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巢可俯而窥
安妮·贝桑
佛教微博
淨空法師專集網
恒愚法师
清心
「江苏李居士,皈印光大师得名慧实,放生济贫,绘佛赠经,自度度人。1931年于北山寺念佛道场用功,忽染喉症不得愈,乃谓:净土缘熟,不必医治。喉虽烂犹端坐念佛。至二月初一日恰逢念佛月会,助念者甚多,大众唱晚课
「王夫人幼即信佛,知口业之患,沉默寡言;知世事无常,念佛勤切。今夏因家事纷繁,疾病缠绵,腹竟膨胀。某晚见戴毗卢帽者三人,知世缘已了,即嘱后事,请人陈说净土圣境。九月初二日知时至,瞑目不语,于佛号中舍报
「帝君曰:吾某日读周公之《鸱鸮》诗,引动乡情,乃请辞官。归家后,见乡亲穷困,遂办义庄。遇到境况窘迫的,随时救济;遇到生病的,施与医治;遇到聪明俊秀的(孩子),便教读书。此扶危济困的义举美名传开后,大家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辑录·《永嘉大师证道歌》
「大觉世尊,调御众生,随机说法。虽大小偏圆不同,权实顿渐各异。要皆为令众生亲证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而已。溯自大教东来,远公首创莲社,当时高僧巨儒之与会者,凡百二十三人。自兹厥后,所有律教禅密,莫不以求生
「若至诚恳切念佛,求生西方,无论什么人,都好往生西方,了生脱死。唯有不生信,不发愿者,不能生。若有真信切愿,无一不生者。此之一法,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譬如坐火轮船过海,是仗船力,不是自家的本事
「1918年,由于感到流通佛经善书的迫切性,大师离开普陀山,到扬州藏经院去刻印善书。期间曾见一位宽慧法师发心书写《华严经》,虽已写六十多卷,但笔法潦草。大师对此极力呵斥,要求宽慧师一笔一画、毕恭毕敬,还令
「凡身旁佩带楞严咒等,遇卧息,大小便时,须解去。唯临极危险时,可以不去。若平常无危险亦不去,则亵渎之罪,可胜言乎。室内既有经像,当格外敬重。寒山、拾得,乃文殊、普贤之所现者,固宜常存敬畏,不敢放肆,则
「饭休不嚼便咽,路休不看便走,话休不想便说,事休不想便做,衣休不慎便脱,财休不审便取,气休不忍便动,友休不择便交。」《格言联璧》
「苏州陈依仁,乐善为怀,弘净土诸经,辩才无碍,为众所推。深明教理,归心净土。1957年,因年龄衰迈,昏沉卧床,迷失正念。幸一老僧赶来,就耳畔敲动手磬,称念佛号。历三小时许,依仁始渐清醒,为开示一番后,随即
「帝君说:我虽然皈依佛祖,但很多命债未还,所以又转生为三国末期人。长大后任行军司马,随邓艾讨伐蜀国。某次深入敌后,两军正面交战,诸葛瞻的中军主力部队由我抵挡,乱箭射满了我的全身,诸葛瞻才被擒获。这便是
「1895年春,大师往宁波阿育王寺拜佛舍利,小住三月。此地常将佛菩萨名号印于布垫上,以致无知之人坐于其上,甚不恭敬,甚是亵渎!还被美名为宁波家风。大师自惭无力挽此恶风,若为主人,必当到处声明此事之大错,以
「1898年,高鹤年居士访普陀,与大师结识。居士见大师寮房中,衣单淡薄,外无长物,叹为清净僧宝,并言:自幼访道,亲近诸善知识,颇多高人,威仪洁净,道气逼人,令人妄念不起。师亦如此!鹤年居士仰慕大师道风,此
「人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以为死后形体神识皆化为乌有,于是就趁活着的时侯为非作歹。帝君深怕此种邪见自误误人,便用自己的“一十七世”来明白地告诸于世。帝君既有一十七世,人们当然也都有一十七世。人惟知道了
「买物放生,与布施同。须善设法,勿立定期,勿认定地,勿议定物。随缘买放,生得实益。若定期,定地,定物,则是促人多捕矣。」辑录《印光法师文钞》·复念佛居士书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格言联璧》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辑录·《永嘉大师证道歌》
「台湾林太太,久病缠绵,大有病入膏肓之势。念佛班长陈金枝见此情景,教其子振中念佛菩萨圣号。振中孝顺,虔诚照做,某清晨高兴地叫道:“妈妈!昨晚梦见一白衣女人给你吃药草,我看得明明白白!”林太太因此日渐康
「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净土诗韵》莲池大师普劝念佛往生净土诗·释演莲辑
「当以劝人戒杀吃素,护惜物命为事,则不费钱财,不招多捕,其功德甚大。」辑录《印光法师文钞》·复念佛居士书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