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
这个恃就是仗恃,仗恃自己尊胜的地方,对他人产生贡高,产生轻举为体性。自己有什么尊胜的地方,就仗恃自己这个尊胜的地方,对别人产生贡高轻举,为慢的体性。
能障不慢,生苦为业。这个慢烦恼,一般修行懈怠的人不容易起慢,比较不容易起慢。特别是这种修行有所得,不管是解门、行门有所心得的人,就容易生起我慢。慢的时候,我慢山高,法水不入,我们就很难再接受别人的指导,别人的建议,这个就障道。所以讲生苦为业,在整个修行过程当中,就会很多的障碍发生,慢。
接下来,疑。
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
对于种种的谛理,或者真谛理,或者俗谛理,内心犹豫不决,不能够产生一种决定的信心。能障不疑,善品为业。这个善品,上面那个障字是要贯下来的:能障不疑、障善品为业。这个障字是贯到下面这句话,就是说,障碍我们种种的善业。
因为你对这个法产生怀疑,比如说,你为什么不拜《八十八佛》呢?因为我对《八十八佛》这个法门的功德产生怀疑,你产生怀疑没有信心,就不可能去拜《八十八佛》。信为道元功德母,我们一切法的功德的产生,一定是建立在信心。这个地方讲,疑就障碍我们种种善业,为它的业用。
这个疑,在智者大师《小止观》里面,他提出了三点疑惑,我们修行人有三种疑惑:
第一个,疑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说,哎呀,我这个人业障那么重,这个法门我怎么能够成就?我自己不敢承当。怀疑自己的能力,疑己。
第二个,疑师。对师长的能力、功德产生怀疑。这个地方我们稍微说明一下。
有些人认为说,我们现在是末法时代,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我们现在是末法时代。但是有些人主张说,只要我们肯努力,好好地持戒,现在就是正法。这样子讲也有好处,对我们是一种鼓励的作用。但事实上,我们客观的分析,现在的确是末法,成就圣道的少。你比如说,正法时代成就圣道的很多;像法时代禅定成就,很多人得到禅定;末法时代持戒修福,连禅定波罗蜜都很少得到。
你看现在哪一个人得到未到地定、得到初禅,都很少。大家都是凡夫众生,这个就有问题了。比如说我们亲近一个师长,这个师长也是凡夫,我们也是凡夫。凡夫内心是有烦恼,有烦恼的时候遇境逢缘,烦恼起来活动,我们做弟子的看到师长的过失,就离开了师长。这样子的话,我们就不能够蒙师长的摄受教导。
智者大师他说,只要这个师长持戒精进,具足正见,我们就能够依止,虽然他是个凡夫。智者大师做一个比喻,比如说一个垃圾堆里面很多的垃圾,很多臭秽的垃圾。但是这个垃圾堆里面有一块黄金,你为了取得黄金,还是要去亲近这个垃圾堆,去取这个黄金。
这句话是说,这个师长虽然他内心有烦恼,烦恼就垃圾,他是个凡夫,没有进入圣位,他有时候遇境逢缘,起贪起瞋的烦恼。但是他有正知正见能够指导你;他有一分的功德,这个功德就能够加持你,就像这块黄金一样。这个地方讲,我们一个修行人,不要见师长的过错。做弟子不见师过,我们不能够对师长产生怀疑,这样对我们自己是障道。
第三个,疑法。对法门的功德产生怀疑。今天修这个法门,修没几天又换一个法门,对法门殊胜的功德的圆满,产生怀疑,这个对我们修行都是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