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真正发心不要名利,惟求涅槃。
我们明白道理以后,在修行之前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有两个目标:第一个是追求名闻利养,追求五欲的快乐;第二个,追求涅槃的安乐。真正发心,就是你要放弃五欲的快乐,而追求涅槃的安乐。这个地方,真实两个字很重要。
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很少有人会真实的发心,很少;多分都夹杂了世间五欲的安乐而来修习佛法,多分。当然这样的夹杂刚开始是看不出来,但是随着我们修行的福德资粮慢慢增长,因为名利的思想是一个熟境界;我们追求涅槃的思想,依稀仿佛对涅槃的了解不够,也就变成一个生疏的境界。虽然刚开始我们夹杂的五欲的安乐,虚妄的心是很小;但是它会慢慢地扩大,慢慢扩大,到最后的时候,它会把我们所有的追求涅槃的心,完全都消灭掉,因为它是熟境界。
我们对于刚开始发心所夹杂的名利心,一定要对治,否则刚开始它可能是一个小势力,但是它一定会慢慢地扩大。随着你修行的时间更长,它慢慢地扩大,把你曾几何时的那种道心,完全都破坏掉,因为它是熟境界。
我们应该要怎么样真实发心呢?这个就是你智慧的问题,牵扯到前面的观正因缘境,说你这个人的见地,你对生命的看法,这个是智慧的浅深的问题。基本上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追求安乐,这是每一个人的基本的需求,但是我们必须对安乐做一个定义,什么是安乐?这件事情很重要。
我们一定要静一下来想一想,就是说我们想追求安乐,但是,什么是安乐呢?五欲可以给我们安乐吗?在《智度论》的偈颂上说:诸欲求食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
说这个世间的欲乐,财色名食睡的境界,你要追求的过程,可也是不轻松,你要追求,别人也追求,你要付出很多很多的辛苦的精神体力,诸欲求时苦,你在追求的过程当中不会安乐。得到了:得时多怖畏。因为五欲的境界是如此的脆弱,你今天受用到以后,希望它明天还是存在,明天存在,你希望它后天存在。心中非常的恐怖、不安,你必须要不断地努力,使令它继续的存在,所以你心中怖畏不安。
虽然你不想失去,但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生命的本质它就是这样子,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总有一天你的五欲乐被破坏,内心当中失时怀忧恼,心不甘情不愿。所以说一切无乐时。佛法安乐的意思,我们看佛陀的智慧,他的意思身心的安乐一定要建立在寂静,就是寂静的角度。你的身心不寂静,这个不叫安乐,这种逼迫不能叫安乐。你只要牵涉到烦恼,身心不寂静,就不能讲安乐。
我们对生命大方向的拟定,这件事非常重要,大方向。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基本上是趋向于佛性的角度,涅槃的这种寂静的角度,那你方向就对了;如果你今天的所作所为,是趋向于增长无明增长烦恼的,你的角度绝对是错了。我觉得这也是一个简单的抉择方法,就是以佛性和无明来判断。因为佛性,涅槃寂静乐,它一定是趋向于寂静安乐。我们看名利,以这样的大方向来决策就知道,名闻利养违背佛性,它是扰动的,涅槃是随顺佛性的。
所以说,我们开始研究教理以后,就应该以佛陀的这些法语,佛的知见,来观察名利和涅槃的差别,然后把我们曾经夹杂的名利心给消灭掉,用智慧的光明,把我们过去夹杂的虚妄的发心,给消灭掉。这叫做真正发心,内心当中真实的不为名利,真实的要追求究竟的涅槃安乐,这是第二个,是一个目标的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