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谓慈悲
《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
慈悲与善良的区别
佛教慈悲与世俗善良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无缘同体
善良更多是一种情感的本能,由外缘而引起,或是见到他人的苦难而感到同情,或是能够换位思考而产生怜悯,归根结底还是我愿意对他表示善意,有自他人我之相。佛法的慈悲则并不需要由外缘引发,也不建立在自他对待所产生的情感上,而是一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由此可见,在佛教的观念中,众生同体。既然同体,便没有自他人我之相,更不需要特定的外缘才能够引起恻隐之心。
范围不同遍及一切
在接人待物的过程中,善良固然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但其范围更多还是局限在我们自己周边。而慈悲的对象在种类、时间、空间等方面更为广泛。从种类上说,慈悲的对象是包含一切众生的。其中既有与善良相重叠的其他人与动物,也包括一般人的善良所不及的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道的众生,乃至天人,凡是未能解脱生死的众生,都是我们慈悲的对象。乃至已经证得圣果的声闻、缘觉、菩萨,由于其仍有无明烦恼的系缚,也是佛陀慈悲的对象。从时间和空间上说,慈悲是贯彻于三际十方的。
所谓三际,就是过去、现在、未来;所谓十方,就是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再加上方与下方。换言之,从过去远远,到现在漫漫,再到未来永永,尽虚空,遍法界,慈悲的心念是长存的。正如地藏菩萨所发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方式不同悲智双运
慈悲不仅仅是帮助他人解决衣食财物上存在的困难,而是要让他人得到佛法究竟的利益,断烦恼、了生死、成佛道、度众生。也正因为目的上的差异,慈悲既要像善良一样要求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更需以甚深智慧为基础。比如佛教中慈悲的代言人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唯有具备了照见五蕴皆空的甚深般若波罗蜜,才能度脱一切苦厄;唯有具备了观世音菩萨一样无穷无尽的智慧,才能像诸佛菩萨那样应病与药、对机说法,慈悲殷切地帮助众生解决各种各样的难题;唯有通过深入经藏和踏实修行真实证得了我法二空,我们的慈悲之心才能永不枯竭,永不疲倦因此,在佛教中慈悲与智慧总是相辅相成的,如来的福慧二严也就根植于悲智双运。从方式上来说,无论金刚怒目,还是菩萨低眉,都只是对待不同众生的方便不同,建立在智慧基础上的慈悲之心并无二致。
观音菩萨的慈悲
观音菩萨被称为大慈大悲的菩萨,是因为她具有深厚的慈悲心和广大无边的愿力,能够倾听世间一切众生的痛苦,并以各种化身救度他们脱离苦难。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所以汉传佛教观音的尊称便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大悲精神,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的根本。《大智度论》中慈悲有三种。在《涅槃经》中,佛说四无量心时,也将慈悲分为三类。两种分类基本相同:
生缘慈悲
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这种慈悲观视一切众生如赤子,而与乐拔苦。众生,包括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六道众生。六道众生无论是胎生、卵生、湿生或化生,凡有生命,无不有苦。佛和菩萨因见众生苦,遂起慈悲心,恒思拔苦与乐。
生缘慈悲只是属于初发的慈悲心,乃凡夫的慈悲。因凡夫烦恼未除,我执未断,内见有我,外见有人,人我之间,又有亲疏之分、冤亲之别,所发的慈悲未能做到冤亲平等。因此,这样的拔苦与乐的慈悲是有限的,非无限的慈悲。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最初的慈悲亦属这一种,故称小悲。
法缘慈悲
因缘五蕴等法和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名法缘慈,是圣人所能做到的境界。因还没有成佛,还在跟佛学习,佛说尽虚空遍法界、万事万物都是一体,就按照佛的教导去做,像佛一样,对法界一切众生都生起慈悲心。虽然已经悟到诸法无我这个真理了,没有分别、执着了,并对法界一切众生都能平等对待,都能生起慈悲心,但他还会有起心动念,还是在学习阶段,所以叫法缘慈悲。
这里的法,广则指宇宙万有诸法,狭则指佛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悟无生理,断我执,证真空涅槃。
如《涅槃经》言,法缘者,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缘生,是名法缘。这种慈悲是三乘圣人的慈悲,但度生不广,智慧有限,也非无限的慈悲,称为中悲。
无缘慈悲
无缘,指心无所缘。因为诸佛菩萨以无上智慧证实相真理,知生佛平等、圣凡无二,不住凡夫之有为,不住二乘之无为,亦不住过去、现在、未来,离诸妄想分别,心无所缘。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对待一切众生都无差别、无条件的慈悲,平等拔苦与乐,名无缘慈悲。
无缘慈悲,是以智慧为体、慈悲为用。入世救世,既平等无私,更广大无限,尽未来际,爱护众生,拔苦与乐。这种慈悲远离了分别,是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的慈悲,是最高的慈悲境界,也是佛的境界。观音菩萨所发的大愿,就是像佛那样的慈悲,因此称她为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