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儿
养心妙语
归元隆印
谛弘法师
艾莉西亚•席薇史东(Alicia Silverstone)
于丹哲学语录
佛菩萨是发现真理,他不是创造真理。真理是永恒的,是亘古亘今的,是超越时空的,它不是创造出来的。
孟子曾说:如果对方跟你计较,不听你的话,你不要去指责对方,这说明你的真诚心感化人的力量还不够,要反求诸己。就好像射箭,你射中不了那个靶心,你不要去怪这个弓箭不好,也不要怪那个靶子挂歪了,一定是你自己的
蕅益大师自己是提倡计数的,他在一个开示说:我们计数,每天或三万,或五万,或七万,或十万。古人修行真的是生死心切,是动真格的,不是来作秀的。三万是蕅益大师提倡的底线,现代忙碌的社会,至少念一万。但对于出
在烦恼堆里面你还能够抓住这句佛号,这就是善导大师用的一种比喻:在水、火二河中间有一条白道,虽然这条白道只有四到五寸,但是他能够越过像水一样的贪欲、像火一样的瞋恨的大河,从娑婆的此岸到达涅槃极乐的彼岸。
大家死尽偷心、老实念佛,真把一句佛号念下去可是不简单呐。妄想很多呀,很想做逃兵。如果你在家里,没人监督呢,那早就拉倒了。我们的业障太重了。要借助共修,依众靠众,大家你盯着我,我瞪着你,不好意思偷懒。这
我们每个人都有趋乐避苦的生命本能,都想追求幸福,但是追求幸福的这个果是由你的因来决定的,不是什么神仙、上帝和佛来决定的,不是由外面东西决定的,是完全由你自身的业力决定的。
从大乘圆顿的理论来看,我们一定要了解一个道理:一法具足一切法。西方极乐世界是法界藏土。你只要往生,就等于往生到无量无边的刹土。一门进入之后,就等于所有的门都给你打开了。只要见到阿弥陀佛,也等于见到十方
清代的彭绍升居士,应该说在我们人群当中,他属于上根利智。他的家族都是大官员,自己也考取了进士,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都很通达。信受了净土法门之后,他说了一句话“从今以后我要到厨房、灶下去做愚夫愚妇,老实念
什么叫极乐?这个“极”是不二的意思、绝待的意思。我们这个世间讲乐都是在对待法里面说:你有苦,才去说乐。如果说一个乐,还是苦,因为这个乐它会变化的:乐极会生悲的,祸福是相倚的。所以只有离开了苦、乐的对待
持咒一法如果有因缘,你去持咒,可以作为助行。但是有个主次关系,如果是修念佛法门的,一定是要以持念弥陀名号为主,持其它的咒为辅,一定要是这个关系。
念佛往生净土一法,就是解决这个“死”的问题。彻悟祖师说过:“沙门者,学死者也。”对一个修道人来说,觉悟这个死,超越这个死,是一件唯一的大事。所以我们念佛,念千念、万念、亿念,最终也就是要迎接临命终时的
佛的一代时教五时说法。般若时,般若系经典讲了二十二年。为什么要讲二十二年的般若系经典?就是要用般若的空慧的智慧来破我执的,进而再破法执。破我执,就断见思惑;破法执,就断尘沙无明惑。人、法二执断尽,成佛
无量劫以来我们造作的恶业无量无边,尽虚空容纳不了。哪怕念一声佛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一天念十万声,你就是念一百年,业障也消不完,最终还是要带业往生的。所以我们随份随力忏,若要把所有的业障全都忏完了再
三界如牢狱,我们是囚犯,我们不自由,我们苦不堪言,要认知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够把精进勇猛的心发出来,对决烦恼,出离三界。
学佛入门首先要三皈依,读点佛教的常识,要从深信因果、深信轮回、深信有佛性、深信极乐世界这些作为入门的要径。然后尽量在行为上做到吃素,念佛,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学佛不是佛学,学佛要知
诵经主要的心态是至诚恳切。声音念出来,自己听进去,要听得清楚,而且你不要还去用心思考它什么,这反而不行。你一用心,你用的心还是心意识,反而阻碍了你对这个经文义理的了解。诵经不要用心意识,不要著意,把它
你对这句名号,对阿弥陀佛的愿力信得越深,信得越广,信得越坚固,你得到的利益就随着你的信心成正比,这是千真万确的。
大彻大悟者他要有什么样的善根?要三朝天子福,九代状元才,这样的基础。要有做三次皇帝的福报,还要有做九次状元的文才,这样累积起来,才能大彻大悟。那么要求现在的末法众生,就太难了。
要有一种出世间的心,但是世间的事业你照样去做,做的事情跟大家表面上一样,但你存的心跟大家不一样。同流,但一定不能合污。
大学之道讲的八个条目,首先要“格物”。格去那种不合理的欲望,才能够把我们本有的智慧——“致知”——显发出来。你本有的智慧显发出来才能够“诚意”,才能“正心”,才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都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