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常说到四十八愿是以第十八愿为核心眼目,就是以立足于往生的基调上。也就是说,既是信愿行缺一不可,但是又将条件,或者说几乎无条件彻底开放给凡夫众生,实现了这样平等普度的考量。可以说真的是为一切,只要你是真心求往生者,给你做保任。所以,反而对这条愿我们不要自作主张,看看祖师们是怎么解读的,我们分享一下就可以了。
先来看一下蕅益大师的解读。蕅益大师把这句话换了一句话说,十八愿。说什么?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往生品位,全在持名之高下。而且他敢把这两句话来,分开来,于前后这样地来讲出来,说明什么?就是他敢说全凭信愿之有无就可以往生,前提是得生与否,得生与否,就是能不能往生,取决于你有没有信愿。
他敢说全凭信愿之有无,就是因为没人做不到乃至十念。就是这样的一个理解点。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说明为什么能够往生呢?信愿具足了,那行呢?说:不会有人行不到,因为行的底线就是乃至十念,就可以了,就能够往生。所以说,弥陀把得度的条件,就安住在每一位众生在本能下都可以,即刻就能具足的,这种现前心势和因缘上来。
所以为什么叫横超?就是要用信愿之心来横超,用念佛之行来圆具这一个愿望的功德,十八愿的功德。蕅益大师完全读懂了佛的这个本怀,所以才能出这个千古金句。就是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往生品位,那看你念佛的功夫。你要上就上、要下就下。你没有志气,你说我就下品下生,就是十念往生,但是能往生,就是往生。这个没有问题。
所以,蕅益大师解读的背景是什么呢?就是笃信佛语。我们很多时就不敢笃信佛语,不敢嘛,不情愿,而且还有一个,实际上没能力。大家都认为说:这个信他就好了嘛,这有什么?那我就相信嘛。这个信是一个多么巨大的能力呀,大家要知道,这背后又要多少福报、多大的因缘、多厚的善根呀,大家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