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的道前基础

2025-11-03 净界法师

这一段就正式说明整个净土宗的道前基础:

净业三福: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否,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这一段正式回答教我思惟。这是修净土之前,应该有的基础,就是净业三福。

佛陀说:欲生彼国者,应当先修三种福业以为基础。第一个是讲到人天之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对于人天之福,佛陀提出了三个主题:第一个是孝顺心,第二个是恭敬心,第三个是慈悲心。

孝养父母:孝顺心主要的对象当然是对父母,广泛来说是一切众生。因为父母对我们有生育、养育之恩,所以我们应该以孝顺心来回报父母。

对于以孝顺心来孝养父母,古德解释,由浅入深有三种差别:第一种是下品的孝养父母。下品就是指四事的孝养。我们对于父母亲,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四事供养,让父母亲衣食无缺,这是第一种四事孝养。

第二种是光宗耀祖:我们自己立身行道,不辱所生,在社会上做一个有用的人,得到别人的赞美,使令我们的祖先因此而得到别人的赞美,这是光宗耀祖的孝养,属于中品的孝顺。

第三种孝顺是上品的谕亲于道:就是我们用善巧方法,引导父母亲能够信奉三宝、修学佛法,而了生脱死,这是上品的孝养,这种孝养是以法供养。

奉事师长:师长有教导启蒙之恩,所以古德说:如果没有世间的师长,则不知礼法;没有出世间的师长,则不知佛法。师长有方便力,能够开导佛法,启发我们心中的智慧,所以我们应该要尊重师长。

慈心不杀:这个所缘境是广泛一切众生。慈心不杀除了修慈悲心,《楞严经》提出两点说明,尤其是修净土的人,第一个不能杀生、第二个最好吃素。

我解释这个道理给你听听:《楞严经》上说,杀生有两个过失:

第一个、欠众生的命债,你杀他一命,肯定要还他一命,他绝对不会放过你的。

第二个、你说我没有杀生,我是吃三净肉。好,那你没有欠命债,你欠众生肉债,他的肉也没有说要给你吃,是你强迫把它拿去吃的,所以你吃它半斤,将来就得还它八两。所以说虽然你没有直接杀生,但是你吃它的肉养自己,欠它肉债,因为它心中对这个肉身有执着,就有业缘在那个地方。

因此,我们修净土宗的人,要做两件事情:

第一个、要加强跟弥陀的感应,比方说忆念弥陀、执持名号。

第二个、要减少跟娑婆世界的业缘,你跟众生的生死业缘,结得愈深,临终就愈难跳脱,因为他不放你!平常你感觉不出来,临命终的时候,那是算总帐的时候,腊月三十算总帐。虽然说是带业往生,但是在临终的时候,也必须先冲破自己的障碍,然后才能接触到弥陀的光明;如果你本身障碍太深的话,可能会有问题。

修净土法门的人,平常也要拜忏,甚至于如果过去曾经有堕过胎,放蒙山也不可少,这些方便门都不能少。总而言之,你必须要在临终的时候──愿我临终无障碍,这是未来努力的一个方向,平常要多拜忏、放蒙山、吃素,尽量不要再跟众生结恶缘。

严格来说,以《楞严经》的高标准,你连牛奶也不能喝啊,因为这个也是众生身体上的一部分,所以你都不能再吃!你可以看看《楞严经》,什么叫做不跟众生结恶缘?除了牛奶不能喝,连众生皮毛制成的衣服都不能穿,这个叫做愿我临终无障碍,就是要慈心不杀。

修十善业:身三、口四、意三,这是修十善业。当然人天乘主要是以十善业为主,开展出来有三个主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这是十善业的三个主轴思想。

第二个: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所谓三皈依,是学佛法的一个基础。为什么要修三皈?因为佛有说法之恩,法有开慧之恩,僧有住持之恩;我们的整个修学,必须仰仗三宝的加持。

所谓具足众戒,包括了居士五戒、八关斋戒,以及出家比丘、比丘尼戒。然后,身口意要能够威仪具足。人天的福业是十善业,二乘人的福业是持戒。持戒跟修善不同,因为持戒有戒体,所以他的心力强。所谓戒体就是一种愿望,以愿力来引导善行,因此他的所缘境广,能普遍含盖一切众生。

前面的十善业,也是有对象,他的对象是针对父母师长,有一定的对象,持戒没有对象。比方说持不杀生戒,一切的有情,上至天上的飞鸟,下至地上的蚂蚁,都不能有杀生的行为,所以持戒的所缘境广。

其次,他的心力强,所以他的功德超过十善,人天的福业是慈善家,二乘的福业是宗教家,宗教跟慈善最大的差别,就是有愿力。

世间的善人,不见得有愿力,他到菜市场,临时看到有众生很可怜,一时生起恻隐之心,把它救回来放生,那种是一时的善念,由于境界的触动才启发他的善心。

持戒的人,没有所谓一时的善,而是白天、晚上总是想到:一定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他的愿力是超越时空的,由愿力所带动的善法,功德才会大!希望大家要知道,宗教的修学跟慈善的修学,最大的差别就是:一个是有愿力,一个是没有愿力;一个是一时的善心,一个是恒常的善心,功德就差别很大。

所以一个是人天的福业,一个是二乘的福业,不一样。当然,大乘的福业,它的心胸就更广大了。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