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
前面这一段文,这是文殊菩萨提出这个问题,生死有畏的菩萨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维摩居士回答,你要求成就佛菩萨通达诸法实相的智慧,要这样的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段。
下面说,欲度众生,当何所除?还是文殊菩萨在问这件事。这下边是说这位发菩提心的菩萨教化众生的时候,他的目的是什么。这是说菩萨大慈悲心念众生,他这个慈悲心忆念众生的问题。度化众生,当何所除?你度化众生的时候,为众生宣扬佛法,你的目的当何所除,你的意思是要除掉众生什么问题呢?
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这位发菩提心的菩萨他度化众生的时候,就想要解除众生内心的烦恼的问题。我们实在来说,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佛法?我为什么要相信佛法?原则上说,我们昨天曾经说过,社会上所有的众生,不管是贫、是富,都有同样的问题,就是苦恼,很多很多的苦恼,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菩萨在这个世界上宣扬佛法、度化众生,是要解脱众生内心的烦恼,是这样意思。佛法度化众生,解脱你的烦恼。什么道理呢?因为我们很多的苦恼是因为内心的烦恼而招感来的,我们的苦恼是因烦恼才有苦恼,我们若没有烦恼的时候,就没有苦恼的,没有苦恼这个问题。
我昨天、是前天我说出一件事来,譬如说阿罗汉,他也可能有人给他一刀也有可能,或者是他得了重病的时候,他的身体也是苦,但是阿罗汉能由虚妄不实的色受想行识里入于第一义谛!入于第一义谛就没有苦了。这个身体上的苦恼他没有了,他没有这件事。但是我们有烦恼的人不行,有烦恼的人不能到第一义谛去,你还是在苦这个地方受这个苦,你不能跑的,你不能跑到别的地方去的。
说这个地方有土匪,你感觉到生命财产不安全你想跑,不能跑,你就是要受这里的苦。所以佛菩萨教化我们,就是看清楚:一切的苦恼是内心的烦恼招感的。但是我们凡夫的思想不是,是你不对,来欺负我,使令我苦;我把你消灭了,我就不苦了!我们凡夫的想法是这样,但是佛法的理论不是这样,佛法是说你自己有烦恼的关系才有苦,你若把内心的烦恼解除了就不苦了。
我常讲一个故事,我现在也可以再讲一遍。就是有一个出家人在地方上住。那当然不是今天的社会,是古代的一个社会。这个出家人住的地方有一个井,这个地区的人就到这儿来取水。取水,当然有男的、也有女的,可能女人比较多。其中有一个年轻的女人,因为很多人在这儿取水,就是要排班了,这个年轻女人在那儿等的时候,就偏要和这个出家人谈话,常常谈话。
后来这个年轻女人就怀孕了。那么这个村庄的人大家都知道,说是这个女人并没有结婚,怎么会怀孕呢?那是怎么回事情呢?一定是那个出家人有问题!大家在议论这件事,议论的时候,后来慢慢地就传到一批人那里。这批人也算是好心人吧,但是头脑应该是不够细致的人。啊!这样这个出家人是个坏蛋,怎么怎么地。大家拿着棒就到这个出家人这儿来,就诃斥他怎么怎么不对,就驱逐他。但是这出家人说:是那么回事儿吗?就只说这么一句话,然后这出家人就走了。走了以后,大家又议论了,说是那个出家人被某某人、一伙人把他打走了、打跑了、驱逐了,大家在议论。
这个议论就传到这个女孩子这里来了,这年轻女人;这个女人说:不对,不是他啊,不是他。是怎么回事呢?她也就坦白地说是某某人,不是这个出家人。那么你们这样子对出家人这样子污辱他,这是不合道理!她一发表了,大家又议论,就把这个话又传到这一伙人来了,哎呀,那么是冤枉人家了,这是不对!好!我们再去把他请回来。就到那个地方去请他来,那么就向他道歉了,又请他回来。这个出家人说:是那样子吗?还是这一句话,他就回来了。
当然这是个故事,我认为这个故事(是在书本上看见的)也应该是真实的,看这个出家人是有修行的人。你冤枉他,他不介意,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他另外没有事,心里没有事,就是他有点修行,他心里没有烦恼。你请他回来,他还是这么一句话,也很简单,他就回来。
我们是凡夫,我们心里有烦恼的人,如果受人家冤枉了会怎么样?我看不只这样子,不会这么很和平地来来去去,不会的,也会有很大的烦恼来反击这件事。若是有烦恼的人被人家冤枉了,他心里很苦,我认为他一定是很苦很苦的。但是这个人应该说他是圣人吧,他心里没有事。你冤枉他,他心里没有事。你有苦恼,是因为你有烦恼才苦恼:没有烦恼的时候,没有苦恼这件事。其他的事情也是一样。
菩萨是因为学习佛法,自己也用功修行,他明白这件事的原因,苦恼的原因是内心的烦恼,所以他为人宣扬佛法的时候,要除其烦恼,就是用佛法来消除他内心的烦恼,是做这件事。而不是说:我告诉你一个方法叫你发财!他不说这个事情,他不,他不说这件事;他只是说,怎么样能消除烦恼,佛法是这样意思。发财也是人所欢喜,发财也可能是人之欢喜,但是也可能因此而有更多的烦恼。
这句话,欲度众生,当何所除?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你常常地思惟这句话,你会从佛法里面得到正见!得到正见之一,会得到正见。你从这里能得到一些智慧,不会被人家愚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