。
天台宗从诸法实相的诸法(现象)与实相(本质)既相互依存、又对立统一的当体相即立场出发,提出了性具实相说的观点,认为一切事物的本有体性天然地具足了实相,由于实相与诸法是同一性的,所以性具实相亦可称之为性具诸法。
将性具实相的观点应用到佛性领域,就出现了著名的性具善恶说,也就是智者在《观音玄义》卷上说的: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认为站在性具的角度,众生与诸佛平等不二,凡圣的差异只在于修为的善恶不同。湛然大师进一步发挥智者色心不二之义,兼采《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思想,极具震撼地提出了无情有性的主张,使得台宗佛性论大放异彩。
天台宗建立教、观二门,强调双美、并进,但归结处是以观为本。教的存在,完全是为指导观行和证成观行服务的。宋代灵芝元照大师在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所作的序文中说:台教宗部虽繁,要归不出止观。舍止观不足以明天台道,不足以议天台教。故入道者不可不学,学者不可不修。知礼大师在《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说的更为直截:盖一家教行皆以观心为要,皆自观心而发。因而,上述三谛圆融、一念三千的理论始终贯穿于观心门的表里,融合为止观双修的方法论,使台宗从抽象的实相思辨出发,最终又回归到真切的实相境界之中;故二者既有理论教相的属性,又有止观行法的特征。
天台宗的观心门将大乘佛教修行实践的类型归纳为四种三昧:
一、常坐三昧,二、常行三昧,三、半行半坐三昧,四、非行非坐三昧。
从中含括了坐禅、绕行、念佛、奉师、受戒、说经、诵咒、思维、烧香、请圣、供养、礼拜、忏悔、诵经等各种修持形式,而最终统一于止观。
为一般台宗学人所遵行的,是半行半坐三昧,具体分为方等三昧和法华三昧两种,往往通过修习《方等三昧行法》和《法华三昧忏仪》加以实践。四种三昧的最高形式是非行非坐三昧,智者《请观音忏法》即为此而设,但一般是指学人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不拘时间、地点、形式的念念历缘对境反观心源,最终契入实相,故亦称随自意三昧、觉意三昧。
贯穿四种三昧的预修阶段,是五科方便;正修阶段,是十乘观法。故湛然大师在《止观大意》卷首略述教观门户大概中明示:今家教门消释诸经,皆以五重玄解、十义融通;观法,乃用五科方便、十乘轨行。
五科方便是正修止观者所必须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共计5类25项,依次关联递进,通称二十五方便,别称远方便:
一、具五缘,二、呵五欲,三、弃五盖,四、调五事,五、行五法。
十乘观法是台宗圆顿止观的正修主体,由第一项正观和其余九项助观构成:
一、观不可思议境,二、发真正菩提心,三、善巧安心,四、破法遍,五、识通塞,六、道品调适,七,对治助开,八、知次位,九、能安忍,十、无法爱。
修十乘观法的客观对境,理论上共有十种,通称正观十境,相对于二十五方便而别称近方便:
一、阴界入境,二、烦恼境,三、病患境,四、业相境,五、魔事境,六、禅定境,七、诸见境,八、增上慢境,九、二乘境,十、菩萨境。
其核心观境是与凡夫息息相关的阴界入境,尤其是观五阴中的识心。其余九境,皆随修行者根机不同、所呈现的境界不同,以定观与不观。
众生现前的一念之心,圆满具足宇宙万有的三千诸法,故此神奇的一念称为不可思议境;能观此微细一念具足无限广大三千而又当体具足空、假、中三谛,明悟色从心造,全体是心之理,即名观不可思议境。上根行人仗此妙观,即破无明,是十乘观法的主体所在。中根行人则需续修第二乘发真正菩提心或累继修至第七乘对治助开才能得益。下根行人,直需修完十乘,方得利益。
虽然凡夫与诸佛在本性上一体不二,但现实中凡夫依教起行终至成佛,仍然需要一个漫长的修证过程,天台宗把这一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称之为六即佛:
一、理即,二、名字即,三、观行即,四、相似即,五、分证即,六、究竟即。
上述六即圆满含摄了从五品弟子位、六根清净位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由凡至圣的一切阶位。以六而常即,说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以免学人自卑不前;以即而常六,告诫理可顿悟,事须渐修,以免学人轻狂自大,从而纠正偏颇,行于中道,开显本具的三德秘藏,成就自他的究竟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